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专家 加快专业成长
2009年10月29日至31日,浙江省温岭市第二批“瞿梅福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等6人,在领衔人瞿梅福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在上海举办的首届教师专业化发展高层论坛。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论坛,汇集了中国教育界巨人:于漪,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澜,华东师大教授、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著名教育实践家、上海教科院副院长;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著名教育专家;刘京海,著名教育专家、上海闸北八中校长;裴娣娜,北师大教授、著名课程论教育专家;柳夕浪,著名教育专家等等。
在本次论坛中,我们认真聆听了9位名师与专家报告,获益颇多;尤其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用她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会场的每一个人,她以实践者的角度介绍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体现了忠诚教育事业与无私奉献精神,这种大爱与大智令人深深感动;她在语文课堂的实践领域的高度,永远是我们敬仰的泰斗。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将实践与研究有机融合,从平常的教学案例剖析中提炼出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与有效策略,其中重视不断反思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北师大裴娣娜教授阐述了教育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特别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主体参与上,给大家带来全新视野。等等这些报告,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层面,都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与领会;也让我们近距离地领略了专家名师的风采与人格魅力。
一、走近名师名家:了解各种观点
(一)于漪老师的《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的讲座从教师的人格力量、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师风可学”与“学风可师”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于老师指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老师的。做人的老师,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育力量,它只能是从教师的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机关有多么精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师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所以,要做人师,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于老师认为每一位老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榜样,用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于漪老师例举自己一直追求的光辉榜样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苏步青老先生、谢希德先生等。她特别详细的讲述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学的故事。闻一多先生在一个破饭厅改造的教室里,在炮火烽烟中忘我地上课,吸引了每一位学生,源于老师人格高尚,源于老师忧国忧民情怀,源于老师一辈子考虑的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他们是把自己所从事的教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和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她说,就是这些榜样,这样人格的魅力,在激励着她一辈子不断地追求,从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教的老师不断地修养自己的结果,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并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追求的是完美的人格,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第一个方面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用好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首先,是量别人的长处,就是善于发现被人的优点,去学别人的长处。她例举自己教研组有18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的课他都挺过去,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怎样备课,怎样上课,学生需要什么,慢慢地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方法。把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自己也就成长了。其次,是用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于老师发现自己废话最多,对教学内容吃不准,有点含糊,感觉学生如坠入雾中,于是她每次记下自己的不足。于是她要求自己深入其中,读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来,教出自己的个性。等到教完以后,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认真写“教后记”,记上学生的闪光点,记下自己的不足、缺陷,使每一节课都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其一是自我认识。这是人格塑造的必要前提,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尤其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众多,教师在这方面不可能是绝对的“权威”,因而,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的事屡见不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不是万能博士,搪塞、蒙混,不仅有损于师德,而且会给学生以极其不良的影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自强不息。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越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其二是自我调整。这是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教然后知困”,从事教育实践后方深切体会到“困”,体会到其中的艰难。这个“困”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包括能力、思想、情操、视野、胸怀、见识等教师整体素质的方方面面。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须努力自我调整。自我调整有两根支柱,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二者聚焦在反思上。其三是自我超越。这是追求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自我调整应贯穿于教师人格塑造的整个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又可以制订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阶段都有奋斗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做到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一步步攀登,达到理想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要做到将教材要烂熟于心,又要研究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策略。其次努力做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既认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经常动笔写读书心得、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体会写作的甘苦,体会用笔的奥秘。再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研究课堂里怎样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在于启发产导、点拨、开窍。
“师风可学”与“学风可师”。作为教师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是做人的模范,做人的榜样,她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对假恶丑的东西应该是抵制的。因为现在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腐朽文化、黄色文化、凶杀文化,对我们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我们老师要坚守这一个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完善人格、提升思想、提升境界,锤炼感情,你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
(二)叶澜教授的《当代教师实现发展的五大必议问题》
叶澜教授重点谈了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劳动性质、重新认识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三个问题。
