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配穴的原则,十分珍贵,必读必看!


小编导读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的形式来治病的,这就涉及针灸配穴的原则问题。针灸是门注重操作性的技术,手法多种多样,但不出补泻两端,而临床上的补泻针法是根据八纲来运用,阳证多表、实、热,阴证多里、虚、寒。表里指受邪部位的浅深言,如病在经络属表,病在脏腑属里;虚实指正气与病邪的强弱言,是决定针灸补泻的关键;寒热指病性,寒证表现为阳气的衰减,如畏寒蜷缩、喜温喜按、肢冷便溏等,热证表现为火热亢盛或津液不足,如面红目赤、大渴饮冷、恶热喜凉等。一般原则上,三阳证用针而宜泻,三阴证用灸而宜补。当然,临证中具体情况比较复杂,虚实寒热错杂, 甚至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必须详细辨证求因,分经推究经络属性,运用八纲辨证。如病在表,针宜浅刺;病在里,宜深刺;体虚而又必须用针者, 宜少针轻刺,多灸;体壮邪气盛者,宜多针重刺,少灸;沉寒痼冷者,少针多灸,深刺久留;阳热壅盛者,刺络放血或浅刺疾出,不留针等。

针刺的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而灸法的原则是“寒者温之,虚者补之, 陷下则灸之。”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均忌灸。《伤寒论》有明训:“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病证有轻有重,原发继发,症状表现有主有次,则针灸当分标本缓急。《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明察标本很重要。标本是个相对的概念,以脏腑经络言,则脏腑为本,经络为标;以患病的先后言,则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以治病的规矩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治法与疾病的关系言,有病在标而刺其本、病在本而刺其标的逆刺法,有病在标即刺其标、病在本即刺其本的从刺法。认识了标本与逆刺、从刺法的分别,治疗时就可以考虑应取哪一条经络,宜用深刺或浅刺哪一种手法,可权其轻重,量其缓急,来进行治疗。

在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先治疗本病,后治标病。因本病多属原发病,标病多是由本病变化派生而来,本病得不到控制, 则标病亦不能解除,即使暂时缓解,亦不能根治。然而在标病相当急迫,不先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宜“急则治其标”,比如《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明确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 腹胀满与大小便不通,虽属后生之标病,但因胃肠乃受盛、化物与传导的要道,“六腑以通为顺”,如果闭塞不通,必生他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先通利大小便,急则治标。大小便通利,则中满可除,进而热降神清,为下一步治疗本病创造了条件。

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又体质虚弱者,应精简取穴,抓主证治疗。切忌繁复取穴,多病同治,会引起病人疲乏不堪,加重病情。例如:患者原有慢性肾病,症见腰膝酸软,精神困顿,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弱。辨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法:温补下元灸法操作,取肾俞、关元以治本。但若出现脾肾两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见不思饮食、小便不利,甚则周身浮肿,当急则治其标,取三焦俞、水道、三阴交、阴陵泉,利水化湿以治标。若更因感受外邪,见咳逆气喘、泛恶欲呕等水寒射肺的症状,是为标本俱急,随取列缺、中脘、关元、阴陵泉,宣上导下,温阳化气利水,是为标本同治。

再举一例:原有脾胃病,脘腹隐痛、纳少便溏,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温运中宫以治本;值感冒后宜先解表以治标。这就是有缓急之分, 若置表证于不顾而仍施温补,则易闭门留寇,表邪凝滞,使中焦脾胃纳化更为不利,人为造成病情复杂。还有如初起感冒,寒邪直中即见腹泻下利,表邪内陷,则须先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急当救里,待泻利止后再行解表;若感冒久延,肺脾俱虚,见干咳少痰、形瘦、纳呆、便溏等, 当培土生金,肺脾同治,取太渊、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调治。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咳病的刺治原则》
《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出版发行
背了那么多针灸配方,你知道为何这样配穴吗?
针灸治疗原则有哪些方面
陆氏针灸治疗痹病的临床运用
《针灸大成》笔记——治疗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