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世凯和唐绍仪:从互相提携到分道扬镳,两人到底有何分歧?

1874年,清政府决定派出第三批留美幼童。其中有一个12岁的男孩,他和另外29个同伴一起坐上前往美国的轮船。到了美国,这个男孩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男孩回国,此时他已经长成了青年。这个"海归"青年名叫唐绍仪,后来成为民国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01、结缘袁世凯

1882年,唐绍仪的命运迎来了转折,身在水师洋务学堂的他,被任命为德国人的随员前往朝鲜襄助海关事务。

当时,清朝还是朝鲜的宗主国,对朝鲜的安全负有"保护责任"。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王妃闵妃请求清廷出兵平乱。淮军将领吴长庆率军前往朝鲜平乱。吴长庆的部队里,有个年轻人,也跟随吴长庆一起前往朝鲜。这个年轻人叫袁世凯。

因为一场异国的兵变,清朝的两个年轻人的人生有了交集的可能。

朝鲜的政局并没有因为清军的到来而稳定。反而因为日本的掺和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1884年朝鲜爆发了甲申政变。日本人暗中挑动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发动政变,武力夺取政权。政变爆发后,袁世凯身先士卒,带领军队镇压叛乱,逮捕开化党人。当时,袁世凯果敢决定,率军冲入朝鲜皇宫,劫持了朝鲜国王。而唐绍仪则迅速抢救出那些倾向清朝的朝鲜大臣,并提前派遣侍卫持枪守卫穆麟德宅大门。袁世凯赶到时,看到持枪站立的唐绍仪,他见这个年轻人器宇轩昂、不卑不亢,对他产生了好感。叛乱平息后,袁世凯和唐绍仪聊了起来,不料十分投机,二人互相钦佩,相见恨晚。

这一年,袁世凯25岁,唐绍仪只有22岁。

从此,两个年轻人在朝鲜过上了蜜月般的政治合作期,袁世凯提携唐绍仪,唐绍仪则帮助袁世凯躲过日本人追杀,两人有着生死之交。

02、政治上互相支持

1885年,唐绍仪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此时的袁世凯已经升任清政府驻朝鲜大臣因得袁世凯赏识,而且有驻朝鲜的工作经历,唐绍仪被朝廷派往朝鲜办理税务,成为的书记官和得力助手。

1889年底,清廷任命唐绍仪为驻朝鲜汉城领事,主持外交事务。任职期间,他与袁世凯亲密合作,袁世凯主军事内政,唐绍仪主外交,两人建立的了很好的私人关系。

袁世凯在朝鲜前后12年,由于他力主遏制日本势力对朝鲜的渗透,所以日本人对他特别忌恨,三番五次派人暗杀。针对日本的每一次暗杀,唐绍仪都精心搜集情报,精心保护袁世凯,多次救下袁世凯的性命。两人的关系愈加密切。

在任驻朝鲜汉城领事期间,唐绍仪的外交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也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才干,为他日后主持清朝外交事务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秘密回国。1895年,受袁世凯举荐,唐绍仪被任命为驻朝总领事。1898年9月,唐绍仪因奔父丧返回清朝,结束在朝鲜近10年的外交生涯。

1899年冬,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唐绍仪也升任山东地方大员。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时的袁世凯手中有小站练出的精兵,政治上深得朝廷倚重,权势煊赫。而他也没有忘记老朋友唐绍仪,他任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在任期间,一改清政府对外唯唯诺诺的态度,办理接收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口岸管理权等事务,敢于和列强硬碰硬,成就斐然,令同僚们刮目相看。袁世凯还上奏朝廷,称赞唐绍仪出色的表现和能力。

03、分道扬镳

在大清最后的日子,唐绍仪和袁世凯度过了政治上最后的蜜月期。辛亥革命之后,大清灭亡,中国应该何去何从,袁世凯和唐绍仪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政治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他们二人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北方的代表是唐绍仪,南方的代表是伍廷芳。袁世凯的意图是通过谈判让南方同意实行"君主立宪",但唐绍仪本人却更倾向于"民主共和"。所以有人说他"身属北洋,而心存共和"。

南方革命党面对北方袁世凯的军队,在实力上是要逊色很多的。要真打起来,胜负难定。革命党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谈判一开始,伍廷芳就要求双方停战,然后再谈。唐绍仪不但不反驳,甚至还更进一步,说"停战不如罢战!"。一面在谈判桌上和南方代表谈如何实现民主共和,一面不断劝袁世凯停战。