围绕着教师职业劳动性质的重新认识,首先对传统对教师职业的定位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叶澜教授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越来越多被人提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相关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学的再创造;面向教学的学科知识创造;基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再创造;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实践智慧;教师的创造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上。
如何重新认识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首先叶澜教授对学科教学的演化过程作了阐述,从识文字会计算→有文化有知识→应用知识能力→学习能力技术的发展→开始强调动手实践创造力。这些过程都认识到学科教学有多种价值,都是指向学生的发展。接着,叶教授对对学科教学核心价值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学科教学就是要将人类创造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转化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提出要关注个性化、关注创造性,才会把财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成长。叶教授阐述了学科知识对学生有什么发展价值,她分析了五方面的作用:都提供了一个领域的系统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有自己独有一套运算符号和逻辑架构;让学生去发展每一学科在独有的思维与创生过程;都给学生提供唯有达个学科的学习中才能获得的学科美与欣赏、意境;让学生能够怎么对现实世界进行对话
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首先叶教授就历史上教学过程讨论过的问题作了阐述:一是教与学的问题,主要观点有:教师支配者→学生为主教师服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二是预设方案与教学实践问题。接着教授重点分析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的本质,聚焦到互动生成性,她指出,教与学是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互动、生成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交互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重要的资源,是师生复合主体。学生作为资源,教学的原始性资源,不仅关注学习还要关注情感体验一项是基础性资源,对相互学习内容有相应的基础。老师是负责人、组织者、倾听者、生成性动态地推进者,教学的创生性来自师生的交互作用,编织学生鲜活的生成。教学过程存在内在逻辑,她提出交互的课堂步骤有三步:有向开放、交互反馈、积聚生成。
(三)顾泠沅教授的《行动学习:造就名师团队之路》
顾教授从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面对课改的知识技能、行动学习是基本途径、若干误区与经验提示、国际视野的行动学习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教师是个终身学习的专业,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大支柱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态度(情感与意向),教师在职学习以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为核心,由此确定此项工作的目标指向与行动特征。他分析了教师职业生涯与知识结构变化,以案例说明了职初教师走向成熟、经验教师追求卓越的特征。
在面对课改时,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而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教师的专业技能体现在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技能五个方面。
顾教授明确指出行动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要提高提高在职教育有效性,同事互助指导还需专业引领,案例讨论中还需行为跟进,实践改进与教师学习融为一体的。他以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指出教师要在“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同时他认为行动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期间教师还要经历更新理念、改善行为;教师专业成长要以课例为载体,搭建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行动学习的三要素。
然后,顾教授指出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的若干误区与经验提示,并将行动学习放到国际视野之中,让我们了解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教师专业成长经验。
(四)刘京海校长的《到底什么是课堂改革——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的结合》
刘京海校长在讲座中谈到改革有两种:一为继承性改革,二为粉碎性改革。刘校长主张继承性改革,因为他认为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都是继承性的。他认为现在的课堂改革中存在着乱改和不改。他痛斥了某些公开课中的作秀现象。他将课堂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其一,以讲为主,对这种模式他推崇易中天先生的带着问题开讲,带着问题结束的讲座形式;其二,讲、练结合;其三,讲、想、练结合;其四,学、讲、想、练结合。他赞同启发式教育。他认为对某些问题有意不讲清楚,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是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他举了数学教学的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并强调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
他主张完善教学方法而不是改变教学方法。他认为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都需要,两者需要结合起来。刘京海校长坦率地谈了普通高中在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强调高中不能不抓分数,要提高成绩就得抓差生,抓基础。他介绍了闸北八中的教学情况,认为要给学生信心,现在的高考题太难,不要让学生考后认为自己不是好人,建议学生高考正门进不去可走偏门。他还谈了教师间互相协作的问题,在普通高中学科成绩考得好的,一定是教师间协作得好的。他认为普通高中要扎实地搞好基础教学,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搞研究性学习。
(五)裴娣娜教授的《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裴教授从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点开始释题,简述了我国课堂教学近30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课堂教学进程的安排上,指出现代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等活动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要重在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
裴教授郑重提出关于课堂实效的研究视角发生以下三方面的根本转换:其一从关注结果的实效性(学生分数高低),进而关注过程的合理性,关注如何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其二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进而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其三从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而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形成教学的不同流派和风格。以及列举了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争论:教学的基础性问题;教学面向生活实际问题(不要搞又大有空的问题);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性问题;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定位问题;关于有效教学的标准问题;群体发展还是个性差异发展;教学中的指导与非指导;如何看待班级授课制的改造;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强调批判和超越。
二、感受名师专家:发现精彩亮点
(一)于漪老师:教育就是生命在唱歌
“教育就是生命在歌唱”,是于漪老师给我们的最本真的感受:年已八旬,依然精神矍铄;皱纹满面,依然声如洪钟,退休已久,热情依然如斯;也是我们从讲座中体悟的对教育的重新注解。
1.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满腔热情、满腔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应该是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有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当教师的,教师是不能用市场上的货币买卖来代替的。”于老师用激动愤慨的话语呼吁老师具有高尚的人格,“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教师受尊重的程度下降,因为许多教师做了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的人格,教师工作是良心活。”这是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深刻的理解的痛心疾首,这是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拳拳之心。于漪老师认为做教师必须“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必须言行一致,德才兼备,否则就丧失做一个老师的资格。因为教师职业不是一般的职业,不只传授知识,更是身教,是非常高尚的职业。培养学生成人,教师首先成人,只有拥有人德,才能拥有师德。教育是非常朴素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对学生的热爱。“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漪老师亲切动人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漪老师爱学生。在她的眼里,“孩子胡闹是正常现象”。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信任他们并对他们充满期望。她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每一位孩子,贴近孩子美好的心灵,与他们建立了理想的师生关系。
