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绪皇帝时期都做了哪些钱币,价值多少钱,看看你奶奶家有没

“东粤珍奇胜碧霞”之清代广东铜元

(GUANGDONG/KWANGTUNG)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开制

清代轮隆年间,广东进士宋湘,为官清廉,勤政发民,才气豪迈,赋诗敏捷,曾经将当时广东各府州县的地名,集结写成了一首诗,其中以“东粤珍奇胜碧霞”描写广东的好山好水,令人印象深刻。清末中英爆发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制让了香港,自此,由于香港的关系,广东成为受到西风影响的重要省份之一,很多“洋玩意儿”都是粤省开风气之先大胆使用的。


广东首创,铜元肇始

方孔铜钱是中国古来由政府发行的货币,以“文”为基本单位,具备货币的价值衡量、流通、储藏与支付等功能,是商民经济活动的基础。雍正十一年以后,限定以一钱二分(约为4.5克)为铸钱的标准重量,自此成为定制,故亦称“制钱”。但随着国力的衰弱,制钱减重的情况逐年加剧。此外,由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与云南农民起义等动乱,使得云南铜产锐减,铜价逐年上涨,造成清末许多铸钱局关闭,奸商囤积制钱私毁牟利,因而更加重各地钱荒,导致钱价逐年高升。为了解决制钱缺乏的问题,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成立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与英商伯明翰造币厂签订合同,订购可日产“机造制钱”260万枚,兼造银钱10万枚的造币机器,于广州择地建厂。广东造币厂十三年七月兴工,十五年二月落成,四月廿六日开制机造制钱,拥有造币机器90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币厂[01].

广东造币厂初期用机器制造重一钱的黄铜“光绪通宝/库平一钱,满汉文广”方孔制钱,后来为了降低成本,改制重八分的“光绪通宝/满文宝广”,光绪二十年因亏损甚巨而停造,其间粤厂曾试制了少数“光绪重宝当十”方孔样钱,探讨发行大值铜元的可行性,后可能因未被核准而没有发行。光绪三十二年再因制钱缺乏,生产重三分二厘的黄铜圆孔机造制钱,度支部(原户部)也曾一度要求各省仿效粤厂制作。宣统二年粤厂收归总厂后,地方钱币一律停产,总计清末广东造币厂共生产机造制钱约52.5亿枚【02].

GDQ01

中国第一枚有记载的机制方孔钱,英商伯明翰造币厂样币,级别3级

GDQ02

光绪重宝/宝广当十,机制币,级别3级

由于广东的机造制钱亏损严重,时造时停。钱荒日甚,民计愈困,“银贱钱贵,物价剧增”的现象更行严峻。此时,香港政府趁机大量制造铜仙输往广东,获利颇丰。于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拟仿香港铜仙,以机器制造“每枚重二钱”的铜币,开始时以“每百枚换一圆”(即铜重二百钱约可换银七钱二分)为银圆、铜元的法定兑换比,行情远远超过制钱千枚换银一两(即铜重一千钱约可换银一两),除补钱荒,也因而得利。当时海关负责编纂《贸易情形总论》册处税务司马士(H.B.Morse)即指出“各厂无暇铸造银圆之故,即为赶铸铜元”,认为铜元兴起在于:“并非百姓厌故喜新乐于使用,实因制钱大缺,无处兑换,不得不用铜元以便流行”,所以,铜元的出现适足以成为制钱的有效代用品。

广东首先推行的ONE CENT铜元(“CENT”应译成“分”,广东、香港等地音译成“仙”),钱币面版书写为“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背版设计为“ONE CENT飞龙”图案,在同年六月面世,开我国发行西式铜元的先河。然而,粤省开始时发行的铜元是以银圆为换算基准的,和中国传统社会以制钱为单位的用钱习惯不合,当时民众平日生活的工资、杂费、民生物品价格等皆以“文”为计价基础,因此造成日常使用铜元的不便。

