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顾太河惨案:两百战士、多名高级干部牺牲,让毛主席无比震怒

       有人说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一些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很多时候能带给人的直观感触确实要胜过无数无比细致的语言描述. 

       这些有故事的老照片承载了时代的记忆,见证着人民的智慧与辉煌.你能看到感悟,看到惊喜,看到欢愉,看到自己.





      

                               兴趣3群,老照片,欢迎加入

悲痛的太河惨案:两百余名战士、多名高级干部牺牲,让毛主席无比震怒

“宁亡于日,不亡于共”。

“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

这是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在1939年喊出的口号。

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前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如出一辙。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但是扭转不了,蒋介石对共产党根深蒂固地仇视。

此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蒋介石又开始将剿共提上了议程。

除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残害共产党的事件屡有发生。

在反共顽固分子沈鸿烈,管辖的山东省,就发生过一件悲痛的太河惨案。

两百余名战士和多名高级干部牺牲,太河惨案直接让毛主席无比震怒。

惨案震惊全国

1939年,国民党军委会别动队第5纵队,驻扎在山东省博山县。

司令员是秦启荣,指挥部的指挥是王尚志,两人均毕业于黄埔军校。

用这个阵容镇守博山县,足可见博山县的重要性。

这里是通往胶东、清河和鲁中的必经之地,古来兵家必争。

不过太河惨案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共产党军队要和国民党争夺这个地方。

同年3月,指挥王尚志收到消息。

共产党一支200余人的部队,即将路过博山县的太河镇。

这是一支即将前往鲁南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队伍。

包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团长潘建军在内,高级干部一共62人。

当时日军的特务也非常地疯狂,为了保证人员的安全,我军还派出了两个连的兵力护送。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支我军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没有“栽”在日军手里,反而牺牲在了国民党的手里。

为了表示对国民党的尊重,也为了避免产生误会,我军提前派人和王尚志取得了联系。

王尚志很快回复,同意共产党军队通过太河镇。

可是在给共产党答复后,他立刻向司令员秦启荣报告了此事。

这两个臭味相投的反共分子一商议,就在太河镇设下了埋伏。

不明真相的共产党军队,按照计划行军,3月30日,我军一行270余人即将抵达太河镇。

还没进到镇子,就看到了几个骑马的国民党士兵,自称是王尚志的联络员。

不过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迎接共产党军队的热情,而是让他们停在原地待命。

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才有人再次传话,让我军从太河镇西围墙通过。

对于此安排,我军也没有多想,毕竟之前已经互通了消息。

刚靠近镇子,就有“热心”的老乡让军队歇歇再走。

军民鱼水情深,我军从不提防老百姓。

于是战士都把枪扛在了肩上,高唱着抗日歌曲准备通过此处。

当我军走到一处狭窄的河滩上时,城墙上竟然响起了枪声。

行走在部队前面的吕乙亭营长和其他几名战士直接牺牲了。

此处位于城墙和淄河之间,没有任何的遮蔽物,我军全部暴露在了国民党的视线中。

从事后看,这件事就是王尚志和秦启荣故意而为之,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消灭我军这支中坚力量。

可是在当时,鲍辉和潘建军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敌人设下的圈套,还以为是发生了误会。

虽然国民党一直心怀不轨,可我军一直谨记外敌当前,不可内耗的原则。

即便已经有人牺牲,我军的命令依旧是“不要还枪”。

“中国人不打中国!”——面对我军正义的呼喊,敌人充耳不闻,反而是继续开枪。

与此同时,从太河镇的西门涌出了大批的国民党士兵,与埋伏在周边山上的国民党士兵里应外合,共同向我军发起了疯狂的围剿。

我军此时才明白,国民党这是来要命的,于是奋起抵抗。

奈何寡不敌众,国民党又占据地理优势,我军伤亡惨重。

东南方向突围的士兵只有38人脱险,走在部队最后面的人员向北突围,有20多人成功脱险。

除了这60多人,其余200余人全部牺牲或被俘。

国民党也知道这支队伍中有多名我军的高级干部,为了获取更多的机密信息,国民党对被俘的我军士兵进行了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

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长潘建军、宣传科长邓甫晨、四连指导员张林、七连指导员陈大学等人宁死不屈,最后全部罹难太河镇。

外敌当前,我军两百余名战士、多名高级干部牺牲在了国民党的枪口之下,实在是国之殇。

主席震怒无比

《大众日报》专刊报道了太河惨案,消息一出人神共愤。

鲍辉、潘建军等多名高级干部的牺牲是我党的巨大损失。

太河惨案性质恶劣、牺牲惨重,毛主席听闻后无比震怒,在今后的讲话和文章中多次痛斥了太河惨案中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共中央总结和吸取了太河惨案的沉痛教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39年9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屡次制造的惨案和摩擦,毛主席提出了这一原则。

在1940年2月发表的文章《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毛主席再一次提起了太河惨案。

不仅全党上下对太河惨案的发生痛心疾首,就连当地的百姓和爱国人士也十分地愤怒。

周边地区的爱国人士共同为在太河惨案中罹难的战士举行了追悼会。

声讨、抗议、请愿、谴责,这些来自群众的呼声,蒋介石和沈鸿烈视若无睹。

蒋介石、沈鸿烈、秦启荣、王尚志,原本就是一丘之貉。

王尚志和秦启荣也没有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制裁。

国民党内部在庆祝“太河战斗大捷”,对外却高喊着:“团结是生路,分裂是死路”。

国民党反共分子“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嘴脸犹如司马昭之心。

造成太河惨案的原因,国民党的“亡共之心不死”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外的一个原因,则是山东党组织缺乏斗争经验,缺少对国民党反共顽固分子的高度警惕。

