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7.《道德经》四十七章:圣人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导读:全篇分【原文】【译文】【感悟】三部分,约1400字。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释】:

1.【牖(yǒu)】窗户。十一章出现过“凿户牖以为室”。

2.【弥】越,更加。

3.【名】通“明”,明白。

译文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

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必亲自实践也能知晓;不必亲眼所见也能明白事理;不人为干涉,万物也能自然成长。

感悟:

这章本质上还是落到“无为”上,但多了一份玄妙,似乎和我们平时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秀才不出门,焉知天下事”,“实践出真知”相违背。

但毛主席《实践论》中说过“秀才不出门,知天下事”,一字之差,意义全然不同,更接近老子本章的论点。

我的理解是:

远离花花世界

不被万物假象所迷惑

保持六根清净

独处而思

离物几近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王阳明30岁在越城(绍兴)养病时筑过一个阳明洞(不是后来贵州龙场悟道的那个),修道静思。

一天,王思舆等四位好友准备拜访王阳明,谁知他们刚出五云山,正在洞中静坐的王阳明已感知到众人要来,便派仆人前去迎接,连走哪条路都已预知到。

仆人依言前往果然在途中遇到众友人,众人听罢,大为惊异!都纷纷猜测王兄莫不是已经得道了。

故事出自《王阳明年谱》,不知有无夸大的成分。王阳明也明白这种道术只是小打小闹,并非圣贤大道。他36岁时在贵州龙场洞中才是真真正正的悟道,知行合一致良知。那之前在越城的洞中静思之行也算是为后来龙场悟道打下一个小小的基础。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什么叫“出门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这个“出”字,我的理解还是让大家“无为”“少折腾”。

我想用有些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举例,当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学成归国,为国效力,这类人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出国说是为了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这门出得够远了,但往往事与愿违。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干了什么,学了什么。不学无术,交友不慎的比比皆是,毕业了无法自力更生,回来继续靠父母介绍工作或者经济资助,有的可能连业都毕不了。

你觉得他只身在国外至少外语肯定流利得仅次于母语了吧,不好意思,并没有,有些甚至还不如在国内学习的外语系学生。

学习是个人行为,当然和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外语,但如果自己不发学习之心,哪怕浸润在外语环境中也于事无补。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这也是一种“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吧。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来到最后一句,圣人不是神,也是人。只是比凡人更加知道如何适可而止地关闭自己的外连系统,而时刻内观自己的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发自内心。

万事万物的事理已被老圣解释得很详细了,道隐无名/反者道之动/万物有无相生/上德无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很多。

万事万物万变不离其宗——道,都在圣人的射程范围内,他确实不需要再去多此一举地“行而知,见而名,为而成”,不是吗?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经,17点准时更新。

写在最后的话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道德经》版本众多,笔者‬作为初学者,先用传世本读一遍,以学习悟道为重,不纠字眼,学下来再说。

译文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并根据自己理解翻译而成。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茫茫人海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样爱好之人,足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道德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第73章原文和译文。
《庄子》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悟道 | 《易经》和《道德经》中的生命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