于漪曾教过一个非常差的学生。他偷窃扒拿,什么事都做过,以至于哪个班级都不要他。于漪就把他带到自己的班上进行教育,当时班上同学都反对。这个学生确实难教育,每天把他请到学校来都很不容易。他还没有起床,于漪就让学生到他床边等着,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学生请到课堂上来。他上课,什么也不带,没有书本,没有文具,于漪就给他添置。通过努力,一学期下来,他除了外语,其他学科都考及格了,为了他,于漪真是花尽了心血!学生正在转变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一块三角板打他骂他,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旧的习气死灰复燃。怎么办?于漪想,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这时有人劝于漪,他是惯偷了,你可要小心。于漪想:“我对他真心一片,他能体会到,不会偷;不能体会,真的偷,我家除了书什么也没有。我想不会这样。”于是,于漪和学生连拉带拖把他带到家里。很多很多的日日夜夜,于漪和爱人一起来教育他,反反复复,苦口婆心,终于铁树开花,教育过来了。一次于漪卧病在床,他守候在床边,流着眼泪说:“于老师,你不会死吧?”话虽笨拙,但心却是真诚的。于漪听了,热泪夺眶而出。
于漪曾说:“对你最好的学生,也就是你下功夫最多的学生,他转变了之后,念念不忘你的师恩。” “我一辈子都是在锤炼自己的感情!”“感情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对学生有几分感情,学生都很清楚。”在教育过程中,从开始的循循善诱到逐步引导,于漪老师的确是这样做的。她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懂得和学生交流。在她执教的过程中,每每遇到差生,她总是以耐心地教育为主,把学生引上正路。只有对学生“一片丹心,情深似海。”才能得到学生的爱。
2.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自我。于漪老师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学识广,素质高,有点自傲。一次,组长徐老师来听她上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课后,徐老师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但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听了这话,于漪老师觉得像五雷轰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门还没找到,不是不合格了?她感到羞愧难当。从此,她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于是,她用两把尺子去量人。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她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每堂课后都写点教后记,一记学生的闪光点,二记自己教学的不足。日积月累,逐渐明白学生要什么,教师应该怎么教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
教师高尚人格的前提,于漪老师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清醒地认识自己。我们每听一节课,也都是张开我我们的感官,运用思维去学习,博采众长,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这是正视自己,正视自身缺点,能准确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己,这是非常困难的。人的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身,清醒认识自己的不足,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于漪老师课前认真备课,拼命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都背出来,再口语化。在洗衣服考虑怎样上好课,拣菜时、乘车时都在考虑。每次上完课,她总是反思课堂,反思不足和缺陷,再写下“教后记”,记下学生的闪光点,记下自己教学的不足。正是这样的良好心态,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是发现错误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成长,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我深深地钦佩于老师,在自己的“伤口”上汲取生命的“营养”,这是多么难!同时我也看到了量别人,量自己,量出的是自己向前奔跑的动力,这是事业追求的内驱的动力。
在实践中勇于挑战自我。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21世纪的学生,接收信息能力强,兴趣广泛,个性张扬。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十分重要,因为你要教学生,就必须和他们有共同语言。于漪老师说,现在孩子为什么喜欢周杰伦,周杰伦一首歌可以使他如痴如醉。你要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周杰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因为周杰伦有些中文底子,又了解西方的摇滚,又会作曲,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又唱又跳,深受学生喜欢。所以要教现代学生,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有生机。
教师应学会拒绝。人的一辈子会碰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有精神的,有物质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时间更是有限,不可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因此要学会拒绝。学会拒绝,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它与学习、接收、创新同样重要。教师应拒绝跟风。于漪老师说,现在属于课改初级阶段时期,到处刮风,我们要明辨风向,拒绝不合理的。感悟、诵读,自古就有,东方文化本来就是整体的,西方文化是讲究科学分析的。现在有些东西跟以前讲的整体感悟有所不同,许多老师没有把这些东西从教育哲学上弄清楚,因此,把有些东西无限扩大,整个课堂就是讨论、讨论,没有教师自己的作用。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名师出高徒,教学手段要趋利避弊,不一定都要用媒体。对这些东西,教师要学会有自己的看法,学会拒绝,我们需要独立自主思考,不要一窝蜂。因为任何一个目标都要发展,都要实事求是。学会拒绝,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真谛。
3.追求教育的崇高——教育就是生命在唱歌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用来描述于漪老师最合适不过。今年80岁高龄的于老师,如同一支红烛,58年如一日,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心灵,也点燃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从教热情。“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老师常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她执著地要求自己,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至终身难忘。
于漪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众多年轻语文教师的老师。她说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于漪比较注重“师风可学”,强调完善自己的人格。她认为教师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因此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于漪不断反思着自己的从教之路,又提出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因此“学风可师”更加重要。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锤炼感情,教师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漪的体会是,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没有教育,社会是一片黑暗;没有教育,就出不了人才!让自己的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登上做人的高峰,在于漪看来这是此生最有幸的事!“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经历生命的磨练,用生命诠释教育的心灵感悟,是用生命在诠释教育中的心灵放歌,是于漪老师的一种生命追求,也我们每位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
(二)叶澜教授:教育理论的先导性
叶澜教授的报告理论性很强,不像于漪老师充满实践性,也不像顾泠沅教授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完完全全是原汁原味的理论。
其一,叶澜教授对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明确作了重新定位:即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这是一个十分创新重大的观点,它为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教师职业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变成一个行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特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和可能得到确认。在人类社会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教师正被重新发现。所有这一切,叶澜教授的贡献功不可没。
叶澜教授关于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思想,把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专业发展等概念和理念,更应该从生命的视角来观照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可能、理想境界及实现途径。
其二,叶澜教授明确提出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是将人类创造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转化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
