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让“女权”二字遮蔽了你的三观





此篇影评所涉观点,有些与现在许多主流影评的不一样,写出它们,既不是为了说服,更不是为了撕逼,仅提供另一个角度,也为这部电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因觉由此电影引发的一些思想极易诱导现实中的不良风气,是故轻鸣警钟,希望观众不要被艺术作品带偏。读者不必认同拙见,只是需要了解另一种论证,方可均衡观念,尚不陷入极端。


行文过程中若有言之凿凿处,皆是笔者因吐露心中所想时的畅快罢了,对每一部电影的解读有不同观点极正常,还望各读者包涵。


(一)

最近,谈及《驴得水》必谈女权,让这个词烂大街了一把。开始还欣慰它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现在却搞得有些审美疲劳。然而,看了太多的影评都一个劲儿吹捧一曼代表的所谓女权,我辈之见又偏偏略有不同之处,所以姑且还是就这个主题再谈谈罢。


《驴得水》故事背景是1942年的一个乡村学校,由于此地严重缺水,校长将一头驴谎报为英语老师来吃空饷,也由此有钱养驴为它们挑水。面对上级的检查,美国人的来访,四位老师不断圆谎不断让步,却让这场闹剧越发失控。


其中,张一曼是这个学校里唯一的女老师,且不同于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她性观念开放,不顾人言与眼光,执著追求自由。



一曼睡裴魁山,又拒绝与他建立契约关系,只想自由随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这事无任何可诟病之处。甚至她对裴魁山说得很清楚她不是会结婚的人,并且立刻提出以后不再招惹他,可见其率性坦荡,以及并不是为了和多人暧昧才追求自由,即不是因虚荣。目前为止,大可将一曼看做是女权之路上的优秀代表,且性格可爱率真,甚为讨喜。然而在看到她睡服有老婆的铜匠后,我内心就产生矛盾,而非像之前的自己和现在诸多影评那样,还坚定地认同她。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而不是原始动物,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辛苦构建的东西诸如责任感,道德感,不是任何一种“权利”有资格彻底推翻之摒弃之的吧。仅凭欲望决定行为,毫无责任心道德心,未免太茹毛饮血了。当然,你可以选择当一个动物,但你不能甩锅给某某权。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查尔斯也抛弃了妻子、家庭,自己跑去画画去了,读者却喜欢他为梦想的不顾一切。对于一曼的特立独行,评价却两极分化。但无论查尔斯还是一曼,抛弃这些绝对不该是人权或者女权所追求的和代表的,而只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也许是因为受众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觉得梦想重于世俗束缚,现在看《驴得水》时觉得家庭和道德责任重于欲望宣泄。最主要的是,一个是对自己家庭的影响,一个是会破坏别人的家庭,本身后者就让人更难以接受,影响波及的范围也更大。


她追求她的自由,可以,寻找她的“没有人管的地方”,可以,但是在过程中,她每每牵扯到他人,她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怎么办呢?当自由到毫无责任心的地步,就是放大的自私了。一曼个人想冲出人类的体制,那么这是个孤独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对他人的影响,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伤害,这时候,就算她追求自由没错,可被她伤害的人,又有什么错呢?


绝对的自由就是任性无原则的放纵,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赞颂和追求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一曼睡有家庭的铜匠是不正确的。这与她的内心是否充溢着女权思想无关,只能说她个人有些主流道德感缺失。也因此来说,电影中她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女权,许多观众直接将她对号入座成为女权号召者,这完全偷换了概念。并不是打着女权的旗号就可以正当地为所欲为,出轨劈腿、当小三破坏别人家庭都成了以维权、平反为由的伟大行为。



(二)

那么女权就一定要被道德二字束缚么?我知道,为一曼“追求自由”的精神摇旗的“女权”拥护者们又要不同意了。放心,并不一定,道德观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东西,选择不同的道德观也是你的权利(并不单单是女权拥有这个选择权,反之,所以一曼选择的道德观不能代表所有女权的指导思想,而是独立于之的另一个命题了)。也许一曼选择的正是“无论对方或者自己有没有和别人建立契约关系,我们还是可以有性关系”这样的一种道德观,而这也并没有可指摘之处,但问题在于,铜匠的道德观是这样吗?铜匠的伴侣的道德观是这样吗?


