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字
userphoto

2022.03.06

关注

  

象形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原像在一横的上下各有三点,各个点都像米粒之形。后来上下中间的两点都变成长竖,又后来两个长竖连在一起,与原有的一横交叉成十字形。楷书化后,下面左右的两点分别变成了一撇一捺,本义是去掉皮的粮食作物的子实。后词义泛化,指所有脱去皮的籽粒,如花生米。又引申指像细米一样的绣纹,还引申作量词,表示少量。

“米” 指去皮壳后的粮食籽粒。《说文》 :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 甲骨文写作“

、 
” 。金文写作“
、 
、 
” 。其中 “
”是“粱” 的初文。正是米粒从禾杆脱落下来的形状。中间一横也是为区别 “沙”字形。 《楚简》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 已与今文近似。 隶书(汉《曹全碑》 )以特有的“八分”之势写作“
” 。彻底脱离了象形字。

古文字中有一组相连的字。 1.“䊮”指谷子。 古玺文写作“

” 。 上边是表示长尾野鸡的 “翟” ,下边是 “米” 。会意谷子在野外尚未收割。《说文》: “䊮, 谷也。从米, 翟声。 ”2.“糴” (籴, 读dí)小篆写作“
 ” 。左上是“入”字, 右下是“䊮”字, 用 “入䊮”表示买进谷子。 同样, “糶”(粜, 读tiào)小篆写作“
” , 用“出、䊮”表示卖出谷子。

台湾首富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麻烦了,而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并很快赢得了口碑。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令狐楚除守兖州,州方旱俭,米价甚高。迓使至,公首问米价几何、州有几仓、仓有几石。屈指独语曰:“旧价若干,诸仓出米若干,定价出粜,则可赈救。”左右窃听,语达郡中,富人竞发所蓄,米价顿平。

令狐楚镇守衮州时,正值州中大旱,一时米价飞涨。

令狐楚召来衙吏问道:“现在米价多少?”“衮州有多少仓?”“每仓可存放多少米粮?”然后数着手指自言自语说:“现在米价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仓库中的米按旧价卖出,就可以对付这次大旱的缺粮了。”

一旁的随员听到这番话,不久就传遍州内,百姓都知道官府将出售仓米,富商于是争相把所有屯积的米低价卖出,米价迅速跌回合理的价位。


米缸里的老鼠

陈萍

一只老鼠在觅食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意外的发现让它欣喜万分。它侧耳倾听,确定没有危险后,就迫不及待地大吃起来。

吃饱后,它又跳出米缸,观察室内有没有人,最终确定这是一个没有人住的屋老鼠得意地想;既然没有人来打扰我安静又章福的生活,我何不在米缸里住下来?这么多米够我吃上几个月了,以后再不用四处觅食了。

就这样,老鼠每天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舒舒服服地过了两三个月。直到米吃完时,老鼠才想起来跳出去。可是,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也没跳上缸沿,最终因劳累和饥饿死在缸中。

很多时候,看似是幸福的事,往往是不幸的开端。贪图安逸,等于画地为牢。


唐朝的这则故事发人深省,若不是母亲提点,他极可能成为一代巨贪

大河报-历史

唐朝监察御史李畬的母亲深明大义,清白正派,寡居的李母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教育他做一个好人,当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有一次,御史衙门派人给李家送禄米,过去当官不但有现金的俸禄,还要补充一些粮米充当工资奖金。

李母把这些送禄米的人打发走后,发现禄米凭空多出来三石,于是就问儿子是咋回事儿。

李畬不无得意地向母亲解释,这是官场的潜规则:

给御史发放禄米的时候,掌管分配粮食的官吏手下留情,盛米的斛都是上尖的,从不刮平,因此会多出来一些粮食。

李母又问,是否需要付车费给送禄米的人。

李畬面露喜色,告诉母亲,给堂堂御史送禄米,根本不需支付车脚钱。

李母闻听此言,勃然大怒,把儿子狠狠训斥一通。

李母训完儿子,让他把多出来的禄米送回官府粮仓,同时如数支付车脚钱。

李畬听了母亲的训斥,十分愧悔,于是按照母亲的吩咐一一照办,同时李畬对分配禄米的官吏依律问罪。

看到李畬如此清廉,其他御史无不一脸愧色,贪腐之风,大为收敛。

正因为有了深明大义的母亲,李畬才不至于一念之差,沦为可耻的贪官,此后正直为官,赢得了清正廉洁的一世英名。

  


清光绪十二年,粤商潘启明盘下廣州府万福路上的一家米店。这家米店濒临倒闭,位置也不好,实在让人费解。

开张第一天,潘启明将掌柜的叫来,郑重地告诉他:“从今日起,凡是来本店买米的顾客,你们都必须先问三个问题。”掌柜的以前也在几家米店做过,从来没听说卖米之前还要问三个问题。于是,他好奇地问:“不知要问哪三个问题,还请老板明示。”“第一,家里有几口人?第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各有几个?第三,家里有没有肠胃不好的?”

掌柜的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卖米要问顾客家里的情况,就追问:“老板,这三个问题必须要问吗?”潘启明点点头:“必须要问!问清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能根据顾客家庭人口,告诉他合理安排买米的数量,人口多的,就可以多买点,如果人口少,买多了,一时吃不掉,就会变质发霉;而第二个问题,就是合理搭配大米的质地,老人小孩喜软,中青年则喜硬;第三个问题,如果顾客家里有肠胃不好的,则不要推销糯米,因为糯米吃了难以消化。”

按照潘启明交代的“卖前三问”,米店很快起死回生,买米的顾客每天排起长龙。有人就问潘启明:“为什么一家濒临倒闭的米店在你手上就能转亏为盈呢?”潘启明说:“我调查过,这家米店的前任老板一直认为,自己不欺骗顾客便是好人。而我是在为顾客的健康努力,我们选米、送米都秉此信念,甚至研究米质搭配,帮顾客合理贮米,所以才会有卖米之前的'三问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富只靠一粒米 >>励志,小故事,首富只靠一粒米>>励志小故事>>文章>>中华演讲网
年赚百万的老板揭秘创业的门道:怎么从小本经营起家?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
- 不要学王永庆卖米
究竟什么是客户应用场景?
曾仕强:用好这个杠杆,业绩可以增长300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