此外,国际银价长期的滑落,也是造成铜元当作银圆辅币无法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没有类似西方国家的货币本位制度,也无主辅币之分,有学者说清代货币制度是“铜制钱”与“称重银两”的双轨制,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也各自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制钱以文为单位,清代初期法定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银、钱比价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频繁波动,银两和铜钱不仅是两种货币,而且也是两类金属商品,银和铜自身的商品价格,决定了货币的价值。18、19世纪间,由于墨西哥等拉美地区的新银矿的大量开采、技术的改良、政府的补贴等因素,使全球银产量逐年递增,国际银价呈现长期下跌的趋势,因此,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日本、俄国等也先后放弃银本位制而采用金本位制。

在“银贱钱贵”造成钱荒的情况下,广东当局开始以公信力规定铜元作为银圆的辅币,使得铜元发行初期大为畅旺,常以高出“法定价值”来行用。如前述,后来因银价下跌与银、铜比价不稳定等因素,以银圆作价的“每百枚换一(银)圆背ONE CENT”铜元(简称仙币)推行不顺,造成民众日常使用的不便与困扰。因此,粤省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成以制钱作价的“每元当制钱十文背TEN CASH”铜元(简称文币),这才顺利通行无碍,从此,广东铜元才真正开始蓬勃发展。据钦差考查铜币大臣陈璧的统计资料,粤厂自光绪二十六年开办至光绪三十二年底共造当十铜币近9.6亿枚,规模应仅次于湖北与江宁两厂。此外,参考其他资料,粤厂在光绪三十年生产了近1.5亿枚,光绪三十一年生产了约4亿枚[02],由此得知广东铜元文币的数量要比仙币来得多。

GDQ03

每百枚换一圆/ONE CENT飞龙,中国第一枚机制铜元,

伍(周)谱编号A-1(KT.02),级别C(10级)

GDQ04

广东高宝/TEN CASH飞龙,广东文币早期混配版,伍(周)谱编号B-3(KT.05),级别S(8级)

GDQ05

广东低宝/TEN CASH飞龙,广东文币中期版,伍(周)谱编号C-3(KT.07);级别C(10级)

追寻伍谱广东混配的轨迹

广东“仙文”混配铜元

所谓“铜元混配”现象在清未各省局普遍存在,也饶富铜元收藏的独特趣味。广东造币厂在“仙文”版别转换的过渡时期,也发生了而背版混配情况,笔者多年追寻伍谱记载的三种广东光绪元宝的铜元混版,先后有幸得自张璜的旧藏。

GDQ06

广东“仙面文背”混配。每百枚换一圆混配TEN CASH飞龙,面为“粗头一”,仙币晚期版。币背英文H一般所见都是断开的,此枚完整好品少见,应为十文龙早期版,张璜旧藏,伍(周)谱编号A-3(KT.03),级别ER(5级).

GDQ07

广东高宝“文面仙背”混配。高宝版混配ONE CENT飞龙,张璜旧藏,伍(周)谱编号B-1(KT.06),级别ER(6级)

GDQ08

广东低宝“文面仙背”混配。低宝版混配ONE CENT飞龙,张璜旧藏,伍(周)谱编号C-1(KT.09),级别ER(5级)

广东小字肥绪铜元

今人称为广东“肥绪”铜元,前人名曰“广东小字”,很早就为收藏家们所重视,此枚广东小字肥绪的包浆为典型张璜(或汉南)藏品,币面上隐约有铅笔书写“E4”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前,当时有位德籍的铜元收藏家汉南,侨居上海,也应是伍德华的“粉丝”。此君有个收藏习惯,喜欢将伍谱的编号用铅笔写在币面上。汉南与张璜的私交甚好,以常常讨论铜元而成为好友。“二战”结束,德国侨民要被遣返,汉南在回国前将所有藏品转交张璜。所以现今所谓“张璜旧藏”铜元应大都来自汉南。其藏品特色以版别全且品相好著称,此外也有珍稀的名誉品,包括大名鼎鼎的“哈尔滨军舰”铜元(后来张璜带到香港,可能即笔者的现藏品)与广西十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等。

GDQ09

广东小字肥绪,又称异绪,从龙版推算,应是广东光绪元宝铜元的后期版,张璜/汉南旧藏,伍(周)谱编号E-4(KT.10),级别ER(5级)


