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述槐轩》㉖——《传》之五章

12

竹林书院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已成人的  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  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导言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传》的第五章,主要是曾子根据《本经》来阐发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子的五个《传》,都是根据孔子的《本经》来进行具体的阐发。最后这一个《传》呢,是解释治国平天下的。在学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在古代,所谓“国”和“天下”是有区别的。所谓“天下”,在周代是指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包括我们在读古书当中所谓的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东方的称为夷,南方的称为蛮,西方的称为戎,北方的称为狄。

     第二点就是曾子的这五个《传》是有侧重的,第一个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主要是往本上谈,所谓本就是修身为本,诚意属于本,修身属于本。那么也就是说《传》的第一、第二章都谈的是本。而第三、四、五章,实际上谈的是末。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末,属于推己及人,即孟子所谓“推己安人”,推己安百姓。“物有本末”当中的“末”,是由“本”推出去的东西。上面所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都是为了修身,修身以后推出去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这两个《传》应该是本,是重点,那就是人人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的。那么,是不是等于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是末,我们就不重视了?不是!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有一根红线贯穿,这个红线还是由“本”来贯穿的,这个本是修身!那么也就是说,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不可能。第三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还是继续强调修身是本,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没有了。你身都不修,你怎么去齐家、怎么去治国,更说不上平天下(了)。所以,我们在最后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先把本末、先后的关系搞清楚。先后都搞不清楚,你就说我光想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修身还是为本。因而在这五个《传》当中,脱离不了修身,都 谈的你该怎么办,都是修身作为本,先后次序要搞清楚。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要平天下,必须先治其国,国都不能够治,就不能平天下。那么“平天下在治其国”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下面这三句:“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悖。” 

     上老老,以老人为老人。老老,前面那个老是动词,(是)名词动用,所谓老老就是以老为老,什么叫以老为老?就是把所有的老人都看成自己的老人。上老老,推出去了嘛:我孝顺我的父亲,把我父亲同辈  的那些年龄大的人,都当成我的父亲,这不是推爱了吗?“上老老,而民兴孝”,你所统治下的老百姓都兴孝。兴,时兴、兴起的意思。

     “上长长,而民兴弟。”以长为长,把年龄稍微比你大点的当成你的哥哥姐姐一样,上长长,而民就跟着来了,就兴弟了,讲弟道了。所谓弟道者,就是尊敬,在平辈当中,用尊敬的态度来待他(们)。

     “上恤孤而民不倍。”上,是指在上的人。恤孤,恤就是怜惜的意思,同情他,关怀他;孤,既指老的,又指小的。孤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孔子讲的“幼”而无父曰孤,我们现在所说的孤儿就用的这个意思;一个就是孤“老”,岁数大了,无儿无女,成了孤人。孟子说,鳏寡孤独是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你作为在上的人,就应该怜惜他们,只要你能够带头怜惜他们,“而民不倍”,你所统治的老百姓就不会背叛你。

     这三句话实际上概括了我们上一节学习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  当中的三个字;“上老老而民兴孝”,说的是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说的是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说的是慈。上一节我们学习的重点是治国,(也是这)三个字,孝、弟、慈。那么也就是说你治天下的话,仍然像你治国一样,你要解决孝、弟、慈的问题。解决孝、弟、慈就解决了三层关系:上一层关系老,中一层关系长,下一层关系孤。上一章强调孝、弟、慈,这一章仍然是强调治国平天下都要解决孝、弟、慈的问题,否则不但不能治国,甚至不能齐家,不能齐家不能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三个概念不同,但都是从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出发,就是修身。修身解决成己的问题,然后推出去,推到家,推到国,推到天下。就是一个推爱的问题,是不是啊?由本到末。那么,由于家和国、天下大小有所不同,处理国家的事情,处理天下的事情,就比齐家的范围更大了,因此,最后他就说,君子必须有“絜矩之道”。絜,衡量的意思,是一个动词。我们现在都晓得规矩,实际上规和矩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古代木匠用的,规是圆的,解决圆的问题;矩是就是直尺,解决方的问题。孟子讲:“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实际上是指木工用的那两个东西。那么絜矩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用规矩来衡量一个东西,这是一个比喻。处理一切问题,衡量一切问题的规矩,就叫作絜矩。

     那么作为国君来讲,作为天子来讲,衡量的规矩就是他的一切政策、  政令、法律。车开快了,就罚款、扣分,这也是规矩。大而言之,国家的政策法律、处理一切问题的规矩,叫作絜矩,那么为什么是在最后这一段提出絜矩的问题?因为从齐家起,治国平天下要面对的人越来越多,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就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法令来治理。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所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就特别强调(要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政策法律。

     但是,不管有再多絜矩之道,归根结底还说要人去执行,而执行的人最后还是要归到修身(上来)所以下面并没有谈且体的政策法令,谈的仍然还是人,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注释(三十五)
中庸讲记17
南怀瑾先生:这一段真是《中庸》之所以为“中”的妙论
帝尧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荣进集-明-吴伯宗
槐轩经典 II 大学恒解(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