停战之后,和谈经历了五轮,唐绍仪的观点不断倾向于南方革命党,没能为袁世凯争得更多利益。恰在此时,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对此非常恼火,下令"停止开议", 罢免了唐绍仪议和代表身份(为了给他面子,让他主动辞职)。

最终,在袁世凯的胁迫下,孙中在作出了让步,他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就推举袁世凯当。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成功当上了大总统。此时,南方的革命派又提出要求,内阁总理必须要是同盟会成员,袁世凯不依。双方由此再次陷入僵局。唐绍仪提出,让他加入同盟会,由他来担任内阁总理。这个提议得到了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党的认可。唐绍仪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担任第一届内阁总理。

由于唐绍仪已经接受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他担任总理后,严格按照《临时约法》组织政府,向国会负责,甚至经常驳回袁世凯的决策,老为一些问题和袁世凯争得面红耳赤。袁世凯发现,唐绍仪已经不再是他的合作伙伴了,他已经"不会再听从自己"了。袁世凯习惯了大权独揽,费尽心思得来的大总统,岂容自己成为总理上面的"虚君"?

在用人、财政、遵守《》规定等方面,唐绍仪和袁世凯看法都不统一。在筹款方面,唐绍仪拒绝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提出监督中国财政的无理要求,让袁世凯非常不爽,同时也得罪了英美等列强,遭到他们的攻击。

很明显,唐绍仪和袁世凯的裂痕已经越来越深,达到了无法弥合地步。最终导致唐绍仪和袁世凯分道扬镳的,是关于一个人的任命。1912年6月,直隶省议会选举为直隶都。直隶是大清最重要的核心省区,直隶都督这个位置,自然是重中之重。王芝祥是会员,不是袁世凯的嫡系。对于这次选举,袁世凯不予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命令。唐绍仪见袁世凯无心"民主共和",更无心遵守《临时约法》,非常气愤,于1912年6月15日提出辞职。

这位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任职不足三月。唐绍仪和袁世凯三十多年的友好交情就此一刀两断,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唐绍仪辞职后,袁世凯在专制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直走到了称帝复辟的"绝路"。得知袁世凯称帝,唐绍仪与蔡元培、汪精卫联名致电袁世凯,警告袁取消帝制野心。护国军兴起后,唐绍仪再次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对此,袁世凯都置之不理,决定在这条路上走到天黑。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反对声中因病去世,时年57岁。

04、小结:唐绍仪和袁世凯的分裂,在于不同政治观点的分歧,而非争权夺利

唐绍仪和袁世凯有近三十年的亲密交情,而最终,他们却在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分道扬镳,令人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深究背后的原因。

归根结底,唐绍仪和袁世凯的分歧,不在于权力之争,而在于国家政治道路的选择之争。袁世凯是清朝的能员大吏,在晚清的官僚系统中摸爬滚打几十年。对孙中山的那一套政治理论,他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要的是大权独揽,是专制集权。而唐绍仪幼年即留学美国,年纪轻轻就接受了外国的民主观念,而且他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经常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他们的强大和清朝的弱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看来,民主共和是中国的不二选择。在南北议和时期、担任总理时期,他都践行这一理念。但是,在政治手腕上,唐绍仪远远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唐绍仪看清了袁世凯的野心后,也就只能辞职了。唐绍仪辞职后,袁世凯曾先后派梁士诒、段祺瑞到天津,劝唐绍仪回北京继续任职。唐绍仪说:"若要留我,只好用棺材来罢"

唐绍仪坚持民主共和制度不动摇,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赞许,《民立报》1912年6月22日刊登报道说:"唐总理为保障约法上副署之权,出最后之决心以争之,使民国开幕之内阁,不致留贻污点,养成尊重法律之美风,杜绝不当干涉之陋习。国人闻之当如何欣慰。"而袁世凯破坏民主法制、悍然恢复帝制,丧失人心,被举国唾骂。历史对这两个人的不同评价,足以说明历史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洋内阁人物:首任总理唐绍仪
民国军阀将领传奇——中国警察之父、因刺宋案被灭口的赵秉钧
民国首任总理是如何辞职当县长的?
唐绍仪裸辞跑路,民国首任总理为何“撂挑子”?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七):唐家:民国关系“枢纽”之家
辞职总统前,孙中山想出三招防止袁世凯专权,却被袁一一化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