这个观点对我们当下的课程改革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与张志勇的观点有,曲妙同工之处。张厅长认为中国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改革开放30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30年来,始终没有在实践层面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原因是高考恢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造成政府、社会、各界、家庭、学校、老师、学生都被应试教育大网越陷越深、越套越紧。他尖锐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人文精神缺失。他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变的是始终是技术,唯一不变的是它的人文性,当代教育之所以迷路了之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于当下的教育,丢掉了人,丢掉了人文教育这个灵魂。两位教育专家,不约而同提出一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其三,叶澜教授提出的课堂交互式的三个步骤,有向开放、交互反馈、积聚生成。对我们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课堂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基层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充分继承中国教育传统优良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吸收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实践中如何把握师生交互的规律,如何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一切,叶澜教授从理论上都给予了正确的解答。生成式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这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顾泠沅教授: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
顾泠沅教授的报告中引入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使得整个报告生动而感人,朴实中却有让人久久回味的深刻内涵;而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无论是个体的,还是面上的,因为来源于实践,更是令人信服与赞同。同时,顾教授在自己的报告中,经常以中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举例或比较,阐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重要内容、创新方式等等,这种视野的开阔性,也是研究中博采众长、广泛吸纳的亮点,将教师专业成长置于国际的广阔区域来思考,更显得高屋建瓴。
1.源于教学案例,剖析提炼理论
以自身成长之路为案例来剖析。顾教授认为教师是个终身学习的专业,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是智慧,更是一种美德。《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师在职学习以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为核心,由此确定此项工作的目标指向与行动特征。他以自己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以来的经历谈起,讲到自己的导师苏步青教授、刘佛年教授、吕型伟教授的言行。如刘佛年教授对学生的民主与平等、谦虚,以一次上课过程为例,讲到教授说“自己在这方面不是专家,可以请教某某专家”以及“我的肤浅认识是……”等等,;如被称之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的吕型伟教授,经常说“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顾教授认为宽容的老师也同样可以教出认认真真的好学生,关键是在于爱;他的老师们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以宽松大度的环境育人,以实实在在的风格解决实际问题。而他自己的教育生涯中经历过小学、幼儿、初中、大学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丰富的经历使他更意识到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更感觉到体现在情感与意向上的专业态度是最重要的。
以典型的名师成长之路为案例来剖析。顾教授认为教师的成长之路,离不开“行动教育”,它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模式,它包括教师三个阶段的三个关注: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他以于漪老师“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为例,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顾教授认为于老师的三次备课,关注了三个重点,即关注自我经验、文献资料与课堂现实,两次反思,即反思经验与理念、设计与现实。
以面上的常态化教师专业成长为案例来剖析。顾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有走向成熟与追求卓越的两次跨越,而案例成为联结教师成长各阶段的纽带。职初教师走向成熟,他以上海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其一是“师带徒”,新教师从导师那里学做人、学处事,受益匪浅,与导师共同工作,使他们加速了经验学习的进程;其二是“教研活动”,融入公开性的交流及对教学的审视,让新教师获得公众评论其教学优缺点的机会,使他们从教学的边缘参与到中心参与,是新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经验教师追求卓越,他认为应该有不断探索和实验,始终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上(“挑担子”)和不断质疑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找岔子”)的行为特征。他以挑选名师培养人选为例,认为人需要给自己压担子,并不断地质疑自己,找到问题症结,也很经典地认为“一个老师上完课觉得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2.放眼世界教育,融会贯通提高
关于职初教师走向成熟。顾教授提到1999—2000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彭恩霖等,在全球范围开展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多国案例研究,包括中国上海、法国、日本、纽西兰、瑞士等地,结果表明:内容涉及学科教学、教学管理、职业责任与道德的新教师入职教育对教师成长有关键性的意义。
关于经验教师追求卓越。顾教授讲到2000—2001年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采用对教师工作、生活的人种志案例研究的方法,结果发现,德莱弗斯兄弟、斯腾伯格等提出的“卓越”理论,尽管把握了专家教师的静态特征,但并未把握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差异(动态形成过程)与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组织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以及思考和反思的知识技能特征,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知识发展特征,不断探索和实验,始终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上和不断质疑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的行为特征。指出徐碧美的研究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对象,倡导了一种从课堂教学角度分析专家(名师)知能的研究风格。又如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PCK)解析为四部分,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认为教师知识基础框架,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分PCK明晰化之后,利用PCK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也渐渐被开掘,这大大厘清了世界各国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以及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向度。
关于国外的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顾教授提到的日本的“授业研究”受到关注。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中认为:日本学生的高成就是因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而这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授业研究相关。授业研究的基本过程为“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其中,经验、自我研究、同伴批评和自我反思是授业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左藤学花了20年时间,进过5000次课堂,方才知道,要真正提高质量,只有——敞开每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不断改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授业研究被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推广。以及,有关专家在国际教育教学大会上评论我们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认为,中国教师行动学习经验的真正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知行合一”的精髓,即对实践智慧的认可,以及强调蕴涵在行动中的各种教育知识胜过现有教育理论中表达的知识的主张。
(四)刘京海校长的坦率和敢于讲真话
作为上海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刘京海校长的演讲观点鲜明,语言风趣,风格独特。他时而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而言辞激烈地批评眼下中学教育的种种弊端。
1.务实的改革态度