如果铜匠和他的伴侣也是这样的想法,那么她睡铜匠就没什么,他们的道德观一致。可显然并非如此。所以在此事上,她的行为确实是欠妥。


不免想到,赞颂一曼的观众们,道德观是否和她相同?如果认可一曼,是和她一样的道德观,那么就不光觉得自己可以睡别人伴侣,同时也要不在意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约炮。否则,只能接受前者就属于双重标准,并不公平。



如果你说,你和一曼的三观不同,但你依旧认可她这样做,这体现了包容的精神,自由的人道,否则对她就不平等。


太多人叫嚣着要平等,可没有前提的平等也是耍流氓。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有部分妻子能够隐忍丈夫的背叛,也有部分丈夫能够隐忍妻子的背叛,这能够隐忍和不能够隐忍的两种人群,在选择性伴侣时怎么谈平等?


一些人对忠诚与背叛下了一个定义,他们和不愿意接受这个定义的人群之间能否谈平等?


西方人也有不能接受放纵的人群,东方也有反对约束的人群。可以用平等与否一概而论他们吗?


难道不禁锢人性的体现就是放纵?放纵就能实现平等?别忘了人的劣根性深存于每个人身上,倘若完全解放,没有适当的约束,酿成的悲剧恐比现在更多更多。


 过于放纵还要婚姻这类带着承诺的契约关系还有什么用呢?如果完全丧失忠诚,不但人伦不存,法律和社会也都无处立足。


还是那句话:自由绝对不是一味的放纵,所以小心别要让电影中女权的噱头、可歌可泣的自由精神悄悄篡改了你的三观,在无脑的吹捧中迷失正常的神志。这是我想提醒的。



但选择了放纵的一曼当然也该被平等对待,可是,这个平等应该实现于和她三观符合的人之间。放纵与放纵的人之间的碰撞,在情感和性上得到的是相对的满足;约束与约束之间的人碰撞,得到的同样是相对的满足。这是价值观念相似而结合的优势,少有人会指责前者,也少有人会鄙视后者。


但一旦放纵和约束之间的人碰撞后呢?


必定不会出现长久的满足,更改他人的价值观本来就难,在更改中想做到不伤害他人更难。所以,一曼是不该睡服铜匠的。(铜匠自己禁不起诱惑也是有错)


著名女权代表者波伏娃就是可以交换性伴侣的价值观,她一定恨不得给张一曼一个拥抱,但是,铜匠老婆却会给她一个耳光。正好,铜匠的老婆是一个泼妇,也不是中国传统上三从四德的温顺妇女,她在家里的地位反而像大男子主义的体现。这样的设定像是别有用心,因为她也在追求女性的权利。如果说一曼的形象代表的是社会中“有了女权撑腰就可以不顾道德没有底线地放纵,女人有随便睡男人的自由”的伪女权,那么铜匠老婆的形象就是错误地以为“女权就是要比男人有更多权利”的女权癌。两种皆不可取。她们的双双存在,直接导致了铜匠美好品质的幻灭,更奠定了悲剧的基础。铜匠的愚昧懦弱同样是他自取其辱的重要原因。


一曼经历的两个男人,无论其出发点和他们自身道德,或者是不是直男癌,但他们的确都被伤害了。吹捧这样的解放天性,就如宗教狂热分子强行用十个无辜的、和他信仰不同的人来殉道。更何况,那十个人同意牺牲自己吗?


