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乾伟教授山水线描写生选

西画的构图多来自于对景写生,侧重选择对象、选择位置或通过取景框来确定对象和位置,运用透视、色彩等技法完成。

摄影的构图也只能精心地选择拍摄对象和位置,而不能创造对象。在光、影、色中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中国山水画在写生中则强调对章法和意境的表达,主动地经营位置。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寓意”,不是只写其形态。

要先立意而后才有构图。是立意的内容决定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通过历代画家的苦心求索,在笔墨和章法两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经验,而且表现方法丰富。我们在学习传统时,除了既要学习笔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心造境”、“迁想妙得”的艺术观。在造型观念上主张意象造型,依靠夸张、变形和对物象的简化、概括手法来塑造形体,以及从观察方法、构图立意、画面的整体章法的处理,都应认真地加以揣摩、研究。“迁想妙得”,“迁想”是指艺术想象力,是画家身临山水间感受真实景物进行想象的形象思维活动。“妙得”是指由画家“迁想”酿成“心象”迹化成“艺术形象”。这艺术形象不是纯客观物体之象,也不是凭空臆造之象,而是既反映客观自然物象,又融入画家情思意想、主客观有机统一的意象。这正是以前所说的,由“眼中之竹”经过“迁想”酿成“心中之竹”,最后化为“手中之竹”的艺术形象。从自然与心灵活动后的再自然,这并非眼中之竹,而是心中之竹。不是简单的再现和模仿,而是主观心灵的创造。再到手中之竹,从以物写实到以心写意,物象变成心象、意象。

我们练毛笔字必须临帖,也强调要读贴。画山水画也如此。清代画家王原祁说:“临画不如看画”。临画是解决“手”的问题,读画是解决“眼”的问题。作画眼高才能手高。通过对名画的赏析,研究它的笔墨结构、表现技法以及艺术思想性,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自己临摹、写生、创作的借鉴。不能看一点画一点,只有多想多思考才能有所领会和获益。画读得多了,才能吸收得多。

名家陆俨少常对学生说:“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自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再取法自然,推陈出新。”他认为与其马马虎虎地临摹,还不如认认真真地读效果来得好。

要画好山水画还要重视画外功夫。吴湖帆说:“画可一天不画,不可一天不写字,不可一天不读书。”潘天寿说:“画画的人不能局限于画画一面,画画不单是技巧问题,有各方面的关系,对诗文、书法、画论、画史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多读书,多鉴赏。学画不能光学点笔墨技法,要重视其他方面的修养,才能搞好创作。”中国画常常是由诗、书、画、印综合构成。

“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亦称章法、布局、布置。“经营”二字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思维活动。“位置”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完成一幅画要经过精心地选择、取舍和组织安排画面。构图还包括题款、钤印与画面的关系。

我们强调创作性写生,也就是构图性写生。写生前应多走动,多观察、思考。画论中说:“画树须先绕树一周”。目的是选一个好角度,有特点、美的角度加以表现、平视、俯视、仰视也是角度的选择,动笔之前要思考好。当选择到打动你的景色时,你就要考虑在画幅选取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安排在什么位置,互相之间构成怎样的呼应关系等等,都需要先构思、立意,即画中的意境。首先注意整体大局,要在构图中解决主宾之位,远近之形,疏密、虚实、藏露、黑白等对立矛盾的各种因素统一于画面之中。通过取舍、移景、夸张的安排,突出主题、突出立意、构思,使之成为视觉中心、趣味中心,完成构图。这是头脑中对着写生白纸比划、构想的构图,如果画成小构图更好,不理想可以再构小图。

当然,打动我的景色未必打动你,选择上也因人而异。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写生,因选择的角度不同,构思、构图也不会一样。若不先立意、构图,漫为填补,东拼西凑,使画面景物各不相顾,看到什么画什么,最后导致整幅画面不协调而失败。把画面各个部分组织起来,突出立意、构思,才是构图的最终目的。常听到有人说:“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李畹老师回答是:“艺术应高于生活。”艺术之高下最终取决于画家的境界而非技法。

