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如晦:只当两年宰相,功居唐朝第一
咩咩讲故事
2023-01-29 21:23

提到杜如晦这个名字,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房谋杜断”这个成语。那么,作为唐初最负盛名的宰相之一,杜如晦到底为唐朝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贡献,又为李世民献出过什么样的计策呢?

关于杜如晦

杜如晦,杜陵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年轻时的杜如晦就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做事果断。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更兼治国之才。

隋朝时,杜如晦曾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吏部官员看中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但不久之后,杜如晦因为看透了隋朝末年的官场黑暗而弃官回家。

公元617年,李渊挥兵拿下长安,隋朝被推翻。李世民早已听说杜如晦的才能,想让他担任秦王府的参军(当时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杜如晦也在这一年,跟随秦王李世民开始征战天下。没过多久,因关中初定,人才紧缺,李渊为稳定各地,便从秦王府抽调了许多人,杜如晦也在其中。

李世民起初并没在意,因为抽调走的人实在太多了。还是房玄龄提醒说:“一般的人调走倒也罢了,只是这杜如晦,如果大王你日后想管理天下,可不能失去杜如晦这样有才能的人。”李世民这才注意到,他立即上书,把杜如晦留在了秦王府。

房谋杜断

说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人就仿佛是天生的一对组合,一个善于治国之才,一个善于理政。他们二人都有出色的治国才能,而且各有所长,房玄龄想法多、善谋划,杜如晦坚决果断,两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这也是“房谋杜断”的由来。

在他们二人的辅佐下,李世民的势力突飞猛进,与兄长李建成之间的太子之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公元626年,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精密谋划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拿下皇位。

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杜如晦同掌朝政,配合默契,相辅相成,共同谋划和掌管国家大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房玄龄和杜如晦的配合默契,是李世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个人能够配合默契,也得益于他们的才智,再加上两个人在政治上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很容易达成一致。

贞观三年,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和杜如晦同主尚书省,两个人配合默契、齐心协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宰相“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纵览历朝历代,身居高位的宰相,官员们几乎都是算计来算计去,尔虞我诈。而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二人却能始终同心同德,一起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实在是罕见又难得。

讨论国家大事时,房玄龄和李世民经常会出现无法定夺的情况,而杀伐果断的杜如晦则会在审时度势下做出判断。“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这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后来被人美称为“房谋杜断”。

结语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先是让太子去府上探视杜如晦的病情,后面还亲自去杜如晦府上看望。“语及如晦,必流涕”,“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杜如晦病逝后,每每谈话聊到杜如晦,李世民都忍不住痛哭。得到好东西,也会第一个想到杜如晦。常常说:“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唐太宗痛失杜如晦,可谓泪湿青史。

杜如晦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一生中三次被逼退位,最后一次是在贞观十七年病死在任上。可以说,杜如晦为大唐王朝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实现,杜如晦功劳功不可没。虽然这期间没少受李世民猜忌和打压,但他依旧是一位值得托付的开国功臣。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起打下天下的功臣,命人绘下24功臣图。在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杜如晦被李世民排到了第三位,仅次于长孙无忌和李孝恭两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开国宰相,怕老婆,更怕大Boss
隋唐名相一览,个个都是千古名相,他一生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大唐名相房玄龄
都说“房谋杜断”,史书里为什么找不出具体例证?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