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封泥印的学习与创作
风 翰
规 墨
雅 清
正 风
聚 饶
高 逸
贤 兴

本期节录30期《印象》杂志中关于封泥印的名家创作手记及作品,期望大家对封泥这一特殊的篆刻品类有系统的认识,后附名家竞刻作品以添情趣,请方家共享。

【1】

临印为创作之基

李夏荣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
南通印社社长

封泥,又称泥封。是古人用印钤于简牍捆扎外表“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以检奸阴”的遗迹。考察会发现:印章都为阴文,抑之泥上即呈阳文,宜于识读。此也为古人封泥原生态状。随着后来逐渐纸张的盛行,封泥则被淘汰了。

封泥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信息包括官制学、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印制学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些属金石学范畴,而且更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价值。印学先贤均从中汲取养料,借鉴且有成就者不乏其人。如吴昌硕、赵古泥、王福庵、邓散木、易大庵、马士达等等。

  近代印人中对封泥研究且有大成就者,首推吴昌硕。吴氏的篆刻风格中,取法封泥的比重较多。高古雄浑,大气磅薄之作无不与封泥的气质相贯融。他曾在为葛书徵所刻名字印之侧,留有“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之语,更于聋缶一印边款中留有“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会心之言,可谓对封泥的艺术特性作过深邃而精当的总结,是很有见地的现身说法。事实上,对于印人而言,封泥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如何去取法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印人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也是每个印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纵观前贤,可以看出他们的取法角度和艺术处理手段,让后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今天我也临摹一方,意在表现古人封泥朱文的原始状态,加上一点局部的小块面,来表现封泥的特征。文字线条宜虚灵,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呈现泥土的残损和斑驳效果,省略一些封泥边栏宽厚的部分。

总之,临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临摹仅仅是手段而已,不管是忠实于原印的全临抑或是参以己意的意临,创作才是篆刻艺术发展的目标与动力。


【2】

习篆要懂读与临的关系

夏  宇
海上小刀会成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
海上印社社员

临印是读印的延续,是从心到手领会古印形式与精神气息的必经过程。

读印是临印的基础,古印读不透,仅会以机械性死临,临得再像,这决不是临印的真正意义所在,死临古印对学习篆刻无任何益处。

读与临都需要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临印更须用手去体悟。临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一类古印,用心临几方。临通了,即可事半功倍。

读印之目的在于让古印融化于心,而临印之目的是通过对古印重复临摹,提升操作技法,扎实的技法是创作的保证,否则所有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

临印能使我们逐步达到心手合一,只有心手合一才可自如化印。随心所欲复制创作出具有古印面貌与气息的作品 。从临印中能积累经验,积累丰富的传统元素,为我所用,为我所化。

临印分实临、意临、创临三个阶段,临印须认真细致且经这三阶段的强化训练,其效果是,临百方胜过临千方。

不经实临难得古印其形,不懂意临难得古印其神,不敢创临难成自我面貌。

以上仅为我个人临印之心得,我始终认为临准其形不是唯一目的,临出与古印气息一致是基本要求,通过临印,以古化今,化为我用,那才是临印之终极目标。

【3】

字法、章法、刀法为篆刻之魂

李智野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符号,是方寸之间红白虚实的转化对比。三法,即字法、章法、刀法是构成印章审美的三大要素,作者通过“三法”表现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情感。

字法的高古与否直接决定了印章的格调与气息,章法则是虚实的矛盾对比与转化,是一件作品节奏和韵律的载体,而这一切最终是通过刀法来实现的,运刀的快慢、深浅、力量,以及不同印材上运刀的变化,决定了线条的张力和节奏变化,对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追摹古印,我们的印章作品,都是从古印出,对古印以及文字体系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传统继承的所谓创新,只能是逞一时之快。古印中的经典之作,在不同的阶段品读和动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临摹也是一个印人一生的功课。打个比方来说,临摹就象存钱,存的越多,花钱的时候就越轻松,这个临摹不仅仅是印章的临摹,还有篆书的临摹书写创作,印从书出即是这个道理,一个不会写篆书的印人终究是走不远的。

曾几何时,我也热衷于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逐渐产生了变化,避开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用最平和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思想,追求恬淡自然和浓郁书卷气的作品格调,以大法驭小法,直至无法之法,成为我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4】

