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九渊:“心即理”与“性即理”

黄幼桐
2023-03-03 20:03

陆九渊提倡心即理,开创了心学一派。主张心即理,还是性即理,这是理学和心学的最大分歧。理学认为心有道心和人心之分,道心也就是跟道契合的心,是人的天地之性,也就是天理。而人心呢,其中则还包含着个人的气质,所以也叫气质之性,不能说是天理。所以理学认可的命题是性即理,而不认可心即理。其逻辑其实就是把人心分为现实的人心和理想的道心,是二分法。现实地看,我们的心确实很难称得上是完美的,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甚至邪恶的想法。但是我们的本性却是先天的和未受污染的,所以是至善无恶的,是完美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善人,也就是本性是善,而且也可以在行为中做到善。这就是理学的逻辑。

陆九渊(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陆九渊和他开创的心学遵循的完全是另外一套逻辑。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他说的这个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道心,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心,这无所谓,因为对于陆九渊来说他并不关心心有几种形态。他关心的是心和理的关系,“心皆具是理”,我们的心是具备理的,理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心即理。他所谓的心即理,其实不是说心等于理,心和理是一回事,而是在强调心中有理,理在心中这样一种对应关系。这和理学中说的性即理是不一样的,因为性即理意味着性跟理是一回事。而陆九渊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心,而理就具备于我们的心中。这就是心学的逻辑。严格来说,陆九渊对心即理的论证是不充分的,包括后来的王阳明也是,他对心即理的主要论证方式是“心外无理”,从“心具理”和“心外无理”中的任何一个前提出发都推不出“心即理”的结论。

理学的理(图片来源网络)

可能陆九渊和王阳明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尽管他们两人都不想把心弄得太复杂,非得区分道心和人心,心和性,但是他们仍强调了他们所谓“心即理”的心是本心,是良知。这在本质上让心学的心即理命题失去了独创性,而和理学的性即理命题变得几乎等同,只不过把心和性换了一种字眼。因为你既然强调心即理的心是本心,那也就等于承认还存在非本心,或者非本心状态,不管怎样,那最终还是落入了和理学一样的对心进行二分的路数。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陆九渊也好,王阳明也好都不能接受的,他们都认为心即理说跟性即理说是截然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心与理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那就是心学,是二那就是理学。

但是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理学性即理跟心学心即理这两个命题真正的差别应该追溯到究竟心是不是二分的,也就是说心是一还是二,而不是心和理是一还是二。当然,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他们其实都标榜心是一,说道心与人心虽有二名,但是其实是不可分的。这个说法我也认同。但不管怎样,理学和心学,他们确实都承认心有道心和人心两种不同的状态,只要有这个前提在,实际上心学的心即理和理学的性即理就是殊途同归的。尽管理学和心学对他们各自的主张的论证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心即理和性即理之间的并不存在真正的鸿沟。然而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心即理和性即理两种不同的主张又确实衍化出了心学和理学两个学派,并且他们在很多方面也确实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明的“心即理”在儒学重大开创性意义,解决了外在天理(道德说教)并不能真正约束人的道德行为问题
陆九渊为何被认为是“心学”祖师?
蔡氏意学:接续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心物双破,唯意真实㈢
杨简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安心立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
千年难辩唯格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