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传》讲解第1期:七次科考终于得偿所愿,定下志向始终坚持不懈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曾国藩传》,本书中文版约43.5万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来为您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文学家胡适曾说: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但肯下笨功夫的人却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而史学家钱穆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古往今来能取得大成就的人,根本没有什么独门秘籍,而是愿意使笨劲。

怎样才算是使笨劲呢?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出生平常,科举考了七次才成功考中秀才。

虽然入了翰林院,可他却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为了改变自己,他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并用写日记的方式每天反省自己,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依然在写日记。

他的身体极差,一生患有多种疾病,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而他在带领湘军作战的过程中,给军队下达的指令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就是平平常常的“结硬寨,打呆仗”,最后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就是靠着各种“笨”办法,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两江总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圣人,赢得后世一致的称赞与敬仰。

作者张宏杰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知名历史学者。除了《曾国藩传》,他还著有畅销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书籍。

在张宏杰老师2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得最多的一个人物就是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通过学习曾国藩,我们可以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进而让我们充满动力,最终过上一种更有意义、更加成功的生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01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的一户普通人家。

道光十二年,也就是1832年,他和父亲曾麟书又一次踏上了科考之路,这已经是曾麟书第16次考试了,而他也考了5次了。

他们父子俩之所以这么接二连三地考试,原因还在于老曾家有个科考梦,做这个梦的人是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曾家往上几十代都是农民,从没出过一个秀才。

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纨绔子弟,整天与朋友纵情高歌,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一位老人领着孙子从他面前路过时,教育自己孙子说,以后可不要学他,家里没钱还要装大爷。

这句话使他大受刺激,回去后他发誓要兴家立业,每天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就这样努力了十几年,竟然让曾家从普通的中农摇身一变成为家境富裕的小地主。

发家之后,他又生出了另一个念头,那就是让儿子曾麟书参加科举,可曾麟书似乎不是读书的料,考了十几年,都快40岁了,还没中榜。

于是曾玉屏又将希望放在长孙曾国藩身上,可让他更无奈的是,曾国藩好像也不是读书的料,与父亲一起考了5次了,也没考上秀才。

因为曾家父子科考连年不中,乡里也都在看他们笑话。但今年却不一样了,曾麟书终于考中秀才了,不过曾国藩却是再一次落榜了。

而且曾国藩的考卷还被考官当成了“反面典型”贴了出来,评语是文笔尚可,但道理说不通,并告诫其他学子要引以为戒。放到现在,等于是全省通报批评了,对曾国藩的刺激不可谓不大。

回去后,他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他认为自己并不缺进取心,只是大脑实在太愚笨了,要想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得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行。

他将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文章逐字逐句对比,发现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了,缺乏大局观的把握。在有针对性的训练后,他终于悟透了如何写文章。

第二年,他再次踏上了科考之路,考试结果出来后,他的名字赫然在列。消息传回老家,曾家上下喜气洋洋,曾玉屏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中了秀才之后,曾国藩一鼓作气,参加了举人考试,竟然再次中榜了。这年十一月,他又离开湖南,兴冲冲地赴京赶考,希望来一个三连胜。

但进士却不是那么容易考的,他连续考了两次都没能成功,直到1838年,他才得偿所愿。之后他参加了“朝考”,被选为翰林。

清代最重视翰林,许多宰相和大学士都出自这里,因此曾国藩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02

1840年,曾国藩被授予翰林检讨一职,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

翰林院是一个类似学院的机构,集中了全国的精英,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有学者风范,气质相当出众。来自农村的曾国藩不仅穿得土里土气,还有一口难懂的乡土方言,而且以前也没怎么读过应试教材以外的书籍。因此他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在表现,都非常庸俗。

翰林官员平日里是非常清闲的,而庸俗的曾国藩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躁动的心,喜欢去菜市口看杀人。也因为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还入了翰林院,自以为了不起的他与别人交谈时,总是表现出一副傲慢的神色。同时他还很虚伪,喜欢说些恭维别人的话,或者就是夸夸其谈。

除了这几点,他性格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好色”,他曾多次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美貌的妻妾看,最后又暗暗骂自己“禽兽不如”。

为了改掉自身的这些缺陷,他在30岁这一年,痛下决心,给自己立下了 “学做圣人”的志向。

咋一听,就觉得这个志向太远大了,难以做到,但曾国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他写日记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流水账,而是要抓住细节,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把它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并且要用工整的楷书来写。

每天晚上,曾国藩就把当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要仔仔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加以反省。

他还把日记交给朋友,请他们批评和监督。而他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自从开始写日记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日渐提高,比如早起读书、谨慎说话等。而他也把交友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结交了许多可以真心朋友,这些都使得他的官场越走越顺。

从他1840年开始做官,到1849年将近10年间,他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到了正二品的礼部侍郎,更是深得道光帝的欣赏。

03

1849年,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为“礼部右侍郎”,从虚职变为了实职,手底下有100多人,工作非常忙碌。可这种忙碌却让他筋疲力尽,时刻想辞官回家。

原来,他做官不是想要给自己谋多少好处,而是想给国家多做些实事。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惨败,最后割地赔款,让全国所有人在自尊心和自信心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且这时候的官场已经腐败不堪,官员们都在混吃等死。

1850年,就在曾国藩准备辞官回家时,道光驾崩,咸丰上台了。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咸丰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平庸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给罢免了,并说大小官员一定要改掉之前爱糊弄的坏习气,努力向上。除了这道命令,咸丰还下诏,请大家多给朝廷提意见。

这两道命令的下达,朝野上下顿时为之一振。曾国藩也非常高兴,他觉得咸丰就是一位英主,国家有希望了。

于是他立即上书指明了朝廷和地方官员身上存在的毛病,在奏折结尾他还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没有一人对皇帝讲过国家有什么严重的问题。皇帝看到后,对他大加赞赏。于是他继续上书,陈述国家如今面临的危机。

可事实却与他想的不一样,咸丰根本就是一个平庸无能的皇帝,他性格内向,加之身体有点残疾,造成他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以至于他总是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而曾国藩和其他官员上奏了许多有见地的建议,他也只是赞赏几句,就没下文了。

就在这时,太平军在广西起义了,咸丰派了一个官员去处理,非但没处理好,还使得叛乱越来越大。

曾国藩又向咸丰上书,直言他在决策上的失误。结果可想而知,自卑的咸丰最怕被别人批评,顿时对曾国藩大加恼火,要抓曾国藩治他的罪,幸好被其他大臣劝下了,但咸丰也因此不喜欢曾国藩了。

除了得罪皇帝,他还因为坚持原则,把一些权要和普通同事也给得罪了。1852年,他几乎成了朝野上下人人唾骂的人物。

不愉快的做官经历,让他再一次萌生了辞官回家的想法。这年六月,皇帝派他担任江西乡试的主考官,并同意考试结束后,放他两个月的假,这两个月足够他回一趟家了。

可就在他赶赴江西的途中,却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按古代以孝为先的传统,他需要回乡守孝三年。

办完丧事,他准备好好歇一歇时,皇帝却下了一道咨文,进而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3岁的父亲和儿子并肩赶考,父亲中了秀才,6年后,儿子中了翰林
曾国藩:爱下笨功夫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曾国藩年轻时也十分傲慢,经长期磨砺后变得老成持重
【瘦唐僧406】可贵的低潮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
43岁农民曾麟书带着22岁儿子曾国藩同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