要画好一幅写生就包括怎样布局这个因素,要搞好一幅创作更要讲究它的构图。构图的规律是古人从自然规律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这自然现象本来就存在,作为艺术作品则要求它的表现形式符合“美”的原则。因此,构图在体现构思、表现主题的同时,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必须符合“美”的规律。

美在于整体

美不在于局部,而在于整体。这也是形式美的原则。如果一个人的鼻子长得很美,而脸上其他部分不美,或者与其他部分不协调,这副面容怎么能称得上美呢?我们的画面如果不是整体的和谐,只注重一个局部的美,甚至去破坏了整体的和谐,这样的画面也不能算是美的。合适比最佳重要。如有人脸上五官单独看都很美,但整体看给人感觉不是很美;而有人脸上五官单独看不是很美,但整体看上去很美。五官大小、位置适当、协调则美,不协调则不美。

构图的美好在于整体,在于协调和谐。在画面中由于景物多样、变化丰富,每个景物单独看可能都是很美,但安排在一个画面中就乱了,不美了。那就要变换位置,在主次、虚实等方面进行处理。和谐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另一个是形式自身的和谐。

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或称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原则。变化——性质相异的因素并置在一起构成对照关系,以显示突出各自的特性,互相衬托产生对比的美。是兴趣的源泉,有动感,有生气。统一——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并置在一起,各种因素趋向缓和,造成一致的趋势,产生和谐的美。是安逸、协调、和谐的要领,有静感。变化与统一是对应统一规律在山水画中的反映与应用。变化要求画面多样变化,通过对比取得生动、活泼,而又要统一整体,使变化与统一互相结合,求得画面整体的和谐。离开“统一”过于变化多样,就会混乱,杂乱无章;过于“统一”而无变化,又显平板、单调、无生气。两者适当处理才能表现形式美。变化与统一是互相依存,变化寓于统一中。

每个画面都由多样变化;动静、明暗、宾主、虚实、疏密、藏露、冷暖、高低,线条的粗细、曲直,形体大小等在同一画面中相互配合,而且是对立的。要使他们在一定形式中发挥美感作用,变化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秩序和恰当的关系,找到统一的因素,使既有变化又要调和,使矛盾转化达到对立统一。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样统一。以统一为主调,在统一中求变化,在调和的画面中只要有一点或局部的对比,画面就活跃起来,起“点醒画面”的作用。以变化为主调,在变化中求统一,则不杂乱又不平凡,便产生美感。以变化为主的强烈、新鲜,以统一为主的则柔和、稳重、有安静感。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进行创作性写生,把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规律融入构图中去。

均衡

平衡只是在视觉上心理达到一种力的平衡。对称的平衡是同形同量,是画面中的形、色、方向、位置关系处于均衡分布,是静止的平衡视觉效果。对称的建筑、服装等给人以安定、严肃的感觉。

另一种是不对称的平衡,异形同量,它的形、色、方向、位置的分布是不平均的,构成画面的运动感,形成一种均衡感。只要使视觉感受到它们在强度上达到相等,就能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对称式画面虽平衡,但视觉上无势,不生动,容易导致呆板。山水画十分注重气势,有势才有生气,才能有感染力,所以构图的核心在于“取势”。四平八稳不会有气势,画中主体要有倾向性,在画面中就势必造成重心的偏移,使呆板、静感状态转而形成有生气、动感的运动势态。同时平衡被打破,这就要求在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此时需要在画面上添上一反势的形体,使画面求得平衡,包括题款、印章,使画面的构图给人的视觉感受达到均衡。如中国杆秤的平衡方式,利用秤砣的移动,在调整力臂的情况下实现变化中的平衡。给人既有变化又达到均衡的形式美感。

动的形象比静的形象重,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重,色调重的比色调弱的重,近的形象比远的形象重,有方向感的物体,方向所指的一边偏重。

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为了使自己的创作意图获得更为明确的表现,应很好地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有时在构图一开始就同时考虑到黑白灰的结构形式。好的黑白灰结构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形象的感染力,增强艺术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