刘校长的研究,从最差的差生辅导研究开始,从知识辅导到能力培养,再到人格健全。他的研究又从学生到教师,研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炼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律,并且建立教与学的电子平台。他积累了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以自己务实的改革态度告诉大家:一切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单单研究课改理论。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找出自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尝试,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课堂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在刘校长的带领下,闸北中学的老师们对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题,每一个环节的时间以及课上课后、家庭作业的格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如此严谨!而我们需要认真改革的工作太多了,从现在开始,留心自己的工作,做一些有效地具体的哪怕是最细微的改革吧。
2.辨证的改革原则
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刘校长的观点十分清晰,他让我们辩证地对待这个问题,讲练结合作为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与注重活动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蕴含的本质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以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导向,来优化我们的课堂。
3.“简单”的改革方法
刘校长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实践者。闸北八中没有大张旗鼓地学习别人的改革,就是从身边的优秀教师开始学起,让优秀教师的经验转化为更多教师的教学行为,依托教与学电子平台,让每个老师实实在在地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他改变了我们以往繁琐的文本检查,去掉了一系列的管理无用功,让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去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真正地做课堂改革工作。简单化的改革就是把纷繁复杂的工作提炼、沉淀出实质有效的过程,让我们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下一步的工作。
(五)裴娣娜教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裴娣娜教授报告的内容涉及教学工作和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把一些教学方法的新理念、新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以莫大的启迪。她提出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四种发展性教学的策略: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其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给我印象尤为深刻。首先她指出“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即学会合作、人际协调、相互尊重、自尊等方面),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行为表现:倾听(尊重与信任)、交流(理解与沟通)、协作(互助与竞争)、分享(体验与反思)。关于学习的实效性及合作学习的策略具体有四点。
1.学生合作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
作为教学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策略,也不能独步天下,把任何教学内容都死板生硬地套用合作学习策略,势必造成不必要的困惑。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首先应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它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处理好人员分配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其结构的合理性。国外研究表明:一般以4至6人为宜,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或采取马蹄形排座的6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把不同质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得产生的合作小组之间是同质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4.小组讨论的民主性、超越性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既非与生俱来,也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因此,有必要把合作学习的技能当成合作学习的经验教给学生。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传授合作技能前,还应设法让学生了解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合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将这些技巧内化到自己的言行当中。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从而才会出现小组讨论的民主性、超越性。
5.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也应当实施发展性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是让受评人学会评价,促进受评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评价中,我们可采取以下发展性评价的做法:第一,发动学生自评、他评和互评。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第二,坚持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第三,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方法、参与程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倾听、交流与协作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三、回归实践:反思教育教学
(一)“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老师”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
“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听着于漪老师铿锵激情的话语,我反思自己,不禁羞愧难当。“行为表仪”,我们能做学生的表率吗?我们能为人师表吗?“智如泉涌”,我们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吗?我们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吗?我们该成为怎样的教师呢?“智如泉涌”、“行为表仪”正是我们教育的理想。
1.认识自己,是我们成长的开始
很好地了解自己,就是在了解自己长处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弱点。“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整衣冠”,要想认清并了解自己首先得正视自己,摆正心态,把自己的缺点当作自己成长的基石,让缺点成为成长的内驱力。于漪老师的两把“尺”,交给了我们认清自我的方法。
理性的自我开发是起作用的——毫不隐讳地完全记上自己的一切,共中包括自己在课堂教学内外的长处、缺点、经验、能力、人际关系、希望等等,然后通过冷静分析,对自己做出全面观察,在那里一定能重新发观自己和找到开发的方向。
观看自己的课堂表现——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观察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表现。这样便可以一方面重新认识各种情况,另一方面重新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种方法直观而又深刻,能让你快速地认清自己的短处和长处。
协作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学校集体(备课组、教研组等)生活或集体作业时,最重要的是重新看待那时的自己。特别在小团体中发现自己的个性,那才是自己的真正个性。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怎样讲话,给予别人以怎样的影响,要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论好的时候还是不好的时候,都要用愉快的心情去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和同行、同事之间的协作也是认识并了解自己的一种行为有效的方法。
2.主动学习,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向同事学习,碰撞火花与灵感。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走进课堂,一般都是一位教师在上课。但是,教师又是一个群体。要真正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教研组、备课组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每次集体备课,积极参与备课的过程中,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汲取备课组同时的智慧,吸收他们备课的亮点及备课的方法,教研活动时,认真听课,及时记录,认真分析,对照自我,主动吸收成功之处,反思欠缺,提出建设性意见。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支持,就会时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