以上。



(三)

从种种迹象来看,一曼并不是不为他人考虑的人,她也聪颖至极,试探出特派员不会英语,遇到铜匠的时候却明知她有老婆还先勾搭,再主动提出睡服,应是故意为之了。若是走心地喜欢铜匠,睡一觉便能满足吗,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欲望,走肾的喜欢。她一向如此,以满足自己的性欲为乐,这自然是她的自由,可惜她太没有原则和底线,睡服了有家庭且保守的铜匠,由此埋下后来悲剧的一颗种子。


所以最后她的自杀,不能像许多观点一样完全说是“时代的错”,她选择泄欲对象时没有原则也是个很大的因素(大概原则也是影片想探讨的一个主题之一,保住学校的原则何在,把女儿/喜欢的人轻易嫁出去也可以吗)。时代越开放就意味着越可以自由选择,那么同样也可以选择保守。无论哪个时代,都没有随便睡谁的自由(原始时代大概有)。由此我又想起,现在在观众中有一种风气,就是批评为什么男人可以睡很多女人还被认为有魅力,被同伴吹捧,而女人如此却被骂淫荡,所以女人们也应该争取这个权利,让一个女人睡很多男人也变得正常化。这感觉就像是,小学生乱扔垃圾,所以大人也要求乱扔垃圾,可明明该做的事是教会小学生不要乱扔。其实,现在的社会已经并不是很多人觉得男人的性经验丰富是好事,男人的贞操、忠诚同样重要的观念已普及,而勾搭一个有夫之妇者更是三观正的人眼里的渣男,这表明双重标准已经在被革除的进程中,大家不必心急,不必把一曼推到过于崇高的地位来高呼此事,慎惕矫枉过正。


女权不是非要把男女对立起来,而是消除性别偏见。



那一曼的死到底值不值得同情?在现实的影响下她确实太可怜,比如,虽然我一直说她面对有妇之夫时应只招惹和她道德观一致者,可那个时代这样的人也太少太少,即使现在也太少。但是,无论如何个人要承担其选择的后果。查尔斯承担了,他抛弃家庭出走后就一直贫穷,流落荒岛,得麻风病,这是他的惩罚,但他承担起了,最后完成画作。而一曼承担不起流言、辱骂、剪头发的羞辱,终于崩溃,最后又死。大概他们对她做的是苛刻了些,不过她早该想到的,在选择特立独行那一刻就该想到的。所以非要追求体制外的东西的话要承受很多很多,若她承受住了,我会钦佩其毅力(但这不代表因此就认可她选择铜匠);而若无法承受,如剧中自杀,我会心疼她的殉道,但,要怪那群男人的可憎,也要怪她的错误最终害了自己。


王小波说:男欢女爱,原本人之大欲,决然无伤,但是一不可过,二不可乱。过则为淫,乱则成奸。淫近败,奸近杀,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一曼的悲剧其实让我想起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谁都是凶手,连她自己也不例外。对一曼来说,裴魁山、铜匠、特派员等个个是凶手,而最隐秘的刽子手是校长。看得出一曼很信任他,也尊敬他,而他在关键时刻的所有不作为,把一曼一步步推向深渊。这让我我想起昨年一部电影叫《罪恶之家》,同样是无人清白。可惜罪恶的链条太长,看不到全局,所以人人以为自己的手没有染血,尤其是大多数沉默不争者。



海报上写着:“为了美好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终将走上歧途。”这是对剧中人行动的概括,他们为了吃水捏造了吕得水,为了保住学校不断用谎言圆谎,最后到事态无法控制的地步。但这句话也像在说一曼,为了自由丢掉了底线。而讽刺的是,对于部分观众,为了要求平等就把社会推向缺乏管束的边缘,为了绝对自由就推崇放纵,很可能也适用了海报上此言。


这大概是这部以“讽刺”著称的电影,除了结尾1942年佳佳去了延安以外,最大的讽刺。


说结尾写佳佳去延安仅仅是为了过审的人,定是忘记了历史上1942年的延安在发生什么,这其实是一处细思极妙的地方。



(四)

即使我不认为一曼是无辜的,但我还是会被这个姑娘吸引。

她的复杂,她的不完美,她的特别,这个角色塑造得尚称成功,任素汐的演绎更入骨三分。


对她的探讨,不局限于她对待性的态度上,还有她的歌声如此动听,她的房间那么整洁温暖,她喜欢花喜欢浪漫,可以用蒜皮制造一场雪,似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为沉闷的乡村添了一抹亮色。她对婚礼是怀有憧憬的,枪响后混乱时,还不想大家走。可偏偏她在生活中又从不谈爱。到底是怎样的心理才造就了这样一位女子,实在难以谅透,也因此使她极有魅力。不知道她这样放荡的理由究竟为何,所以最后看见她被欺负被剪头发还是很难受。枪响的那一刻,即使知道她有不对,还是感觉到有重要的东西在那个地方消失。