要明确画面的基调。一般在画面中黑白灰都要出现,只是各自占有的比重在各个画面中有所不同。然而在一个画面中总要有一个主要倾向,以其中一个为主,这就是画面的基调。画面中以白为主,为亮调子,使人感到明快、轻松、舒畅。以灰色为主,为灰调子,从色调中感到柔和,清净。以黑为主,为暗调子,利于表现沉着、庄重和严肃的效果。

黑白灰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白色在视觉上有扩张的感觉,灰色平稳,黑色有收缩感觉。白色可在以黑色为基调的画面中起到透气作用,使沉寂的画面出现生机。在白色为基调的画面中黑色的收缩感可使画面的视觉感受趋向沉着、稳定,得到适当的调整。而灰色在黑白对比中可以显得更加平稳,是画面中不可少的调节因素,它可以使黑色为基调的画面更加深厚,也可使白为基调的画面更加丰富、细腻。明确这一视觉作用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恰当地确定作品的黑白灰结构是会有帮助的。

画面的基调取决于大面积色块的明暗程度,而面积很小的色块在对比中会得到更显著的地位,反而成为画面的中心。如在黑色或灰色背景中的流水、房屋在视觉上反而成为中心。在白色背景中一小块的深色,如水中深色的船,雪地中远处的一头黑牦牛也会最引人注目。

黑白灰总是要在对比中取得各自的特色和地位。为了加强画面的整体感,明确层次,突出主要形象,我们应在黑白灰的结构关系中注意将三者相对集中互相衬托,又要尽可能地互相交错以形成丰富变化。如单纯强调集中,黑白灰面积相等,无明确的倾向,三个色块又互不穿插、互不呼应,则使画面呆板;如只求变化不注意相对集中,十分零散,则使画面失去整体感。必须坚持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原则。黑白灰对比强的构成强对比,鲜明、层次清晰。黑白灰对比弱的构成弱对比,柔和、朦胧。

在构图内容的处理上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主宾分明

构图最忌主宾不分。主是画面主体,宾是副体。有主无宾则孤独,有宾无主则散漫。前人说:“凡画山水,先列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插景物,摆布高低。”主体必须突出,占有显著位置。宾主不可并列,更不能喧宾夺主。宾主要互相照应,一般主体常处理在中景、前景显眼位置上。主体不能放在画面正中,那样太呆板。也不能放得太偏,那样不显眼。也可破格安排在边上,但气势上要集中到主景上,能引观画者视觉集中在精彩的主景上。一般先画主体,后画副体。主体一般比副体面积大、色彩鲜明,主体实副体虚,主体墨重副体墨淡。

虚实

空白在构图上相当重要,用以解决主次关系,舍去不必要的东西,使主题突出,情景更深远。在画面上,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黑是实,白是虚;笔墨浓重是实,笔墨浅淡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形成对比,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空白的地方也是画面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比画出的物象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如齐白石画虾,虽不画水,却可以感觉到虾在水中游动。敢于运用画面中大块空白,发挥“计白当黑”特点,把空白当做“画”来处理,使人感到虚而不空。虚中见实,实中见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中有虚才不闷,才能见空灵,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实中求虚,如在密集处留一空白即可,山林太密只要在其中间留一条小路,画一瀑布或加一白色小屋便有虚的意义,是求空灵。画面太实容易产生沉闷感觉,用虚来使之产生变化,化阻塞为灵动,则通体皆活。黄宾虹在密密麻麻的笔墨中留出一点空白,叫“画眼”,有解结提神的作用,使密实画面产生空灵之感。有时在空白中画房子、人物作为全画的主点,因为主点周围是空白,特别引人注目,称“一烛之光,通室皆明”。是实中求虚,也是以虚破实。

去杂方有精,会虚才能实。在构图过程中摆实就是布虚,知白守黑,是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空白处理不好,其实也是实处处理不好。同样,汉字的笔画和笔画间的空白有着密切关系。空白的地方也是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样的白,就没有笔划的黑。如临帖写字,只看黑的笔划,不看笔划间的空白和白与黑的关系,肯定写不好字。

