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费一枪一弹,志愿军牵制数万美军7天7夜,麦克阿瑟:不可能!


前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7月,关羽命南郡太守糜芳驻守江陵,自己率大军进攻樊城。

曹操遣于禁、庞德救援。

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

突然天降大雨,襄水暴涨,关羽趁水势乘船进攻,于禁、庞德抵挡不住,只能投降。(这是《后汉书》记载的水淹七军,与小说《三国演义》有出入)

1732年后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决定使用类似“水淹七军”的战术拖住数万名美军。

1951年4月9日凌晨,汉江大水冲走了冲毁了公路和浮桥,美军仓皇逃窜。

吴信泉这一招“水淹七军”足足迟滞美军7天时间。

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长官的麦克阿瑟还未反应过来时,杜鲁门就已经撤了他的职务。

据说,回到国内的麦克阿瑟还是想不明白——吴信泉为何不费一枪一弹,让强大的美军7天7夜寸步难行。他甚至对幕僚一连说了三句“不可能!”

那么,这位让麦克阿瑟无比敬畏的中国将军吴信泉,是如何成功复制关羽的“水淹七军”,让美军动弹不得的呢?

图|麦克阿瑟


一、投身革命,吴信泉逐渐独当一面

吴信泉,1912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小乡村。

恰逢同一年,清末帝溥仪正式退位,中国从封建社会制度慢慢过渡至民主社会。

彼时各地军阀混战,百姓们民不聊生。

1926年,刚满14周岁的吴信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赤卫队,与广大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一起争取正当权益。

经过几年斗争,吴信泉成长较快,他更加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全中国人民解放。

于是,吴信泉积极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党组织考验,在自己18岁那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秋收起义后,吴信泉跟随工农红军参加土地革命,后辗转各地进行战斗。

吴信泉作战勇敢,往往冲锋在前,打起仗来特别拼,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屡立战功,得到军队领导一致肯定。

长征时期,吴信泉随工农红军参加东征和西征大小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历任红五军三师班长、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信泉担任687团政治委员,随大部队参加徐向前指挥的第二战区东路军在晋东南展开的“九路围攻战役”

吴信泉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军事指挥水平愈发灵活成熟。

1940年,他随部队挺进晋鲁豫边区,担任新四军三十八旅政委、苏北军区淮海分区司令员等职务,在两淮地区与日军殊死决战。

这一时期的吴信泉形成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指挥风格。

在当时的八路军队伍里,既有出身“学院派”的刘伯承、陈赓,还有善于出奇制胜的粟裕、谭震林。

这些将帅的指挥风格大相径庭,每个人对战争局势的走向结果都有不同的看点。

吴信泉则取众家所长,他的军事指挥水平兼具成熟、勇猛和缜密的特点。

吴信泉非常认可《孟子·公孙丑下》里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深信人的因素才是战争胜利最终决定因素。抗战胜利后,吴信泉被调往东北,从林彪那里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武器库”。

图|八路军时期的吴信泉(左)

在此期间,吴信泉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6师师长、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参加四平保卫战与辽沈战役,逐渐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


二、入朝参战,吴信泉奉命掩护主力

平津战役结束后,毛主席指示全军完成大改编,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39军,刘震担任军长、吴信泉担任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刘震被调往空军工作,吴信泉成为39军的第二任军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吴信泉率领第39军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

临行前,彭德怀总司令语重心长地对吴信泉说道:“毛主席多次强调要打好入朝后的第一仗,希望你率领的39军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1950年12月初,经历了长津湖战役的惨败,“联合国军”元气大伤,只得狼狈退守三八线,玩起了老一套“边打边谈”。

1950年12月22日,志愿军总部向各部队下达了最新部署,命令指出——第38、39、40、50军,配属6个炮兵团强渡临津江,听从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的统一指挥。

吴信泉率领第39军担任主攻,需要尽快熟悉临津江地形,掌握敌军火力部署、推进方向。

三天后,志愿军总部明确战役发起时间为1950年12月31日下午5点,39军与50军配合歼灭韩军第1师,封闭东豆川韩军第6师退路。

最终,39军圆满完成任务,战役开始后仅10分钟,4个突击连就已经成功渡过临津江;