向名家学习,启迪思考与人性。常常研读名师,关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大凡名师,都具有闪光的个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却难以闪光。名师个性之所以闪光,首先在于他们有自己不懈的追求,形成了促进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动力。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负责,面地学生纯真的心灵,面对学生期待的目光,教师务必要真情永驻,作为教师,还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大凡名师,都涌动着成长的激情。需要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用充满激情的作为不断的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他人。大凡名师,都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凡名师,都非常注重反思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如果不能很好的上升到理论,则不会反过来更好的指导实践。
向经典学习,提升文化内涵。优秀教师是不断成长的,应以谦虚的心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而读书是一条重要途径。为了使自己成长为具有大气、灵气、书卷气的新生代教师,加强个人专业素质成长,我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读书计划,从教育教学专业书籍和经典文学名著书籍进行阅读,积极征订教育教学杂志、购买教育专著,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语文内涵与文化素养。
3.聚焦课堂,是我们成长的保障
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反思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坐不住冷板凳,沉下心来静静地钻研教材,认真地研究教学方法,也很少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只是凭着已有的些许经验在教,对语言质感与教育智慧日趋愚钝。听了于漪老师“一课三备”法,如黄铝大钟,敲得我们汗如雨下。所以,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反思每节课。不断深入课堂,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具有高品位的教育教学艺术,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
认真备课,提高钻研教材的能力。于漪老师的 “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值得我好好学习与借鉴。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加强课堂研讨,磨炼教学技艺。在独立钻研教材,个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上课,凸显自身教学风格;要求自己教研组的同事来听课,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反思改正;同时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认真做好课堂观察记录,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汲取营养,养成良好的课堂观察能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我们非常清楚自己与于漪老师的距离,但是我们愿意像于漪老师那样通过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生命感、价值感和使命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保持旺盛的教育生命力。
(二)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反思教师发展
1.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叶澜教授关于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思想,把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专业化及其成长也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热门话题。通常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视角来谈论教师专业化中的职业、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等概念和理念,更应该从生命的视角来观照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可能、理想境界及实现途径。
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活教师主体意识,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作为单位个体的人,时时都在对单位学校所作的每件事进行审美、评价,水准层次是否高,是否有利教师个体的发展;作为管理策划者领导层,学校所策划的活动,必须满足老师们的这种审美评价、心理需求。可以这么说,这几年,学校领导真是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活教师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我校通过请知名专家讲学、教师读书活动、新旧三项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为教师提高素质拓展空间,为教师展示自己提供平台。几年的探索,我们的一些活动老师们倾情投入,真心喜欢;常常是一项活动结束,就能听到老师们的高度评价。他们互相深情的交流,看到自己走过来的路及积累的材料,深深感受到“痛并快乐”。勾勒了一幅城西小学教师所特有的校园学习文化的风景。对于释放他们潜在的能量, 唤醒他们的沉睡机制,从而由衷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成功的满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的办学思想、所倡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教师的心理需求,成为教师客观的智力操作,利于转化成教育教学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教师个体生命的资源在不断的丰富,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他们不仅能够胜任工作,满足家长、学校、社会对他的要求,关键是他找回了人生的尊严、自信,外显出来就是一张朝气蓬勃的脸、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个激情四溢的生命状态。
2.构建“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提出的思想,遵循“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性课堂”的教育内涵,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可否开展构建“互动生成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种模式,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以“小组合作” 为形式,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创造性”学习,让教师从传统的讲习者转向多角色,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步骤可以包含如下几步:
目标确认:该步骤包括展示目标和认定目标两个层次。目标恰当如否,必然影响到课堂达标活动,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增强学习全过程的目标意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设疑问难揭示目标,自主学习总结目标,师生探究归纳目标、兴趣引入确定目标等方式,力争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有向开放:该步骤指教师围绕上述确定的目标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平台,自主学习,解惑质疑,这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在自主思考中解决问题、提出深层次的质疑。
交互反馈:该步骤主要是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内、 组与组之间、一人与全班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与实践。该步骤里,确保“原始性资源”、“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方案性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有效信息量的增加是教学关键。教师要学会利用正向反馈与负向反馈,启发性反馈、补充性反馈和矫正性反馈等多种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与过程,提高互动质量。
积聚生成:该步骤是将师生在上述两个步骤中形成的,多种相对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和结构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丰富和较集聚前更高一级水平的概括,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和认识,或者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
(三)专业成长反思“行动学习”
顾泠沅教授的《行动学习:造就名师团队之路》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名师培养的宝贵经验,围绕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作为核心指向与行动特征的目标,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在专家知能培养中的关键意义,明确在教学行动中学习是高效学习的主要方针,实施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法。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来反思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很多感受与启示。