理性上,她勾引铜匠无疑是不对的,但感性上我却仍旧为她辩护,甚至开了个脑洞,猜想一曼“极有原则地维护着自己没有原则的滥交”这个设定,会不会是导演的讽刺。而她的覆灭,大概是双重讽刺吧:看似没有原则的人,其实是有原则地坚定自己的追求(谈到这里时,暂时无论这追求的对错),而不像剧中其他人或者我们这些观众,看似有原则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别人(没错,包括我自己),其实在遇到许多变数,利益诱惑恐惧之类的时候,都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原则了。不过最后,有原则地守护自己的追求的她还是被逼死了。
    

裴魁山在剧中说,“不要用你自己的道德标准决定我的利益”。在为自己对铁男说,也在为一曼对剧中人和观众说,也在为剧中所有人对观众说。金钱是一种利益(裴魁山),机会是一种利益(铜匠),生命也是一种利益(铁男),执着于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追求(一曼和校长)其实也是。铜匠的转变堪比惊悚剧,可我们现在的好多知识分子,是不是也被教育变得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最缺乏教育的是知识分子”,这句台词应让人自省。电影最后“学做人”三个字大得刺眼,一边具有讽刺意味,一边为了刺进我们心中。



没错,一曼很自私,裴魁山很自私,可谁不自私。这部戏是夸张的,把他们的自私放大展现给我们看;是戏剧性的,所以有荒诞的情节,也因此,是警示性的。


“他们可都算不上坏人,但在利益、恐惧的驱使下,好人却能做出最让人寒心的事。”整个影片所有人物都是灰色的,大概偏黑重点儿的就只有特派员了,校长是灰色最多的人物,口中的理由伟大正直,手段却极无原则。其实现实中所有人也都是灰色的,只是我们大多时候没有戏剧里集中的矛盾来驱使,所以没有显现。一旦有,无人非黑即白。

   

一个细节:特派员的助理在一曼被剪头发时面露不忍,后来还救下了差点被强奸的一曼,大概也可表现此事罢。此尤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或许,周铁男会变成下一个特派员秘书,内心虽仍有正直善良,可不得不委身于权力之下。

    

佳佳确实是幼稚,还觉得世界非黑即白,黑的就要告,白的犯了错要改,才好恢复于白。她说她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过去的事可以让它过去,涂上如此模糊的色调,浸出这般不明朗的灰色。


可是,幼稚真好啊。可是,一个人在世上能幼稚多久呢。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这出戏毁灭了幼稚,毁灭了正义,毁灭了淳朴,毁灭了追求,是活脱脱的悲剧。可它又撕破了唯利是图,撕破了自私,撕破了贪婪,撕破了怂,又喜剧得如此用力。


无法归类吗,可是它上演的似乎又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要我来划分,它就是属于“夸张化后的生活剧”吧。生活是悲剧,也是喜剧,它仅仅呈现。


就像大部分英雄之所以成为了英雄,是因为那一枪打中了。没打中,就成了周铁男。



(五)

我们都曾是周铁男,嘴炮技能满格,正义感时不时爆棚,满足于在愤怒中察觉到的自己的存在。最后被现实的耳光扇成了怂狗,嘴里说着卧薪尝胆能屈能伸,实际上是因为无可奈何,赢回去的机会渺茫。


这就是为何,看到他跪下磕头的那一秒,比看到他死了还让人难过。但我们比周铁男幸运,这个时代中,机会已经越来越多。此处又可祭出《熔炉》中经典语句: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但是奋斗的方式上,也别忘了《驴得水》教会我们的:一个没有信仰、习惯于谎言的民族,绝不可能依靠知识和财富崛起。



(六)

