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黄煌: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第二届岭南中医经典论坛)

2017年6月17日,第二届岭南中医经典论坛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论坛以“《伤寒论》的恒久魅力与传承”为主题。本期摘自黄煌教授所作题为:“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精彩学术报告。文字整理如下:


演讲者: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教授兼院长

时间:2017年6月17日上午9:00-10:00

地点: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2号楼岭南大会堂



文字整理


大家都知道经方非常好!好在哪里?有人说经方组方非常严谨;有人说经方药味很少,价格低廉;也有人说经方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但在我这个普通的中医医师看来,经方好,好在它有方证!有方证,才是经方的动人之处!

那么什么是方证?方证不是那种四个字四个字的(病机)术语,方证应该是用方的证据。而且是安全地、有效地使用这张方的临床证据!这就是方证。

一棵草,有证我们可以说它是药物,无证我们只可以说它是植物。几味药物,如果有证我们叫它方,没有证那仅仅是一堆药!所以方在我们中医人的眼里,它的证是最重要的。方是钥匙,证就是那个锁眼,方证相应这个药才能取效。钥匙对准了这个锁眼,这扇大铁门才能轰然打开,用我们家乡苏南老百姓的话来讲,叫做“方对证,喝口汤;不对证,用船装”。古人所讲“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神效”等等,这类说法并不是夸大之词,对证以后,就有这个效果。但是如果不对证,你成年累月的吃药,效果依然不明显。柯韵伯先生是清代著名伤寒家,他研究伤寒论后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见此证与此方便是方证相应。

所以下面要来说一说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经方的四个重要理由:

我们来说说经方方证的第一个特征:经方方证很真实。真实是经方方证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张仲景的书是经典,经典是不骗人的,按经典方证用方,疗效确凿可靠,我们翻开经典,上面有很多简短的话语,非常精准的把这些方的用药证据告诉了我们。

泻心汤是《金匮要略》里面的一张止血方,原文上有非常重要的四个字“吐血、衄血”,“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这是著名的泻心汤的方证。这个方证非常真实,你按照这个方证用药就会有效。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伤寒家、经方家,他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治疗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泻心汤善治吐血衄血,身体上部出血,无论是从鼻子里出来的,还是从消化道出来的,用泻心汤都是有效的,它是天下第一止血方。我们来看一看吴鞠通先生的一个医案,吴鞠通先生虽然是一个温病家,但是他用经方用得出神入化,“酒客大吐狂血盈盆,六脉洪数,面赤”。吴鞠通先生用非常简短的话,非常精炼的把这个病人吐血的程度、吐血的量描述的非常清楚,吐血是他的病,人什么状况呢?六脉洪数,面赤脸红,他诊断,病在三阳经,而且是实证,用什么方?泻心汤!大黄六钱,黄连黄芩各三钱,比例都是一样2:1:1比例,一剂呕止,二剂脉平,效果好不好?好!我们再来看一看日本医家吉益东洞的医案,吉益东洞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古方派代表人物,他也治疗一个吐血,这个患者是一个老病人,每旬必吐,有一年冬天,吐血症又发了,吐的非常严重,已经气息顿绝,很多医生看了以后都认为不可救了。这个时候,家里人围着他在哭泣,这个时候,吉益东洞刚好到,吉益东洞看了以后,用棉花放在他的鼻子下面,发现鼻翼下面棉花在轻轻的动,说明还有呼吸,他一摸他的肚子,在跳,腹主动脉还在搏动,人还活着,赶快抢救,用什么方?按照张仲景的方证,用泻心汤,日本称之为三黄泻心汤。三黄泻心汤灌下去不久,腹中雷鸣,下利数十行,人就醒过来了。这个方治疗了20多天以后,这个病给治好了,居然十多年没有复发。