39军第115师、117师紧随其后,切断韩军第6师退路,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役中较为著名的“飞渡临津江战斗”。

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连连夸赞吴信泉指挥得当,出其不意制胜。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结束,美军将领李奇微发明“磁性战术”。

该战术主要的精髓是美军快速装甲部队穿插,空降部队与地面主力部队齐头并进,相当于一套“组合拳”。

紧接着,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这一阶段的志愿军主要进行防御,尽量不与美军正面决战。

图|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

此时吴信泉率领第39军,向距离横城不远的华川地区集结,他的任务是率领部队快速完成穿插,拖住美军第1师和韩军的三个师兵力。

此时,其他美军部队迅速赶来增援,使得志愿军腹背受敌。

志愿军东线集团军总指挥、志愿军第一副司令邓华嘱托老战友吴信泉——必须顶住美军先头部队追击,为友军赢得时间构建坚固的防御阵地,掩护志愿军主力顺利渡过北汉江。

吴信泉接到邓华的作战任务后,立即率部队投入战斗。

来到前线的吴信泉发现一个很大的难题,美军的先头部队是陆战第1师,这支部队神出鬼没。

加上配备大量装甲车,行动非常快,39军一直无法准确获得陆战第7师的行踪,给狙击任务带来不确定因素。

好比我们常玩的游戏里,一直找不到对方视野,导致我方正常发育时容易被对手抓单,从而输掉整场比赛。

吴信泉向邓华提议——华川地区和北汉江相连,此处地势平坦,是渡过北汉江最佳地点。

其他地方面积狭小,美军拥有大量重型武器,施展不开,因此必须要走华川。

志愿军应该在这一地区对美军进行狙击。

邓华同意吴信泉的判断,让他放手去干。

于是,吴信泉率领39军抵达华川。

刚到这里,侦察兵就发现了陆战第1师的行踪,这让吴信泉更确信美军会从华川地区渡江追击志愿军主力。

新的难题随之而来,华川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时间紧,39军来不及构建防御阵地,美军的火力装备肯定是要优于我方,吴信泉不能和敌人硬拼,到底应该怎么办才能拖住美军,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呢?

吴信泉一边命令战士们先构筑简单的防御工事,他将自己关在指挥所里,死死盯着华川地区的地图,希望能找到退敌良策。

一连看了好几天,吴信泉还是一筹莫展。

4月初的一天清晨,吴信泉像往常一样继续盯着地图,他的副手,39军的参谋长沈启贤走进指挥所,一边走着,一边嘴里喃喃自语:“这鬼天气太怪了,雨下得又急又大,汉江水位暴涨。”

图|华川水库

沈启贤看似漫不经意地一番话,让吴信泉豁然开朗。

他突然站起来,紧紧抱住沈启贤,哈哈笑道:“老沈,你真是我的贵人,我找到拖住美军的办法了。”

说完,丢下一脸错愕的沈启贤,赶忙找来侦察科科长蔡愚。

二人带着几个卫兵,冒着大雨来到前线勘察地形。

走着走着,吴信泉蔡愚与来到华川水库,他们俩发现美陆战第1师的主力目前集结于北汉江西岸,处于华川水库下游。

现在汉江水位暴涨,华川水库的水位同样暴涨。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猜到了吴信泉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了吧?

华川水库共有12道闸门,吴信泉下令将12道闸门全部关闭,提高水位,留下344团坚守水库闸门。

另派出三个团(115师的三个团),迅速破坏美军必经公路、桥梁,沿途布满雷区。

因为华川地区连日迎来暴雨降水,地面泥泞,导致携带大量重型武器装备的美军行动缓慢。

加上115师提前破坏了美军必经之路上的桥梁道路,让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修桥铺路。

115师的三个团趁此良机,在外围与美军展开游击战,带着数万名敌军周旋近8天时间,为吴信泉的“水淹七军”战术赢得宝贵的缓冲时间。

1951年4月8日凌晨,115师作战科副科长沈穆奉军部命令来到华川水库,察看这几天的蓄水量。

沈穆刚刚走到大坝,就发现水库里的水满满当当,几乎快要溢出来,他兴奋地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吴信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股东风从何而来呢?