沈鸿烈从1938年主政山东后,就一直干扰和破坏国共合作。

我军对此其实已经有所察觉,但是低估了此事的严重性,并且对沈鸿烈还心存不切实际的认知。

我军在和王尚志取得联系后,不仅表明了要借道太河镇,还详细说明了人数和武器装备情况。

由此可见我军对王尚志的信任,不过王尚志的部署也不是完全没有破绽。

亲历者回忆走到太河镇附近时,就有人察觉到了国民党的诡异之处。

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在王尚志的部队已经开枪后,我军也没有立刻开枪反击。

还有一个客观的偶然因素,执行护送任务的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和王尚志的部队本就有过节。

这个团曾经隶属于王尚志的部队,因为不满王尚志的反共主张和对百姓的剥削,而转投八路军。

转投八路军之前,不仅捣毁了王尚志设在临淄的指挥部,还扣押过王尚志。

王尚志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所以在得知这个团要经过太河镇的时候,自然不会轻易地放行。

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在太河惨案发生后,国民党大肆地营造舆论,说这次事件是解决“叛军”。

可以证实这一点的是,在我局遭到伏击时,王尚志刻意强调,“更不能放过第十团”。

国民党中央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沈鸿烈坚持一贯的反共主张,这是太河惨案的大环境和背景。

而秦启荣支持王尚志故意制造流血事件,是太河惨案的直接原因。

结果是我军两百多名战士和多名高级干部牺牲!

凶手罪有应得

国民政府无动于衷,不代表秦启荣和王尚志两个罪魁祸首就可以逃避罪责。

1939年的4月,我军制定了反击王尚志部队的作战计划。

太河惨案激发了我军的昂扬斗志,王尚志的部队不堪一击,最后王尚志率领残部慌忙逃窜。

王尚志自知共产党不会放过他,为了自保竟然投靠了日军,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

日军投降后,王尚志苟延残喘了两年,于1947年病死。

另外一位刽子手秦启荣的下场,也大快人心。

太河惨案发生后,蒋介石不顾社会的谴责表扬了秦启荣,秦启荣还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殊不知他已经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我军击溃了王尚志的部队,收复了太河镇,秦启荣却不以为然,继续坚持他的反共主张。

之后的雪野事件、淄河事件都是他一手策划的。

加上太河惨案在内,牺牲在秦启荣手下的我党战士共有七八百名,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然而在国民党内部,秦启荣的职务却一路升迁,蒋介石还给他亲笔题词——“民族英雄”。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军一直找机会手刃秦启荣。

得意忘形的秦启荣,竟然在1943年7月主动出击,这无疑是自寻死路。

八路军鲁中军区一听是秦启荣带队,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誓死也要为战友报仇雪恨。

一个反包围的作战计划直接打得秦启荣顾头不顾尾,秦启荣见必败无疑就脚底抹油——溜了。

我军对秦启荣个个恨之入骨,怎么可能让他轻易逃脱,于是战士穷追不舍。

最终当场击毙了秦启荣。

秦启荣做出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正中蒋介石的下怀,所以深得蒋介石的喜欢。

听闻秦启荣被共产党军队当场击毙,蒋介石是敢怒而不敢言。

因为我军也效仿国民党的行径,称击毙秦启荣是“误伤”。

至于沈鸿烈,他也因为在山东的种种行径,犯了众怒而早早丢掉了手中实权。

1939年1月,我军发出了《致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一封信》。

主旨核心是号召国共两党在山东加强合作,一致抗日。

沈鸿烈一副毫不在乎的敷衍态度。

《山东地方防止异党活动办法》,这是沈鸿烈审核发布的。

“见人就捉,见枪就下,见干部就杀”,这是沈鸿烈提出的。

沈鸿烈主政山东的时候不仅残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还大肆地搜刮民脂民膏。

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几乎已经把“反共”二字写在了旗帜上,沈鸿烈在山东的反共行动也更加的猖獗。

1939年6月到12月,仅仅半年的时间,山东地区的国民党发起了九十多次的迫害行动,导致1300余名军民牺牲,近1000人被扣押。

沈鸿烈的种种行为已经激起了民愤,蒋介石为了稳定山东的民心和统治,将沈鸿烈调到陪都重庆负责农业工作。

此后沈鸿烈的工作也有过几次变动,但是再也没有掌握军政大权。

内战打响之后,沈鸿烈这个顽固的反共分子再一次得到蒋介石的青睐。

在他的指挥下,浙东革命根据地遭到了围剿,导致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害。

1949年1月,沈鸿烈跟随蒋介石一道辞职,之后又一起逃到了台湾。

逃到台湾后,沈鸿烈成了一枚弃子,最后以撰稿为业。

1946年6月,蒋介石擅自撕毁“双十协定”,拉开了内战的序幕。

看似突然的事件,其实背后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不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不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作战方针。

因为是被逼抗日,所以蒋介石的心底始终没有放弃过剿共的念头。

即便是在国共联合抗日的时候,国民党也伺机制造事端。

悲痛的太河惨案,即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我军两百余名战士、多名高级干部牺牲,让毛主席无比震怒。

从此中央也吸取了教训,对于敢于迫害共产党人的国民党军队也同样奋起抵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淄水碧血传千秋|| 石峰
红色书籍——《红日》读后感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最大惨案:黄河花园口决堤 90万同胞遇难!
1952年,陈赓为何要“先斩后奏”,去营救一个钦定的“死囚”?
隐藏在蒋介石身边的3位特工,恢复我军身份后,结局怎样?
一卧底潜伏国民党19年,官职比毛人凤还高,暴露后用一块木板逃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