两个不同国度,三个不同时代医家,他们用同样一张方治疗同样一个疾病,都能取到同样好的效果,可见泻心汤止血如神、有效。

我也经常按照张仲景用法来治疗吐血,这是一张处方,用三黄泻心汤治疗一位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处方,我用制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用沸水泡服的办法,每天喝一杯,而且吃三天停1-2天,15剂。这是来自山东的一个很壮实的一个干部,他的严重的支扩居然就用这个很小的方,15剂药,就彻底的控制住,好几个月以后,我又来到了山东,他拿出这个处方:“没想到,用这么小的一个方,把我这么严重的一个病给治好了”,因为张仲景说过“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这个患者笑眯眯的来复诊,他得了一个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的呼吸道顽疾——支气管淀粉样变,这个病名我第一次听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但是既然你人来了,我就问“你有哪里不舒服?”他说“我就是吐血”。看到了脸有红光,脉搏滑数,我想起来张仲景的话“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就用生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依然是3味药,沸水泡服,予10剂,每天1剂,就这10剂药以后,患者非常高兴,他说“我的吐血控制住了!”后来这个方就这么一直吃,疾病就这么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是一位主张中西两法治病的医家,那个时候呆在中医病房我们遇到中风昏迷患者,只要他是苔厚,只要他大便粘,他经常用三黄泻心汤用胃管给药。病人拉出很多粘臭的大便以后,我们再用点甘露醇,病人很快就能很快醒过来,哦,原来三黄泻心汤不仅是我们看得见的出血可以用,我们看不见的出血,颅内出血也可以用!

我的研究生张薛光博士做了一个文献调查:他收集了现在一些临床报道,泻心汤主治病证的分布,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最大的紫色的一大块,这就是出血性疾病,是用泻心汤主治的一大类疾病,所以泻心汤原文所讲的“吐血、衄血”,这是一个真实的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头很多经方的方证都非常真实,只要我们按照它的指征用药,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你用,有很多的胃病,胃炎也好,胃溃疡也好,只要他心下痞,只要他难受,会出现恶心呕吐,会出现大便溏薄,你用半夏泻心汤,七味药,不要加不要减,原方就有效,而且原方还非常的可口。

芍药甘草汤,两味药,经典方证讲“脚挛急”,这就是方证,一切挛急性疾病,我们都可以考虑使用芍药甘草汤,无论是腹痛还是肌肉的痉挛,我们都可以使用。

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再加饴糖,这张方,张仲景用它来治疗腹中急痛,后世医家验证下来这张方治腹痛,像《苏沈良方》上讲“治腹痛如神”,王肯堂《证治准绳》上也讲到,他说“治痢疾不分赤白久新,只要腹中大痛者,神效!”张仲景没有骗人,经典不会骗人!

经方方证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客观。中医不是巫术,中医是临床的一门技术,它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很多人把中医说得糊里糊涂,从天说到地,但是就是抓不到,这不符合我们中医人的胃口。

张仲景的方证都非常客观,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什么病?血痹,血痹这个病,什么样人容易得?张仲景提出一种人,这种人叫“尊荣人”。尊荣人有什么特征?骨弱肌肤盛,这个人很胖壮,这个人没有力气,这个人身体非常困重,容易疲劳还容易出汗,张仲景的笔下,这个尊荣人就是一个好吃懒做,地位比较高,肌肉萎缩,赘肉满身,经常容易出汗的,经方膏粱厚味的那个人,所以“尊荣人”三个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人。我们从里面提取出来这些信息,这些人皮肉都是松松的软软的,特别是那个大肚子,我们如果用手摸的话,毫无抵抗感,甚至你的手可以深陷其中,这种肚子,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一般都是安全的,不会胀肚子,而且有效。当然这个肚子还特别能吃,什么都能吃,如果不能吃,他会饿得心慌手抖,出冷汗,所以张仲景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我现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经常用来治疗那些身体肥胖的、肌肉松软的、容易疲劳的、容易出汗的那些糖尿病患者。

翻开《金匮要略》,这个中间还有很多的关于“人”的描述。像“失精家”,这是一个皮肤白白的,瘦瘦的,头发稀疏的,容易出现春梦的一个年轻人。“湿家”是脸发黄,经常鼻塞,不易出汗的一个黄肿的人。同时还有“强人”、“羸人”等等的说法,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有很多经方方证上有很多客观的指征。像温经汤是“助孕第一方”,在使用温经汤的时候,张仲景专门描写了温经汤证的女性患者的一个特征,叫“唇口干燥,手掌烦热”,所以你们在使用温经汤的时候要看一看这个病人的嘴唇,是不是干瘪的,是不是粗糙的,是不是暗淡的,温经汤的口唇就像这个图片那样,是干燥的甚至是干瘪的。如果她是一个血红的嘴唇,使用温经汤你就要小心了。当然,温经汤还有一个特征“手掌烦热”,确实手掌会干燥皲裂起毛刺,两手一搓的话会沙沙作响,很干燥,如果她月经不调,如果她不容易怀孕,那么用温经汤就会好得多。

