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10

篆刻的制作与效果(上)


文/马士达


铸、凿、琢、焊,是古代印章制作的四种基本方法。在谈论篆刻制作方法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这四种制印方法。


▲图1


铸印,是古代印章主要的、用得最多的制作方法。金属玺印,不论官私,一般都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沙法或拨蜡法(即现代铸造工艺中所称的“失蜡浇铸”)冶铸而成,名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数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图1)。


▲图2


凿印,古玺印中有非金属者如石玉之类,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的金属玺印先铸成印坯,然后再凿刻印文,凡属此二类,一般都可称为“凿印”。其中有一类字形不整、刀痕显露的,即俗称“将军印”或“急就章”的部分金属质料的官印,多因军情紧迫,急于封派,故不待范铸,匆促凿刻而成(图2)。



▲图3


琢印,也称“碾印”,是古代玉印的一种特殊的制作方法。相同于现代的玉雕工艺,乃是以旋转的金属物,添蘸以研磨剂,琢磨而成的(图3)。



▲图4


焊印,也称“蟠条印”。唐代官印统用朱文,有的字画用细铜条蟠绕而成,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上去。这是一种新的制印方法,但因蟠出的文字不易排得工整,且工程亦不简单,所以后世很少采用(图4)。


古代印章之“艺术效果”,无外乎是由上述四种特定的制印方法所获得的异趣;至少说,此二者间的因果关系颇为直接。大致上看,不同的制印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线条趣味:铸印浑厚,凿印峻拔,琢印温润,焊印则巧拙相生。


又,先秦古玺,秦汉印章等等,历世千年,磨损腐蚀,因斑剥残缺而生奇趣者,是为“天工”所成,而非尽为初时制印所得。我并不认为残破者皆美,但是,这种“天工”之所为,致使某些古印神趣绝佳,确有其人力所未及之妙处。以“天工”之无意破“人工”之有意,古印的线条、印面变化由此而丰富:或化实为虚,或化分为合,于制印所得的效果之上,又添一层趣味。



图5


以白文《关内侯印》为例,此印印面斑驳,呈现朦胧之美,非常耐人寻味。这种美感,肯定不是印章新造时既有的,而是随光阴的流逝,自然界腐蚀残损,为之加上了“肌理”,显示了残缺之美(图5)。



图6


再以《大鸿胪臣》一印为例。此印古质苍茫。大自然对它的腐蚀致残,并没有夺去它的艺术生命,相反,如同一幅原本并不怎么高明的绘画,经过“大手笔”的渲染、烘托和润饰,神不知鬼不觉地制造了虚实,产生了对比,显示出奇异的艺术光采。精采的是,由于残损严重,使印文有几处的笔画已接近于“无”,但这种“无”实胜乎“有”,足以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想象到里面有着更多的东西。“鸿”字和“丞”字之间贯通的一道斜杠,更纯属大自然的无情“破坏”,而正是缘于有此一破,加强了这两个字之间的联系。同时,这道白杠从迹象上看,明显是在强力之下被硬物擦伤,能显示出一种力量。当我们看到古印中类似这种人工所莫能为的神奇之作,且为之心动时,难道还会怀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么(图6)?



图7


再以极不容易为大自然“天工”磨损雕琢的玉印为例,《言凤》玉印,全印基本完好,独有“言”字上部产生了极明显的残破。此处残破,不仅没有破坏原印,反而恰恰打破了原印的“一本正经”,在工整平实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活气”。倘若我们试把这里仅有的残破修补复原,显然此印就会趣味大减了(图7)。


又,古代印章,因其实用性,故铃拓以清晰为准,似乎没有更多的讲究。这很容易给后世篆刻家们以一种错觉,即篆刻作品的铃拓乃是制作过程之外的事。其实不然。作为古代印章的一种特殊铃拓方式,封泥的“艺术效果”迥异于原印。这一点,在《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编录者为了让人们在见到每一方古代印迹的同时,能领略该印的封泥效果,尝试用特殊的材料制作“封泥”。尽管由于材料的不同以及摹制者取舍观念上的原因,使这种“封泥”的效果比古代遗留下来的封泥大为逊色,但仍足以说明一些道理(图8-11  原印与封泥之比较)。


图8  原印


图9  仿封泥


图10  原印


图11  仿封泥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对比:一方极工致的朱文小玺《佫郑左司马》,抑制而成的“封泥”字迹含糊,笔画拥挤,并不好看。一方上好的汉白文《关外侯印》,打出来的“封泥”字迹清楚,历历可辨,而艺术效果却属一般。这说明古人用印,其实是着眼于钤盖封泥后的“间接”效果之清晰度(图12)。并且,因白文印在封泥上所显示的印迹比朱文印清晰,故古玺印以白文居多。而后世的篆刻艺术,人们乃求诸于印面的“直接”趣味,印面本身的精粗优拙,对艺术的成败起决定作用。有鉴于此,所谓篆刻的制作过程,实际上即是一个充分强调艺术表现手法的过程,亦即为造成某种艺术效果而充分调动和运用种种可能的表现手法的过程。



图12  古封泥


以上三者,均为今人从篆刻原型中看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除了缘于基本的制作方式(或铸或凿,或琢或焊),也还缘于磨损腐蚀及铃拓方式。

由此可知,篆刻制作,亦不必完全拘于“刀法”;而我们从古代印章中得到启示,篆刻制作方式还应包括摹拟“天工”的“做印”及其铃拓。刀刻、做印、铃拓,由此三者构成篆刻制作过程,缺一不可。


篆刻制作,既为造成某种艺术效果,则制作本身并无定法,篆刻家不必因墨守制作之法而害艺术效果。此处当极言“不择手段”,而切忌循规蹈矩。以刀刻、做印、钤拓为篆刻制作三法,无非是为制作手段作一大致分类。至于三法之如何运用,则因人而异,因效果而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印封泥,记录下汉字千年之美
几百年来,我们是不是把汉印学错了?
封泥印的学习与创作
书法篆刻名家 —— 孙慰祖
陈天镜 辛尘:如何欣赏篆刻艺术
寿文化篆刻里的封泥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