有名的中国机制币钱币商张璜,祖籍杭州,后移居上海,早年以收藏铜元为主,由于与马定祥有同乡和同好的渊源,后来成为莫逆之交。张璜的英文流利,和当时在上海的洋人钱币收藏圈颇为热络。民国35年(1946年)在上海开设“金海钱币店”,以经营机制币为主,并且主持了中国首次钱币拍卖会,吸引了许多中外藏家。1950年离沪赴港前,张璜将大部分铜元留给了上海家人,到香港后从事高档机制币买卖,当时海外收藏大家的珍品,很多皆由其经手。1981年,张璜出版了《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该书迄今仍是中国银币收藏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清末铜元时代生活史

广东始制铜元,初期绩效良好,后清廷命沿江沿海各督抚仿办,于是各省纷纷仿效筹办开厂,铜元余利主要用于该省练兵与学堂新政之用。此后,由于各省利之所趋且中央也未即时立法管制,各地铜元滥造情形逐年加剧,尤其南方各省如粤、闽、宁(苏)、浙、鄂等更是大量制造铜元倾销他省,造成铜元价值逐年降低。此外,国际银价虽在19世纪末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历史低点起逐渐呈现反弹回升的趋势,一圆银圆兑得的制钱数逐年上升,一改光绪元宝铜元前期所谓“银贱钱贵”的现象。

方孔铜钱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经济活动的计价基础,如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三日《申报》所言:“吾国以农立国,四民之中农占多数······然其副产品如柴薪、蔬菜、鸡鸭之类,其佣工如春米、插秧、耘草之类,皆以钱计值。”所以当银价上涨,相对于基本计值单位“文”就涨价,而实际上当时制钱缺乏,取代制钱行用的是每枚重二钱(7.4克)的虚值大钱“十文铜元”,所以上述的“银贵钱贱”就是“银贵铜元贱”,民众虽然日常生活以“文”来计价,但是买卖大宗物资或交税都以银圆(两)来计算,基于铜元滥造与银价上涨等因素,人民生活日益艰困,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同年六月,上海的《东方杂志》记载:“松江华亭县亭林、叶榭两镇各商家,因铜元充斥,洋价(大洋银圆的市价)飞涨,决议于四月初一日起将铜元每枚折当制钱八文,乡民大哗,同时捣毁店肆数家,以致罢市。”

此外,再从政府官员的角度来看紫铜块(铜元材料)价格变化对铜元制造成本的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各省倾销两江铜元贬值请予禁止》的奏折中说:“(铜元)开办之初,铜贱钱贵,获利颇巨。”参考张家骧的《中华币制史》附录“紫铜锭块每担值关平银平均值”的记录中发现:紫铜锭块相对于银价从19世纪末呈现稳定上涨的趋势,刚好在光绪二十八年达到历史的高点,次年暴跌,不过,从光绪二十九年到光绪三十三年重拾升势,逐年上涨。

笔者解读周馥的“开办之初,铜贱钱贵”论点:在光绪二十八年底以前的粤、闽、苏三省开制铜元,国际紫铜块价格虽然在高点,但是各厂没有过去的可比性,且当时铜元产量不大,铜元兑换制钱的比价稳定,所以此时如前所述在“银贱钱贵”之下,产生了周馥所说的“铜贱钱贵”的情形,此“铜”指的是制作铜元的紫铜块。我们可如此解读:此时相对于制钱的基础,以较“贱”的银两来买较“贱”的紫铜块,所以制作铜元“本低利厚”。光绪二十九年间国际紫铜价暴跌,为五年间新低,相比前几年,此时“铜贱钱贵”的现象就更为明显,这可能也是引发后来中国各省竞相设厂,疯狂滥造铜元的重要原因之一[03].