1.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这也是倡教师要终身学习,要经常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当代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要走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教师更是须臾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首先是自学。如多读书,读文学名著,读教育专著,勤做笔记,及时记录心得体会;也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钻研教材,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去知晓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遇到问题多查资料,多上网搜索,多向别人请教,直到学懂为止,还有要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学习系统的知识。二是参加相关学习与培训。包括学校组织的讲座与论坛活动、辅导活动、教研组主题学习、上级的大面积教师培训考核、外出校际交流与观摩活动等等。学校规定教师外出学习期间必须认真做笔记,要有始有终,根据活动的级别撰写不同字数要求的心得体会文章,在学习回来的5天之内上交,同时以上汇报课或讲座的形式来向更多的教师介绍学习心得。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与适宜的评价机制,促使我们端正学习的态度,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碰撞、总结、反思,踏踏实实地努力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专业得到发展。
2.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
自我反思能促进教师研究意识的内化,使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向深度推进。我校以集体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四度调整为抓手,促进教研组内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审教学中所依据的理念,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集体备课中的一度、二度调整为课前反思,让教师在教学前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包括评价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学校选准了“四度调整”这一切入口,让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与反思相伴,反思原有教学经验,反思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从而缩小先进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距离,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也加强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3.重视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
顾教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又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而,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智慧,教研组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更是一个同伴互助的最佳场所。教研组内针对学科与年级特点,通过组内主题教研,开展以磨课为形式的课堂教学深化研究与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教研,组内外出汇报交流制度等,将教研组建设成新型的学习型群体组织,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在教研组中得到各自的发展,这也是同伴互助的一种方式。还有师徒结对帮扶,以文件的形式规定结对对象,明确帮扶的具体要求,通过一对一帮扶,利用好优质教师资源,加快青年教师成长速度。
在专业引领方面,学校在教改实践的推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四个层面的专业引领体系。第一层面是骨干教师引领,以教研组为活动单位,将骨干教师合理分配到各教研组,引领组内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研究交流。第二层面是业务科室引领,即业务科室深入教师课堂或进入教研组活动进行引领,重在宏观指导下的行为研究的跟进上。第三层面是学校层面宏观的引领,大多由校长承担,体现在,从教改实践宏观决策中的实施方案与指导性意见每阶段的出台,以及追踪式的研究指向与操作方式,及其校内骨干与业务科室的培训与引领上,同时体现在名师工作室引领,即由“市首批瞿梅福名师工作室”及街道名师工作室成员等以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讲座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引领;专业引领的第四层面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专家即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与大专院校教授的引领,以及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重在先进教学理念和各地教学信息的反馈,以讲座、执教的形式,一般侧重在个案指导与理论的引领上。
由于学校从2002年开始的校本教研,以集体备课研究、个性化课堂研究、课程建设、学生学习活动探究、作业改革等为切入口与实施途径,将行动研究策略贯穿始终,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这一切,与顾教授在上海青浦区的教育改革有很多类似之处,因此,这次聆听顾教授的报告,引发很多同感。自己的成长,一路走来,确实离不开学校为我们创造的各种条件,让我们在有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中,不断得到专业提升,并实现自我。
(四)“有效课堂”反思“继承与创新”
在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面,总感觉大家对于“创新”津津乐道,对于“传统”却“琵琶遮面”。我想,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理当继承并适时使用,脱离了继承的创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理解中的小学英语课堂改革,并不是越热闹越好,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中,“规范”和“开放”是确保教学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1.当规范处要规范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需要有纪律、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一个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就需要纪律、秩序和规则的约束。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再加上小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有限,所以很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甚至失控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采取条件反射的对策,在课堂中反复操练,形成反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以唤起学生的注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教学顺利进行。如,需要学生安静下来时,T:嘘,Be quiet!(同时竖起食指放在嘴前)Ss: Be quiet!Be quiet!(动作同老师,同桌对视提醒);需要学生停止某一活动时,T:One ,two. Stop !(拍手两次,第三次作暂停手势)Ss: Stop !Stop !Stop !(动作同老师)需要学生坐端正时,T:One ,two three. Sit up straight!(拍手三次,两手做摆平状)Ss: Straight!Straight!Straight!(两手摆平在桌上)再如学生非常熟悉的开火车认读单词或回答问题,T: Train is coming!(教师做火车开来状)Ss: One by one 同时拍三下手)等。教师通过类似的调控语并伴以有效提醒,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2.需开放处则开放
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环境,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游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环境,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让孩子大胆交流。开放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think-pair-share的方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想法,最后全班学生一起倾听部分叙述的陈述,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其运用能力。长期坚持下来,势必大大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
让孩子大胆合作。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获得享受语言魅力的机会,变个人学习为合作探究。通过任务型教育途径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充分利用Task time,集思广益,把所有能用上的素材都利用起来,进行讨论、争论、辩论,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积极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让孩子大胆想象。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要改变机械、重复的抄写,如让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并组织学生表演故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手、活跃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英语,而不是被动地记忆。让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和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
3.规范开放两手抓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要素之间全方位的信息互动过程。把各要素放在同一平台上,促进各种信息资源的互动,在规范和开放相辅相成。
