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
一、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只是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识记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都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它根据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构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构,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难才能做出评价。 

2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956 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后来,辛普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这是目前府用较广泛的一种分类体系,将动作技能目标分成下面所列的七级: 

①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感知是其先决条件,在我国将感知和准备阶段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③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④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个复杂。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⑥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府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⑦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 

3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情感学习对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人的情感反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抽象性,因而这个领域学习目标相对难以编写。1964 年克拉斯伍等人制定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他们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 

①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例如,静听讲解、参加班级活动、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到某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②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例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定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③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待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出奉献,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山自己的观点,刻苦学习外语等。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④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各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然后考虑个人的事;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值得重视的是,各人已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可以因为新观念的介入而改变。 

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各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小,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各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例如,保持谦虚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团体中表现出合作精神等。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
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是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2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泰勒(1950) 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即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①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②行为发生的条件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环境因素(如: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人的因素(是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还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设备因素(如: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信息因素(如: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时间因素(如:速度、时间限制等)、问题明确性因素(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③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描述使行为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要多少时间”、“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尽管行为目标法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作用,但行为目标也存在缺陷。行为目标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行为结果而 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尽管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但行为目标有使教学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行为训练而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的危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确有一些心理过程无法用行为目标来表示。  为了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格伦兰(N.E.Gronlund,1978)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了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格伦兰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强调的是“理解”,而不仅仅是某种外在的行为变化,然后又用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表明怎样才算是理解。这种表述方法实现了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表现相结合。 

格伦兰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二、组织教学过程
(一)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常用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法、讨论法、实验法、……  

(三)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分类: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四)教学环境---

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三、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1
发现教学(布鲁纳) 

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分为四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评价结论。 

2
合作学习

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特点:异质小组;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奖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 

(三)个别化教学---
1
程序教学

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2
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 CAI)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3
掌握学习——布卢姆

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特点:逻辑序列;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通过考试检验掌握水平;每一单元要有一个具体的、可观察的掌握标准;为需要额外帮助或练习的学生提供“补救”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策略种类的研究--高占国-----永恒的火
内外结合编写综合教学目标毛伟盛群力
学习包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问简答题
第十二章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