实是虚的基础,虚又是实的余意余扩大。虚处可起联想作用,布局时要注意空白处。不要只看到黑处,要想到空白处也表示一种实体,这样就能无笔墨处而见笔墨。这是中国画构图体现的“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空白处下功夫比着墨处更难,画面上的空白实际上都是实物,可以是水、云、烟、天、田地、建筑等。空白是以虚带实的艺术处理构图,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之美。处理方法一般是:密塞处借以透空间,前后处借以显层次,均匀处借以求变化,杂乱处借以求省略。面积有大小,形态有变化,都从整体出发。构图上的虚实如棋局的布阵,虚处正是棋局中的“活眼”。景实而意虚,实而不塞要有“活眼”。虚的地方要合情合理,虚而不空。

藏露

中国画贵含蓄,“手抱琵琶半遮面”、“神龙见首不见尾”。要求画面有给人看的,还有留给人想的。景越藏,境界越大;景越露,境界越小。构图讲藏露使观画者眼中看不尽全貌,才能给人以广阔想象的余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给人以无穷而丰富美妙的感觉,就在于有藏有露。一幅画中的瀑布或流水,从上到下一览无余,一目了然,没有可联想的就不会有多少情趣,常称为不耐看,不含蓄。要使一件作品耐看,在表现上就要善于藏。这也是构图上的一个重要诀窍,藏得好可以使“此处无景似有景”、“形不见而意现”,使观画者产生丰富想象,越看越有味道。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应该是在观众的联想中最后完成。

山水画中常借云烟虚实、林木掩映、路转山回、楼台烟锁等隐去山间许多景物,使人觉得无尽,于是有限变为无限,画面就更丰富了。藏于露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藏是为了露,使露的形象更突出。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用烟云隐去一段就高深莫测了,也突出山势的高险。有藏有露的目的是以藏衬露,但不能误解画面中一切物象都不宜画出全貌,也可藏在画外。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图,构思中心是“声”字,“十里”是远处。在画面里没有出现青蛙,画面的上方是潺潺的流水,下方的几块石头之间的溪水中画了一群蝌蚪。视觉引导观众以联想的余地,画面中虽没有一只青蛙,却使人感觉到十里之外的蛙声。这种画面结构已融和为构思的一部分了,在表现上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疏密聚散

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要有疏有密变化,才能打破均齐。疏与密是互相依存的,没有疏就显不出密,没有密也显不出疏,而且疏中也要有密,密中也要有疏。这样一幅画才能变化多姿,韵味无穷。“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两者对立存在,是强调该密的地方要密,该疏的地方要疏,大胆拉开疏与密的距离,才能打破均齐呆板局面,使画面生活活泼起来。但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不能光从形式上去追求疏与密,要着眼于整幅画的意境与气韵,才能使疏处有景,密处有韵。有疏密聚散才有变化,不论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得讲究疏密关系,整体的大聚散使主题突出,局部的小聚散也要有变化,如点苔、点叶等。有疏无密会显得松散、琐碎、杂乱,就是画面中的一组小鸟或船也要有疏密变化。有密无疏会使人感到堵塞、窒息。疏而不松散、不空松,密而不迫塞方好。疏密有致才会产生节奏和美感。在疏密的对比中,密可以衬疏,疏也可以衬密。

顾盼呼应

顾盼呼应是构图上处理物象相互关系的方法。画面不论出现什么物象和不同的色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画中的一切物象和色彩要互相关联,这个联系就是顾盼呼应。有呼有应才有情趣,山与山、树与树、山石、房舍、云水,画面一切物象,无论上下、左右、前后都要互相照应。它们既是独立物象,又是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如各不相关必素然无味。还要进一步考虑在题款、用印上都要与画中物象起呼应作用。

纵横

纵横指构图的横竖关系,不论整体和局部都必须注意的问题。画面中各种形象之间的纵横穿插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画幅中大的形势如一律纵向或一律横向的外形都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产生单调的画面。横者以竖破之,竖者以横破之。