整部电影其实是直白的:直白地展现人性之劣,直白地展现每个人的巨大转变与低头,直白地展现权力、金钱、压迫等等,而非隐秘的讽刺。
    

直白并非不好,太高级的讽刺不符合大众市场,而驴得水的票房与人气现在有目共睹,十分成功。即使它并非像被过誉那样有内涵,可观众看得明白,看得心中有轰鸣嗡嗡作响,想说些什么,又或想说却说不出什么了,只意犹未尽,迟迟走不出这个电影。而不像一些电影,看过之后在观众脑中什么也留不下,要不就只给人留下无穷的吐槽点,因此不可否认,驴得水是一部国产佳作,令人惊喜。


但电影确实有几处极妙,比如已经提过的42年的延安,比如驴水之隐喻,谁究竟是牲口云云。而最值得一提是开头驴棚失火的桥段:周铁男打头阵有勇无谋,张一曼跳进驴棚救火,裴魁山就一个劲儿给她埋土,最后校长一声令下主持大局,驴棚就烧没了……孙佳垂死反抗,却被众人阻拦。故事的结局早已在开头这场缩影中告诉了观众,就像《红楼梦》在第五回就出现的判词,已经摆明了归宿,可是事情没有发生,谁看得懂呢?唯有回味之时品其妙味,但也感到宿命般的空荡荡和无可奈何。




而人物剧情种种直白的表现只能说明,导演在电影艺术上的功力还不够,还习惯了话剧的夸张与简单粗暴。这一点表现在多处,比如舞台剧的感觉浓厚、人物性格的转变突兀到了不符合常理的地步、大时代背景缺乏、镜头只局限于几个场景、角色脸谱化等,以及后期牵强地用“疯了”交代一曼,用一场混乱来结束闹剧等。这大概是此影片为人诟病最多的了。但是,无论我是不是去电影院看了一场话剧,无论它是不是不伦不类地混淆了话剧和电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这部电影带来的惊喜,与演员们深入人心的表现,皆值得被鼓励。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还是看得出这部电影中两位年轻导演的努力,希望在他们磨砺出的下一部作品里能看到上述缺点的改善。

    

话剧的剧本扎实是最大的优点,虽然从话剧跨度到电影此片称不上完美,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也许国产片从《驴得水》的成功里会受到启发,上下而求索。由话剧改编的经典电影不在少数,比如《十二公民》、《杀戮》(《驴得水》的海报中,有一张即借鉴了《杀戮》)、刚刚提过的《罪恶之家》,还有波兰斯基的前年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单一空间的双人戏,导演对表演的控制力叹为观止,皆可供国产片学习。


而关于黑色喜剧,荒诞幽默,有《蛮荒故事》《燃烧的棕榈》以及昆汀的许多片子如《低俗小说》《无耻混蛋》等在前,也许,《驴得水》完成得还不够《让子弹飞》,但是它的“一颗子弹杀死知识分子的傲气”,也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


近几年国内电影佳作涌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湄公河行动》《追凶者也》《山河故人》《路边野餐》等。院线上不再是小鲜肉的烂片横行,甚至常常出现国产片的评分高于欧美大片的现象,如此次同期的《但丁密码》、《机械师2》皆不如《驴得水》,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国产电影抱以期待,希望今后看到更多的好作品。


所以,虽然《驴得水》存在被过誉的问题,在主题上有些为了深刻而深刻,情节上略微为了致郁而致郁,可是不失为一部令人信心大涨的佳作。一部作品在上映后能引起这么多不同意见的、不同角度的讨论,也足以证明它的影响力。《驴得水》绝非完美,但它给我们电影上的希望。虽然电影内容却是如此绝望。但,是时候让年轻导演也开始关注这些从前不敢拍可又真实的东西了,而非只有一个贾樟柯。这些绝望拍出来,也并不是为了要让观众消沉,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这里的净化,是一种审美快感。成功的悲剧必须同时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感觉,先亏欠后充盈,无助与义愤相中和,从而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我想《驴得水》这部电影,做到了。



本文由作者“圣诞狗”投稿到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驴得水》哪像话剧了?
《驴得水》不是什么好电影,张一曼也不是女权主义
讲道理,《驴得水》真不是什么好电影
《驴得水》:那个天真的婊子
《驴得水》:一场喜剧引向的悲剧
《驴得水》:荒诞闹剧下彻头彻尾的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