用葛根汤,张仲景专门提到“项背强几几”,项背部是葛根汤的主治部位,在这个部位出现的拘急感、疼痛感,这个部位出现的冷感,这个皮肤出现的粗糙、发黑、痘疮,常常是使用葛根汤的方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张仲景用“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描绘了一个身体困重,步履蹒跚的人。这有可能是一个帕金森病患者,他迈着小碎步,表情非常的呆滞。也可能是一个脑损伤患者,他走路困难,他两手震颤。甚至还可能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是一个“葛优躺”的主治方证。这种极度疲劳感,一点不想动,这就是“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真武汤证也非常的灵活,振振欲僻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身体肌肉震颤,站立不稳的这么一个形象,所以我们碰到,走路走不稳,头眩欲倒,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到真武汤,因为真武汤证的人,大多数脑子进水。有水以后,头就重了,身体站不住了,不要以为这种头昏头晕就是心血不足、肾水不足。张仲景有张仲景的思维方式。所以经典的东西,好看!

防己黄芪汤,张仲景讲的也非常实在,它是一张腿肿方,这个肿肿的很厉害,腰以下肿,膝盖都无法屈伸,走路也非常的困难,水性下趋,所以图片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防己黄芪汤人的一个特征。

大柴胡汤是千古名方,这张方用的时候张仲景是要摸肚子的,“按之,心下满痛”是大柴胡汤证的客观指征。我们要摸一下他的上腹部是否是有抵抗感,我们要看一下他的上腹部是否膨隆,按下去以后问病人感觉如何,是胀、是痛还是只是拒按?如果不摸肚子,我是不大开大柴胡汤的,如果这个肚子不硬,如果它是一个黄芪肚,对不起,大柴胡汤一般不用。所以大柴胡汤的腹证图就可以描绘成这个样子,膨隆的腹部,在心下有不适感,按了以后更难受。

我没讲多少关于大柴胡方证,但是我给大家这张图片,大家可以看看,谁是可以用大柴胡的?显然就是那个挺着大肚子,两个乳房也比较丰满,脖子短脸宽,这个肩膀也宽的这样的女人。图中两人,谁能够用大柴胡?显然,下面这个图中的美女是不能用的。如果要用,这个胖奶奶肯定要用大柴胡,她脸宽宽的,大大的,肩膀也宽宽的,胸也大大的,因为用大柴胡的女人通常也是大胸。这就是从心下按之满痛,从后世医家应用大柴胡的经验中提炼而来的客观指证。

经方方证的第三个特征,是说经方方证很传神,经典给大家刻画的是病的人,是活的人。所以,经典方证在描述活人特征上非常精彩。如果没有人精神、状态的描述,那么这个方证就显得有点干瘪,就显得没有活力,所以经典方证往往会有患者精神状态特征的描述,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非常的精彩,非常的传神,就像素描,一个美女,就把她的头发、她的腿,她的胸部和她的肩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来了。寥寥几笔也能够把下面这三个证治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心理特征,刻画得栩栩如生。

黄连阿胶汤证,仲景原文没有讲这张方治什么病,只是说,这张方治疗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的特征“心中烦,不得卧”,一个嫉妒烦躁,极度焦虑状态的人才用黄连阿胶汤,有一个故事,这是两位革命者,一位是章太炎先生,一位是邹容先生,这都是反清的义士。据说,当时这两位都被清廷抓起来的,关在监狱里,当时邹容年轻气盛,在监狱里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时间一久以后,身体状况非常差,奄奄一息。章太炎先生就给他搭脉看病,章太炎先生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国学家,他的中医也相当不错,他对经方情有独钟。他一摸脉,认定邹容是急火攻心、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主之。所以他从外面买来了黄连、阿胶,三剂以后,药到病除。山西著名经方家赵明锐先生有个案例,治疗一位三十岁的女性,没有任何诱因,忽然发生烦躁,虽然每天能坚持上班,但总觉得心里不舒服,数天以后,发展成行动不能自主,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坐不到五分钟就要起来,整天就这样的情不自禁地乱走,但神志是很清楚的,赵明锐先生就根据“心中烦、不得卧”这个指征,给她用了黄连阿胶汤两剂而愈。哦,原来黄连阿胶汤可以用来治疗这种病。