三、时机成熟,吴信泉水淹美军

华川水库地势比北汉江西岸更高,既然要水淹美军,就要让敌人进入北汉江西岸,水流才能倒灌而下。

这几天,115师的三个团与美军来回周旋,竭力想拖住他们,可美军并非停滞不前。

得益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美军这几天在北汉江西岸架设了许多简易桥梁,往前多走了几十公里。

图|志愿军39军115师指挥部

简单提一句,就是因为美军拥有强大的后勤运输能力,连夜从日本东京紧急调配几套M2车桥部件,空投至长津湖地区,让“联合国军”短时间内连续修复水门桥,继而逃之夭夭。

志愿军三个团肯定无法完全拖住数万名美军重装机械部队的前进步伐。

既然如此,吴信泉等待的东风就是要让美军部队继续留在北汉江西岸,最大化地提高水淹战术的效果。

此时有人提议干脆直接把华川水库正面一侧大坝完全炸掉,这样即使美军离开北汉江西岸,同样会被洪水拦住去路,减少志愿军不必要的伤亡。

吴信泉思考再三,没有同意这个建议。

他认为华川水库是朝鲜人民修建的集体财富,将来仗打完了,他们还要靠着这座水库发电。

志愿军毕竟是客场作战,能不破坏这种大型机械设施就不破坏。

退一步说,就算志愿军炸掉华川水库,那也是为了击退“联合国军”,保护全体中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不会有人说什么。

真若那样的话,就不符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贯作风了。

正义之师,师出有名。

吴信泉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志愿军总司令部,彭老总命令42军军长吴瑞林佯装进攻美军,迫使华川、春川地区的美军往北汉江西岸集结。

当时42军日子不好过,美军飞机昼夜不停对志愿军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全军上下连吃饭都成问题。

军长吴瑞林把自己的口粮主动让给伤病员,一连三天只喝水吃些粥,快饿出低血糖。

尽管如此,吴瑞林接到彭老总的命令后,全力配合39军行动。

39军115师的三个团此时又杀了个“回马枪”,让被困的美军摸不着头脑,只能原路返回北汉江西岸。

看到敌人回到预定区域,吴信泉在1951年4月9日凌晨1点左右,让344团赶紧打开12道闸门。

一时间,场面蔚为壮观,真应了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图|水库倾泻洪水

结果显而易见,滚滚洪水如猛兽般朝着美陆战1师、韩军第6师冲去。

此时的美军正在北汉江水面上搭建简易浮桥,洪水突然冲过来,大约400多名美军一下被水冲走,死无全尸。

即使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根本无法面对大自然的雷霆狂怒。

许多美军帐篷、后勤物资被水冲跑,枪械、弹药或者石油一旦遭水泡,基本上就玩完,根本无法二次利用。

家大业大的美军倒是不会心疼这点物资。

可没了这些武器装备,美军就无法强渡追击志愿军主力。

更何况,这突如其来的洪水直接让美军那些“少爷兵”失去战斗信心,他们被志愿军这招水淹战术彻底吓蒙了。

两军交战,双方你来我,互相使用飞机大炮攻击顶多算是常规作战。

然而,吴信泉不守常规,直接利用自然之力,这是任何一本现代军事教材上都不曾记载的战术打法。

出自“学院派”的美军指挥官们根本找不到破敌之策,数万名“联合国军”像是被困在池塘里的泥鳅,进退两难。

1951年4月16日前后,时任美军第八集团司令长官范佛里特紧急调动200多架飞机,掩护美陆战1师紧急撤退。

此时的志愿军主力早已经到达预定埋伏地点,静待美军后续部队到来。

邓华得知39军圆满完成掩护任务后,第一时间将详细情况报告给了彭德怀。

图|志愿军追击美军

彭德怀哈哈大笑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古有关云长水淹七军,今有吴信泉不费一枪一弹,水淹数万名美国大兵。

