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系列之传习录之九十九

23  严滩之辩

【原典】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寅相幻相之说。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

先生然其言。

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工夫合一。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译文】

先生启程就任两广总督,钱宽与王畿(字汝中)一直追到严滩送别,王畿举佛家实相幻相的说法询问于先生。

先生说:“有心就是实,无心就是幻;无心就是实,有心就是幻。”

汝中说:“有心就是实,无心就是幻,是就本体上说功夫;无心就是实,有心就是幻,是就功夫上说本体。”

先生认为他说得对。

钱德洪当时没明白,此后数年用功下来,才知道本体、功夫其实是合一的。只是先生当时因被人问起偶尔说的,如果我们再去指点别人,不必借老师的这个典故来证明自己的言论。

【解读】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一开始王阳明就将良知赋予了本体的意义,而致良知就是开拓、显现良知的过程,也就是阳明心学的功夫论。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即本体与功夫的关系。在这次“严滩之辩”中,王阳明进一步阐述了本体与功夫关系:本体(良知)是功夫(致良知)的先天根据,功夫以本体为出发点和前提,并在过程的展开中以本体为规范,这与心学“尊德性”的主张是一贯的。这样,从本体上说功夫,必须设定本体的存在(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与此同时,本体唯有通过切实的致知过程,才呈现为真实的根据。

【导读】

    良知是本体,是一真实存在,直接主导着人的各种行为,人皆有良知,此是心之本体,故曰“有心俱是实”。否认本体的真实存在,则现实人事活动均为幻想,为了保证现实功夫的真实性,不能拒绝本体的真实存在,故曰“无心俱是幻”。但此一真实本体非现实可见之物,而必须依靠现实道德实践来体现,本体的真实性保证了工夫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工夫是本体的显现,因此,“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从本体上说工夫。另一方面,本体是形而上之虚设,至善之本体本无所谓善与不善,即阳明所谓“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因此本体乃是无善无恶的本体,这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故曰“无心俱是实”。那么本体是怎么设置出来的呢?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追问善恶而设置的,因此现实中的各种善恶虽为人心所为,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还不是真实的存在,故曰“有心俱是幻”。通过现实之善恶而追溯形而上之本原,从而设置了心之本体,这正是从工夫上说本体。钱德洪当时并未领悟,多年后始知道工夫本体不可分。但为了保持传统儒家道德宣教的纯粹性,钱氏并不赞成以佛教实相幻相说来立教。

 

24 不择衰朽

【原典】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德洪趋进请问。

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译文】

曾经看到先生送几位老儒生出门,回到堂屋坐下后,隐隐面带忧色。钱德洪走上前去问缘故。

先生说:“刚才和几位老儒生谈论致良知之学,真是圆凿方枘(比喻格格不入,话不投机)。本来这门学问就像平坦的大路一样,但当世的儒生往往自己加以堵塞,终身陷在荆棘丛里而不悔,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说服他们。”

钱德洪出来之后对朋友说:“先生教育人,不管你岁数大小、是否腐朽,是圣人心怀天下、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解读】

王阳明也有教育失败的时候,他碰上顽固老儒生也是一筹莫展。阳明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立论出发,赋予博爱以宽容的内涵,而宽容正是意味着能包容与自己相反的力量,接纳令自己讨厌的事物。钱德洪“先生诲人,不择衰朽”的感叹,正是反映出王阳明的包容一切的仁人悯物之心。

 

25 无我自能谦

【原典】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译文】

先生说:“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傲’字。为子傲必不孝,为臣傲必不忠,为父傲必不慈,为友傲必不信。因此,象和丹朱都属于不肖之辈,就是因一个傲字而荒废了一生。诸位应该要体察到。人心本就是天理,原就是精精明明的,要想让它不被污染,只要一个‘无我’也就够了。胸中切不可‘有我’,有我即是傲。先贤圣人的许多优点,也只是因为‘无我’而已,无我便能谦虚。谦乃万善之基,傲乃万恶之首。”

【解读】

无我即无私,这是仁的实质所在,也是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王阳明非常强调无我,认为“无我自能谦”,有我即傲,而“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他把无我看成是心本体的本然,是圣学的根本,看成是圣人的道德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传习录三(下)
【明代·王阳明】传习录·卷七
[]四句教(一):天泉证道在线收听
心学如何修;静坐体悟还是事上磨练?
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
心学笔记:此心光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