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这就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的策略

1、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应该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有联系,同时又是充满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既要考虑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究,又要考虑问题能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探究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的空间,利于思维的搜索与发散。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又不能”的心理状态。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在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我校四年级同学给你们的礼物,一些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通过观察图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再从学生说出的三角形的特征入手,使学生产生对一些三角形进行分类的动机,顺利地引入新课。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使学生很快摆脱刚上课时的思维混乱,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有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数学课教师只有营造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探究,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标新立异。数学课上,教师要以自己的好心情去影响、感染、激发学生的好心情,用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的鼓励的目光关注和肯定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积极的心态大胆探究。树立“处处是探究之地,天天是探究之时,人人是探究之才”的意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探究新问题的信心。

 3、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存在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投影出示面积相近、长宽不等的两个长方形(一个是2×4的长方形,一个是3×3的正方形),学生就会产生问题:这两个长方形面积一样吗?怎样才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呢?当老师要求学生求出学校操场的面积时,学生又会意识到:数方格的方法是不行的,“怎样才能找出一个科学、简便的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会积极展开探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最终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数学教学内容巧妙地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应有价值。      

设置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的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回答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奠定基础,提高探究效率的策略

1、让学生了解探究方案,确定探究策略。

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探究活动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盲目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那么有一部分学生会白费力气,一无所获,更不会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活动前,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探究的方案与策略,即从什么样的角度探究、选用什么样的学具、达到什么目的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发思维,从而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探究策略。

组织学生议论探究方法和策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思路与策略进行整理,并不是要求全体学生统一模式、同一思路、整齐划一。学生通过议论可以相互借鉴、开发思路,并对探究的方法策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提出:“用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问题提出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去探究,而是让学生先预想测量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绳子绕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有的学生提出“一条边一条边的测量,再把几条边相加”;有的学生提出“只测量一条长和宽也能求出周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这些方法进行初步整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为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进而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探究策略。

2、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把准探究要求。

探究的目标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研究中,有的教师提的探究目标过于笼统,有的是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的则是学生尚未明确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就让学生匆忙上阵。为了避免上述现象产生,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并把准探究的要求。探究的要求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千万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时,除了让学生明确探目标外,还要把准探究的要求,找准学生实现探究目标的潜在距离,并注意帮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通过课件辅助,板书引导等,让学生明确探究什么,验证什么?另外,学生的探究,不能满足于交流时个别学生的正确回答,而应追求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经历探究的过程。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这相图形的边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来明确学生探的目标。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让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3、帮助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准备。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知识经验的制约,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在于探究活动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即心理和物质方面的准备,这是人们最容易轻视的一个环节。

其一是良好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尊重、宽松的氛围中建立心理安全,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问题核心,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其二是探究材料准备。操作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媒体,是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必不可少的载体。在操作材料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尽可能的避免非本质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进而克服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力游离现象的发生。

学生在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探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造成学生盲目操作、无效探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好自主探究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为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保障。

4、教师要把握探究教学的目的。

探究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的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探究性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给学生一个探究知识的过程,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使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以真正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留足时空,激励自主探究的策略

1、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探究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作为“探究者”的身份去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能动力,教师要相信并承认学生的这种能力,不断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给足学生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的差民会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教师的重点在于挖掘教学知识的思维价值,把思维过程发掘出来。同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自已确定了探究问题:对三角形按角(或边)进行分类后,借助学习材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参与的思维状态。“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在小组内,学生先自己动手对三角形的角(或边)进行测量,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大胆创新。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但是学生的个人智慧是有限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自学能力、探究速度以及学习兴趣、意志、态度等各不相同,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各不相同,需要大家合作,通过小组中或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使各小组成员在认知、经验、能力各方面得到互补。教师也应注重与学生的合作交流,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探究,面对探索活动中学生出现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急于用规范的语言和要求束缚学生,要多鼓励学生发言,给予学生反思、完善的机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如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别人的观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与他人的合作情况、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的放矢地给予辅导,使所有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经过独立的操作、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此时,再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此时的学生会有强列的交流、表现自我的欲望,因此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有不同的意见,才能在与别人的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的火花。然后再让学生上台进行展示,把自己小组的分类方法说给大家听,在互动的评价中,学生能因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产生愉悦感受,能因自己的意见受到别人的指正而展开反思,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操作探究,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互动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用角(或边)进行分类的结果更加明确,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记忆的更加深刻。

3、鼓励争辩,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争辩的同时获取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解除心中的疑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后,应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这个意见的看法。如学习“平行与垂直”时,有的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提出“有的直线不相交也不平行,两条直线没有相交,也不平行。”这显然是学生对直线的概念模糊造成的。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去验证学生的说法,而是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你们认为呢?”学生激烈的进行争辩:“虽然现在不相交,但延长之后就相交了。”“现在就不相交,还延长干什么?”“直线是无限长的,所以会相交的。”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会进一步把探究的结论进行整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思维的火花。

4、教师应注意探究的过程不必面面俱到。

新课程中突出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这里教师不应该神化科学知识的探究,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是否重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是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四、教会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的策略

埃德加·富乐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法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综合与分析,抽象与概括,转化与化归等数学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当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面积的推导过程:猜想(能否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实践检验(剪一剪,拼一拼)----观察、思考(这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结论(得出面积计算公式)。这就体现了获得新知识的一般方法:遇到新问题时可转化成旧知识,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方法,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铺平了道路,使学生会自主探究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必要的梳理,有意识地点明探究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必要的提炼和概括,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探究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数学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五、实践应用,提升思维的策略

数学学习活动不只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的,应是一个发现、建构、应用、再建构的不断往复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因此说实践应用是自主探究的延续与发展,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实践应用的过程不仅仅引导学生应用探究的结果去解决基本问题,还应通过一些开放的实践活动,提升思维能力。如学习“垂直与平行”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三根小棒摆一摆,使其中两根小棒都与第三根小棒平行(垂直),做一做,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意识到“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的道理,进而促进学生探究意识进一步发展。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乐趣的策略

学生学习情感的获得,一方面是来自学习内容的本身,从不知到已知的成功感,另一方面还来自他人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因此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鼓励和赞美的原则,使学生在实践中有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自由、自主地表达,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要。教师要高度珍视学生每一个探索学习的成功,不论这种成功多么微小,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所有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交流感受与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这样不仅能将每个学生的收获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更能让学生表达且证明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创造,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摇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数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专题三拓展材料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观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导学方法的优化研究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反思性学习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1)-找论文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