看来吴信泉与关云长不相上下。”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仔细看完华川水库战斗,连连称赞吴信泉战术运用得当,这场仗打得太漂亮了。

毛主席称赞吴信泉的话,随电报发到志愿军前线指挥所,彭老总将这封电报向全志愿军进行展示,着重点明这份荣誉是属于吴信泉和39军。

两位美军最高长官李奇微、麦克阿瑟因为这场战斗,同样深深折服于吴信泉出其不意的战术部署。

当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返回美国之后,他对华川水库这场战斗耿耿于怀。

好几次对身边幕僚说道:“我一直想不通,武器装备如此简陋的志愿军没有炸掉大坝前提下,如何能借用洪水?这简直是不可能。”

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指挥的李奇微,其回忆录《朝鲜战争》也有华川水库战斗的相关记述。

大致意思是志愿军利用华川水库进行蓄水,使得汉江江面一小时内上涨好几英尺,冲垮了多座美军刚架设好的浮桥,让美军连续7天7夜没有前进1公里。

其实,我们现在对华川水库战斗的分析,都是通过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的,似乎这场战斗看上去没什么复杂精妙之处,吴信泉军长就是利用水库进行蓄水,然后突然放水。

大家如果真有这个想法,那可是大错特错。

吴信泉事先做了很多部署,才成功实施水淹战术。

首先他需要确保自己的计划不被美军识破,毕竟当时朝鲜战场的上空到处都有美军的战斗机、侦察机。

吴信泉先将一个团部署于华川水库,牢牢守住水库闸门不被美军破坏,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吴信泉让115师的三个团尽量与美军主力周旋,这就属于“假打真试探”,既能消耗美军注意力,还能带着敌人兜圈子,掩护志愿军真实的战术部署意图。

最后一步,吴信泉准确抓住时机,在水库水位暴涨的同时,让美军回到北汉江西岸。

这一步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友军全力配合,更考验吴信泉临场应变能力与39军全军上下配合行动能力。

正是达成了这几点关键因素,水淹战法才能奏效,且效果得到最大化,拖住了美军7天7夜时间。

毛主席说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现代化战争往往考验各参战部队的执行配合,加上对大数据研判分析的研判分析,类似这种水淹、火攻、土埋的方法已经落伍。

然而大家想过没有,当交战双方实力相等时,往往就是考验指挥官临场应变,或者说“灵光乍现”。

无论书本上教授的知识,还是大数据分析研判都有些“灵气不足”,往往建立在本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志愿军战斗时往往需要考虑更多,我们既要保证科学合理的战术部署,同时还要把灵活多变的智慧与谋略发挥到极致,才能击败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

若志愿军只会照本宣科,打法更新不及时,或许抗美援朝战役的形势就会更加艰难。

当然,我们不希望与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可是真到战争来临时,如何用最小的伤亡代价击溃对手?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事实。

图|吴信泉


结语

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吴信泉率领的39军无一败绩,共歼灭6万余名“联合国军”。

“万岁军”军长梁兴初曾打趣地对吴信泉说道——其他兄弟部队都说我38军是“万岁军”,你老兄的39军才应该是“常胜军”。

1953年5月,志愿军39军自朝鲜回国,恢复39军原来番号,驻守辽东半岛。

回国后吴信泉参与了1955年的授衔仪式,被授予中将军衔,表彰他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

之后,吴信泉中将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1960年至198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92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愿军名将用水库击败美军,李奇微惊愕不已:仗还能这么打?
1951年吴信泉一枪不发,困住美军7天7夜,李奇微:仗还能这么打?
志愿军效仿关公水淹七军,一举打败美军,李奇微:这样也可以?
志愿军使用1800年前古老战术,美军统帅痛苦地写进了回忆录中!
吴信泉一枪不发,困住美军七天七夜,李奇微:仗还能这么打?
军长认出地图上四个小字,实地勘察后决定,用一奇招对付李奇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