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拜公王
   粤东客家地区跨宗族或跨村落的俗神最主要是公王。公王是一个福神,是社区的守护神。
   从宋元到明清,客家人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求心灵满足便唯有托附神灵,处处设立“公王”,寄望神灵的庇佑,祈求众神普度一切困厄、危难。
   客家“公王”是伯公即社公、土地公的客家化神祗。客家人对于土地的崇拜已从自然崇拜转化为保护神的崇拜。“伯公”是客家地区对土地神特有的称号。“伯公”是封号,中国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伯”为其中一种;“伯公”也是敬称,如“老伯伯”、“老公公”都是对老者的敬称。
   “公王”崇拜盛行于粤东、闽西以及台湾客家地区,其他客家地区虽然同样有强烈的土地崇拜,却并未发现“公王”信仰的普遍存在。某种程度上,“公王”乃北方中原的土地神崇拜与粤东、闽西地区土著的山神崇拜的结合,因为客家公王既有保境安民的土地神职能,又有管理山间林木和狩猎资源的职能。
   公王的称呼有很多种,有公王、公皇、(土地)伯公或称呼为社官的。古人对土地的崇拜,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不过乡民只祭祀自己的公王而不祭祀其他村落的公王,所以各乡的公王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类,一是梅溪公王或曰梅溪圣王,二是五显公王等。公王原形,民间有说是帝王,如汉帝宫祀南汉汉主,有说是祖宗神,有说是土神、山神,也有说是社区风水文化中心。
    公王庙或公王宫作为祭祀客家公王的场所, 都分别设于社区的村口或水口处。因为“水即是财”,乡民祈求神灵帮助守财,庇护社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客家地区有接公王、敬社官的民俗,客家民俗又称“扛公王”“迎公王”、“等公王”, 每逢农事、建屋、动土或是重要年节,乡人要备果品、香烛、茶水,在路边或树旁或石壁等处,祀奉公王。
   梅县泮坑公王宫三山国王是客家地区最大的公王。随着客家人的外迁,在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都建有三山国王宫,仅台湾就有140多座。台湾的客家人常常将三山国王庙看成是当地有客家人开垦的标志。目前,有些地方随着人口的流动,客家人他迁,原有的三山国王宫里的神像被请出,换成刘、关、张的神像。当地的三山国王宫就改为三仙国王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客家社会重视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客家人常说的“伯公树”,你见过吗?
在客家农村,有一种树叫“伯公树”!
客家人与猪的渊源:伯公赏神猪 一料猪肉祭祀 养猪与读书同样重要
客家人如何过“七月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