但从光绪二十九年到三十二年国际银价与紫铜块稳定齐涨之下,也就是形成了“银贵铜贵”的情况,导致了光绪元宝铜元后期的“银贵铜贵,但钱贱”的社会现象,此时“当十”铜元已取代制钱使用,所以“钱贱”意即“铜元贱”。故如周馥在该奏折后面所说:“近来又因铜贵钱贱,余利遽减。”此时由于紫铜块上涨、银价上涨与铜元滥造等因素,造成铜元逐年贬值,各省铜元制造利润逐年降低,甚至达到亏损的局面。

从光绪二十六年广东始造铜元起,各省就纷纷仿效,以致造成后来铜元“滥造成灾”,到民国2年(1913年)底统计全国各厂造额,已达三百多亿枚02].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清末民初的铜元贬值情况,笔者找出一份民国15年9月发表的铜元上海价格统计表,从表中可看出法价原本定一圆银圆兑换十文铜元100枚,初时还可以低于法价,获利颇丰,随着各省滥造,贬值每况愈下,民国时期此情形更加严重,铜元在上海市场的兑换价格,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的88枚至民国15年(192),一十多年间,铜元价值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04].

为了解决上述的各省滥造铜元造成贬值的情况,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大力整顿,逐步对各省设厂造币采取限制的措施。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户部造币总厂开制后逐步收回各地造币权。首先于同年五月户部限制各省设立铜元厂,十月限制各省铜元产量,后各省大员虽纷纷呈请勿限,也皆被驳回。此外,户部更要求各省现有的厂不得沿用旧名,应统名户部造币分厂并冠某省字样,过去所用的祖模一律废止,以户部总厂的大清铜币为标准,颁定统一的祖模,由各分厂派员至总厂承领祖模,各省局须在币面中心加刻省名一字,以便查考。更名后的“广东户部造币分厂”也依令从光绪三十二年起逐年制造了中心“粤”大清铜币,币面左右标示“户部”,标志着地方厂归属中央的时代来临了。同年七月后,户部合并了其他小分厂,留存了九处分厂。九月,户部改组成度支部,并将财政处归属于度支部。

GDQ10

戊申粤错配宣统龙,伍德华定为仅见品,品相带光更是稀少,马定祥旧藏,伍(周)谱编号H-8(KT.17),级别U(3级)

GDQ11

己酉粤错配光绪龙,马定祥旧藏,伍(周)谱编号J-7(KT.19),级别ER(4级)

GDQ12

丙午粤弯头清/部颁龙,光绪三十一年底按部颁祖模开制中心粤大清铜币,伍(周)谱编号F-6(KT.11),级别C(9级)

GDQ13

丁未粤/光绪细云龙,品相带光者较少,伍(周)谱编号G-7(KT.15),级别C(10级)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度支部为了更严格管理圜法,根据考查铜币大臣陈璧的整理建议,推行统一章程十六条,为下一步整并成清廷所能完全控制的分厂做准备,此时广东分厂再度更名为“度支部造币粤厂”。光绪三十四年二月,清廷下令各省均停造铜元,后虽经由各省的力争,仅同意四川因偏远的关系暂缓停产,其他省局一律将已(订)购之铜斤,各按该厂原来每日产量,尽数生产铜元,直到库存原料用完,即行停产103].所以,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至宣统元年(岁次己酉)期间,除四川省外,其他各省的铜元产量都相对较少,上述停产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别于他省,粤厂是唯一在大清铜币时代(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逐年都以新干支模具来造币的造币厂,虽广东铜元产量很大,但由于该厂制度完善且制作规范,所以版别相对较少,年号混配也较为少见。中心粤大清铜币,由于中央的停产命令,戊申与己酉年份的产量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存在的“干支混配”也比光绪元宝时代的“仙文混配”来得稀少,品相好的更是难得,为广东铜元难得的珍品。

宣统二年四月,度支部再度大刀阔斧裁撤各省造币厂,考虑中国幅员辽阔,仅将汉口(武昌)、广州、成都、云南、江宁与奉天六处改为分厂,统归天津总厂管理,此时粤厂第三度更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五月,度支部指派各分厂总帮办(厂长),以总厂副监督锡廉为广州造币分厂的总帮办,并稽核其余各五分厂。从以上粤厂名称的改变,似乎也透露出清代各省局从原本“诸侯割据”的地方造币厂,逐渐转变为中央度支部造币总厂所控制的分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铜元
晚清铜元的铸造
大清、民国造币厂银元铸造浅谈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拍卖价格782000
屡易其名的“南京造币厂”
馆藏介绍 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光绪元宝铜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