灵活利用教学资源。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促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比如,在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TPR活动;在呈现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竞争类的游戏。此外,充分利用人物资源,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很好地照顾到孩子的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家长资源的不可开发利用。我们采取的做法是让孩子们当小老师,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英语教给家长们,并让他们做简单的日记,如“今天我教会了爸爸读‘grapes’”。在此家长实际上是忠实的听众。然而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是向家人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是学习很好的动力。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能使师生平等、相互尊重与信任,实现师生间的默契,并促进师生互动的进步一发展。在课堂中,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受人尊重和被人欣赏的感觉。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ask the way》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求助策略激起学生帮助他人的兴趣;用聊天的方式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乏问路与指路的经历,因此可以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通过向其他学生问路,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动机。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增强了自主求知的意识,还能与其他学生开展“信息互补”的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学生主体参与反思教育创新
裴教授的精彩报告,让我们的思想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仅使我们对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形势,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冷静客观的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实施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在这一关系民族振兴大计的教学课堂改革大潮中,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担负的责任。就“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为中心,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创设自由氛围,生成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主体参与意识是指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志向等思想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无主体参与意识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情感经历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与教学气氛紧密相联。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必须有“心理自由”。这种“心理自由”是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第三,移情并理解学生。无论学生成功或者失败,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他。这样,为他们创设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在此前提下,让学生能够获得“心理自由”,然后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之中,学生才能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相反,如果教师动辄呵斥、训责,即让学生生活在一种提防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不会生成主动参与意识的。
2.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长期的教学目标分解为比较容易达成的相对短期的目标。问题的设计、提出要做到难易适中,通过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以在各方面情况相类似的学生为参照,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可以通过言语说服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说服性的信息,比如“只要你努力,你有能力学好语文”等等,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反馈,肯定学生努力取得的成功,认可他的能力。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能够获得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信心。
3.加强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自控能力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元认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对认知过程的监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并且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实现目标,要引导他们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去达成目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结果的检查中寻找自我调控线索,对失败进行反思。采取这样的策略,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控制自己的学习状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预测”自己的学习成绩,也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由于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所以通过训练,增强学生元认知水平,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外控向内控不断地过渡,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成为有意识的自主行为。
4.发挥动机系统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动机系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始动作用。人的活动总是由动机发起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兴趣,对某门学科的感情,对某位教师的好感等都可以作为动力而发起学习活动。第二、定向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并不是消极地、不加区分地接受教师提供的全部内容,而是根据自己情感的需求以及自我的意志等使自己有倾向性地加以选择,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第三、维持调节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从学习活动开始到学习目的的达到,动机始终不断依据主体的需要,以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维持调节着主体的兴奋程度,使之与学习活动的需要状态相适应。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采取强化和训练手段,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立志教育,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总之,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干什么以及会有什么结果,并注意适度的评估、反馈和奖励,引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调动和运用动机系统的力量,发挥动机系统的积极作用,才能维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水平和努力状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探索学习方式的自主化,提供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注重合作为特征的自主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被采用.学习方式的自主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合理性、高效率性逐渐被大家广泛接乏和认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自主化学习方式,如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体验成功。积极的参与最容易引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三天,是短暂的;学习,却是无止境的。各位专家与名师的报告,让我们亲眼目睹中国教育界巨人的风采,更让我们领略了各具特色的精彩纷呈的超前教育思想;使我们更加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感觉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但是,再精彩的报告,如果聆听者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切的美好都是虚无的,更重要的是把本次培训的收获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断探索、实践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当然,这条路还很长,引用顾泠沅教授报告的最后一段话来自勉,也送给更多的年轻教师。“教师在职教育所需的知识更多是实践的、情境化的,有时甚至要靠悟性的知识。毋庸置疑,教师教育应当留出恰当的位置来认同来源于行动的、各种形式知识的深度与深刻性,教师教育的同仁为教学实践知识真正赢得尊重并被视作引以为骄傲的重要知识——还要付出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的,学海无涯,教海无涯,还需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