每一幅画也不一定都有纵横关系。纵与横也并非绝对垂直和水平,也有斜错结构的。画幅中有纵有横适当相间才不呆板,而有美的节奏。

物象的线条在穿插时应避免平行,一般来说纵多则横宜少,纵少则横宜多,纵横的数量不能相等,纵横的位置也不能平均。

大小对比

画面中的形象要有大小变化,避免类同、出现静止、呆板。如山、石、树及树枝间的空白、形象与空白间、黑白灰墨块的大小不能一样,要有大小差别,不能平均对待。

在形象的大小对比中,一般大的比小的突出,然而有时大的形象反而处于从属的地位,而小的形象在这种对比中反倒突出,成为画面中心。

动与静的对比

动与静互相衬托,在寂静中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动作都显而易见,相反在全局处于动态的气氛中某一部分的宁静,也可以在对比中取得特殊的地位,更宁静,更吸引人。流泉、瀑布、行船、飞鸟、行人与静态环境形成对比。在静态的环境中与有动势的倾向、曲折的动态物象之间形成对比。山静云动、水动石静。一般画寂静的山村,常用动态的云或炊烟使静中有动。

设色法

古代把图画叫作“丹青”,丹青朱砂,青是蓝靛(深蓝色)。六法中“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法则。强调要按不同的对象表现它们自己的色彩。

中国画强调本色,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身出发,即固有色,而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着色也有浓淡干湿,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只是求得颜色本身有丰富的变化,产生生动的韵味。用色相对比较单纯,有清新明快的特点。中国画着色之法贵于淡雅要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浅绛山水要求单一的谐调,如以赭色为主调或以花青为主调,都使色墨浑然一体。设色要求统调,为了统调在色彩中加入适量的墨色。以色加水或墨色调入高纯度色使色彩沉着,称为“破调”。

青绿山水要求在运用对比色(实际已运用冷暖色)中求得谐调。通常以墨线、金线间隔。而大青绿山水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鲜艳夺目。以墨色分割不调和色彩,可使各色之间的虚实更协调,这是使色彩既浓艳又协调的奥妙所在。

有些画家具有主观色彩,如苏东坡用朱砂画竹,齐白石画红花墨叶,钱松喦的《红岩图》山岩全用朱红画成,不着一点墨,而芭蕉却用墨线白描,不着一点色。这全是画家感情的倾泻,有强烈的感染力。

色彩应随时代,要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应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色彩对比

首先明确画面色彩的倾向,要有一个总色调。在总体统一的色调中要有色彩的黑白灰变化和色彩的对比变化,使画面色调在统一中有变化,活跃画面。

黑白灰(无彩色类)称为色,红黄绿各种颜色(有彩色类)称为彩,总称色彩。

无彩色类的黑白灰即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只有明度变化,没有色相,更没有纯度。而有彩色类中任何一色都包含色彩三属性:一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和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二是属于一定的色相(如红色相、黄色相、各个具体的色彩)。三是色彩的纯度即鲜浊程度(指颜色中色素的包含量,所含色素成分越多就越纯,成分越少则纯度越低)。

凡是两种以上颜色放在一起,由于性质相异,产生差别的现象称为色彩对比。

1“明度对比”是色彩明暗程度对比,也称色彩的黑白对比。将不同明度两色放在一起,明的更明,暗的更暗,称为明度对比。明度差别大时对比就强,明度接近时对比就弱。明度的差别是色彩中最基本的、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对比作用,是其他色彩对比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颜色的明度变化,也可以是多个颜色之间的明度变化。

2“色相对比”因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互为补色的两色并列在一起,各自增强自身的色相,增加鲜明度。如红与绿,红的越红,绿的越绿。补色以外的色相并列对比时,互相倾向于相对色的补色。

色相对比也划为强、中、弱,它取决于色相环上的角度。

1)弱对比:

“同种色相对比”,同一种色相配色,可有深浅之分,但并不存在色相对比,要借助明度对比。

“同类色相对比”,同类色相差别很小,对比微弱,虽有不同色相,但相似于同种色相配色。单纯、统一、易于单调,必须借助明度、纯度对比的变化来弥补其不足。

“类似色相对比”,含有共同色素,保留了同类色的单纯、柔和,又增加了冲突、活跃。主调明确。这种对比能保持统一、和谐、雅致。这种对比因素较弱,也要注意明度和纯度的对比。

2)中对比:

“对比色相对比”,如红、黄、蓝之间对比因不含有共同色素,能显示色感,鲜明、强烈、抢眼,使人兴奋。由于它个性强,不太容易统一,色调倾向性不明确,可以通过色彩面积大小、明度、纯度对比来处理画面色彩的主调。

3)强对比:

“互补色相对比”,补色就是全色(包含三原色叫全色)。对比非常强烈、生动、富有刺激性。缺点是不含蓄,配色时要注意黑白明度和纯度、色彩面积大小的对比来调整画面色彩的总色调。

3“纯度对比”是指较鲜艳色与含有各种比例的黑白灰色彩即浊色的对比。将不同纯度两色并列时,鲜的更鲜,浊的更浊,称为纯度对比。如大面积是灰调对比另一色纯度高构成强对比,为灰的强对比。如大面积是纯颜色对比的另一色纯度低构成鲜的强对比。纯度强对比颜色关系鲜明、生动、艳丽、引人注目。如一次夜宴,许多女士为引人注目,抢人眼球,都穿上色彩艳丽的服装出场,而一位女士却以一身黑色的素装亮相,结果造成最强烈的对比。因为黑色虽不如红、绿、黄色艳丽,却在一定条件下显示出高雅、端庄之美。在高纯度色中无彩色的黑更为突出。马上形成视觉中心,靠的是对比取胜。

纯度差别小的形成纯度弱对比,柔和、含蓄。要使颜色鲜艳、明亮要靠明度和纯度弱的色衬托,没有灰的就没有鲜的。

4“冷暖对比”将成对的冷暖色并列,冷的会更冷,暖的更暖称为冷暖对比。暖色红、黄、橙、红橙联想到太阳光的温暖,冷色蓝、蓝紫、蓝绿联想到海水的寒冷。一点点橙色在蓝色调中可烘托冷色调气氛。橙色为暖极,蓝色为冷极,对比强烈。冷暖是相对的,如带红味的中黄比带绿味的柠檬黄要暖,朱红与玫瑰红相比,玫瑰红要冷些。

5“色彩面积对比(大小)”对比双方的色彩面积越大,对比越强。对比双方的色彩面积越小,对比越弱。面积大的色块可使面积小的对比色获得突出地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由于面积大小改变,画面色调也随之改变。

总之,构图应在“整体”里求变化,变化中求气势,做到静中有动,动中见稳。章法注意平稳,只奇不稳流于怪,要在平稳中见险奇。我们要灵活运用,首要的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协调。其次是注意变化,没有“弱”的,便没有“强”的,没有对比也就没有感染力,一切效果都来自对比。同样,在突出画面中心的同时也要认真对待陪衬部分的处理。如没有出色的配角,主角变成独角戏,再好的主角也难成功。

色彩采集和重构

自然界的蝴蝶翅膀的配色、花的配色、鸟羽毛的配色等等,大自然的配色极为美妙,以及其他好的色彩配色和广告设计等都可以采集,作为我们画面中需要的配色。模仿这样的配色,将有效地摆脱自己一向所习惯的配色,而着眼于使用更为广泛的色彩。

再如把古今中外的许多画家以及我国民间玩具、年画等所特有的色彩美,能再现到创作中去是极有好处的。

毛乾伟教授,浙江鄞县人,1935年出生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师从吕斯百、秦宣夫、傅抱石、杨云龙等大师。曾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桃李满园,培养出吴为山、赵绪成、阮荣春、范扬等一大批美术教育精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色彩知识大汇总,最齐全的一篇,收藏了
绘画中的配色问题,这些点你必须要知道!
色彩知识
配色实践
色彩概述
油画中的灰色调对现代工笔画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