小柴胡汤的方证,不仅仅是往来寒热,不仅仅是胸胁苦满,请大家注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默默不欲饮食”。在这里,张仲景用“默默不欲”描绘了一个神情漠然,处于抑郁状态下的病人。至于“不欲”二字,他可能食欲不振,他也可能出现性欲的低下,他还可能不欲工作、不欲逛街、不欲交友,他有诸多的不欲。所以小柴胡汤,大家不要忽略了它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小柴胡汤能让人愉悦,这个功效大家不要忘记。

桃核承气汤治疗“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很对不起,图片中的川普先生他这个状况,给他用什么方比较好呢?桃核承气汤!泻几下,他就没有力气狂躁了,他就不会说这么多的话。桃核承气汤对于躁狂型的精神病是非常有效的。古人在没有镇静药、没有电休克疗法的情况下,怎么治疗精神病?怎么治疗其人如狂的烦躁?桃核承气汤!像这位先生,如何吃了桃核承气汤,电脑就不会这么摔了。非常有意思的,还给大家讲一个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这头母牛,这个母牛大小便不通,请兽医看了,用了药打了针没有办法,后来,请了这个主治大夫,叫胡忠茂,他是贵州人,他被母牛的主人拉过去一看,他说我是人医不会看牛病的。没关系,他们兽医没办法,母牛在围栏里头不停的奔跑,咆哮,非常难受,一看它肚子胀的非常厉害,一问大便大便不通,小便没有。那怎么办,他脑子里出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张仲景的的话,他说不就是一个桃核承气汤证吗?来桃仁90g生大黄90g桂枝60g甘草60g芒硝60g,原方桃核承气汤,不过量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是牛药。煎煮以后,装进竹筒灌服,结果吃下这个要以后,小便有了,大便拉了很多,结果这头母牛就安静了。所以张仲景的原文,他把患者的精神状态写上去以后对我们把握住这个方证非常重要。由于有了精神心理状态的描述,这个方证就活了。就像画龙点上睛一样,寥寥几笔,这个方证就动人了,这是张仲景的精妙之处。因为我们的中医看的并不是病,我们看的是病的人。

为什么要学经典,为什么要学经方,我的体会,就是学了经典学了经方以后,我的看病的目光,不知不觉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我们从局部转向了整体,从面对的一部僵尸转向了一个活生生的病人。

如果毛主席和林彪都经历了失眠症,怎么处理?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体型,还要看他们的性格。毛主席他非常的开朗,非常的具有激情,他是诗人,他的睡觉,要么不睡,要么死睡。所以他睡着了以后很多人包括周恩来总理,都不敢去叫他,如果叫他会很不高兴。林彪他的失眠不能见光,不能透风,不能有声音,他平时很少笑容,他的脸长长的。所以如果叫我去开方的话,毛主席他可能会用到桃核承气汤,或者用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还要加大黄,还要加桃核承气汤。但是林彪用药,可能我只会用四逆散,可能用到小柴胡汤,情况就是不一样。

如图这两位小姐,都是食欲不振,你开啥方?林黛玉葬花,略感风寒,又想到了心里不开心的事情,默默不欲饮食,小燕子性格泼辣,她高兴的时候猛吃,吃了一大堆,他们都食欲不振,那我开方的话,林黛玉可能要开小柴胡汤,而这个小燕子的话,不是要用大柴胡汤,也至少要用保和丸,他们身心状态不一样,所以导致我们的治疗方法不一样。

我一直说的,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主要在什么地方?用最最简单的话讲,当然不一定准确,那就是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经常有人问,黄教授你擅长看什么病?我说我不会看病。你们中医不分科?不分科!你总会擅长治疗什么病吧?我不擅长治病,我擅长调人。这就是中医。但是现在中医院的临床路径好像都是讲病的。

我用希波克拉底的一句话来讲,他说“知道什么人患了病,比知道人患了什么病更重要”。因此对人的识别,对体质状态的识别,在我们临床医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体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方的参照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看人,望闻问切,望的是什么?望的是神,望的是人的神态,望诊不能忽略。脉诊固然重要,望闻问切,但切诊是在第四位。

第四个特征:经方方证很实用,经典是教你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临床病证。经典是教你如何来辨病,如何来辨表里寒热虚实的。经典给你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方证相应。

因为疾病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是看的眼花缭乱,有的像寒又像热,有的既有虚又有实,如何出手干预,如何用药,有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经方方证好,每个经方方证就是古代前人处理临床复杂多变问题的一个成功的模式。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告诉我们,你看到的舌苔出现什么问题,你要用什么,张仲景也说过的,如果舌苔发黄,你要用大黄,下之黄自去。如果你按之心下满痛,你要用大柴胡汤,如果出现脉沉,脉伏不出,这种腹泻,你要用四逆汤,它教给你,见到什么证就用什么方,经方方证是规范,是准绳,是我们临床医生治病的规范。

徐灵胎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说过这样的话“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我们只要认识方证以后,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疑惑。徐灵胎研究伤寒三十年,写了一本书《伤寒论类方》,但是这本书写了七年,七年中间,五次大的变动,叫五易其稿,最后写成了一本薄薄的小书。他并没有对《伤寒论》每句原文,每个字去分析,并没有做很多解释,他只是从方切入,分成了12类,从方证的角度来编来著伤寒论,编成了一本书叫《伤寒论类方》。这本书写完以后,他在序言里面写了四个字“乃无遗憾”,意思是说他自己对此书没有遗憾,这个说明他很满意,因为他已经发掘到经典思维的模式——方证思维。方证就是规矩,不成规矩,谈何方圆!辨证论治是灵活的,但是方证是最死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张方一个证。这就是我们中医的基础。

如果我们中医的教学,不把方证放在主要位置上,我们的学生是不会看病的。

如果我们的科研不把方证作为一个主要的的主题,那我们科研出来的成果是难以推广的。如果我们不谈方证的话,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这么多好的经验我们就不能够很好的总结归纳。因为方证是基础,方证是规范,而且方证它非常实用,它教你在复杂情况下,我们怎么来治病。

清代伤寒家舒驰远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舒诊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云此太阳寒伤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麻黄汤催生,这是非常规的治疗方法,但却有效。其实,临床看病,很多都是非常规的。

恽铁樵因两个儿子均患伤寒而夭折,遂研究《伤寒论》。后四子也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处方不外豉栀桑菊杏贝等,药后热势依然,其喘益甚。先生彻夜绕室踌躇,至天微明,乃大悟,“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所述之证乎?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竟得汗出喘平而愈。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使用方证思维,即“有是证,用是方”。这种思维可以处理那些比较复杂的疾病。在经方人眼前,只是看现在何种方证。而不是某种理论或概念,更不是单个症状或局部,如果拘泥于某种经验常规,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常常误事。

有人问,讲方证,能否抛开五行学说?我说,五行学说是有用的,但在识别方证的时候不需要。就如在一堆人中找你的亲人,还需要指南针或导航吗?对熟悉的人,凭直觉就行,望一眼、看步态、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方证强调直觉思维。所以,古人称辨证为识证。识,认识的的识,识别的识。

我来总结一下,特征1说的是经方方证的经验性。经方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这种经过人体亲身尝试得出的经验,比什么都宝贵,无与伦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贡献。

特征2说的是经方方证的真实性。经方方证客观具体,是中医临床的规范,便于传承,所以历代名医无不在经方着力。

特征3说的是经方方证的整体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经方应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经方治疗的不是病,而是病的人。“病人”,才是经方着眼的对象。经方方证,很多就是适用于某方的体质类型或体质状态。

特征4说的是经方思维方式的实用性。面对患者,医生是既要考虑患者的痛苦诉求,又要考虑医疗手段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方证思维非常实用。方证相应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古代质朴的原始思维。

“有是证用是方”,没有逻辑推理,只看眼前。是不应用抽象概念的思维,也是不讲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的思维方式。经方方证是前人处理复杂问题的模式。有了方证,无需繁杂的理法解释,也没有空泛的病因病机,还没有《伤寒论》是治外感还是内伤的争论。“有是证用是方”,是临床用药的原则,按此思路,疗效常常出人意料。

需要强调:方证,绝对不是单个的症状;方证相应,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对症状用药”,是“机械的思维”。恰恰相反,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是辨证论治的最佳实现途径。胡希恕先生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刘渡舟先生说:“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说的太好了,这是肺腑之言!

最后我要说一句话:经方并不是中医学的全部。中医临床也未必只有经方能治病,但经方是中医学中最规范的内容,所以中医的传承必须把经方的推广作为基础,谢谢大家!(完)

 

 (内容仅供学术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古通今的经方大家刘渡舟5—— 付延龄整理 摘抄
仝小林:除了辨证论治,还需对症治疗[临床家型“首席科学家”的中医新思维(上)]
经方临证心法
60.方剂 · 第60讲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剂 第一节:泻热祛淤•桃核承气汤
中医博士罗大伦谈抑郁症的治疗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 ( 7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