穆如清风

杜延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社员

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东隅印社社长

鸡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廊坊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祥宇兄约稿,以封泥风格或临摹或创作,没有过多要求。我是比较喜欢这样的约稿。这可以天马行空的来进行创作,没有过多的约束。在我看来,忠实的去摹仿一个印章样式进行创作,对一个老作者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写意印的取法,结字及章法上有着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种创作形式。所以也没有必要亦步亦趋的去还原封泥的原貌,窃以为,在似与不似之间最好。

我们知道封泥它不是印章,原始印章中的阴刻文字转换成泥封的形式,再通过墨拓呈现给我们的是朱文印的一种风貌。封泥墨拓与原印用印泥钤盖出的效果是有着天壤之别。也正是这种差别,封泥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取资范围,被后来的篆刻家所借鉴。同样一枚原印,钤于十个泥块之上,一定会有十个不同的墨拓效果。这就要有一个思考,在摹仿封泥进行创作的同时,我们要从中得到什么,想要表现出怎样的效果。

笔者所刻“穆如清风”一印,出自《诗经·大雅》:“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意思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此内容以前也刻过,这次所刻取法封泥。在章法上取n字形布局,上合下开。结字上“如”左右移位,为的是“口”部的横画与“穆”中的一组横画起到承接作用。“清”字取简书笔意。印中笔画与边框或借边或粘连,残破的边框似有若无,这样处理不会使边框过于孤立,也不会太像封泥。全印力求达到一种古茂苍茫的气息。

艺术本无审美上的一致,各有所好,各有理解。不当之处还望前辈及方家指正!

【5】

创作要掌握意趣

张  哲
国家二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终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封泥又叫泥封,是古人封缄信件、货物等盖有印章的泥团,始于战国,盛于秦汉。封泥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价值,更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我们所看到的封泥拓片,是印章钤于泥、拓于纸的产物,艺术效果相当于印章的二次创作。封泥的边缘很有意趣,是钤印时无意形成的,并非是有意的艺术创作,所以形态各异,给人一种率真、稚拙的美感。鸟虫篆印章相对比较少,封泥更是凤毛麟角。今以鸟虫风格尝试创作这方吉语印,将鸟虫篆本光洁的线条,适当运用切刀、残破粘连等手法,力求刻出“细而不致纤弱,圆而不致疲沓”的线条,表现出鸟虫篆既婉转流畅又相对含蓄的艺术风格,厚重的边框适当做残,与内文产生轻重虚实对比,力争接近封泥所独具的艺术风貌。

这次祥宇兄的约稿,嘱以封泥风格创作,此非我的长项,勉力而为之,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6】

入古方为真

刘永清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社员

河北省书协理事

中国文联第十次文代会代表

艺术之事往大了说是入古与出新的问题,技术层面则是临摹与转化的问题。此印基于对原印的理解,参考封泥作朱白文转换临摹。说是临摹,其实加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比如刀法的运用、边框的处理、块面的处理、虚实的营造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这方印其实已经是创作了。

所有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都是入古不深所致。最基础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临摹是一生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需要培养我们自我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7】

封泥幻化出精彩

孙长铭 

美术学硕士学位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沙孟海书学院篆刻研究所研究员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沧州市书协副主席

祥宇兄约我,用一方封泥的形式临摹寄来的秦汉封泥拓片。我大概看了一下内容便顷刻刻制完毕。

封泥本为实用时期用作竹木简签封的泥丸,较为准确地反应“母印”的本来面目。然而,当我们用艺术的视角审视它的价值时,虚化与浑然却是其经典的代名词。从某些角度讲,封泥的艺术特性在与“母印”的对比中,或有更胜一筹的倾向。

封泥幻化出的印边,并没有真正的规则所言,拟之者可依据印文文字的疏密灵活的改变轻重或厚薄,亦可做装饰之用。

如果单从朱文的角度看封泥的线性,那么,汉封泥幻化而出的线性会优于同一时期的印章。其优在虚实,在半灵半浑之间。


【8】

创作和谐为妙

张  威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书协理事  篆刻委员会委员

河北美术学院张威篆刻工作室导师   

秦印文字由于没有完成印化,文字保持着小篆的原始姿态。在过渡到汉印之后,印化行成了对于文字方正平直的改造,使汉印呈现出正大气象。

此次临摹的秦封泥,参照了汉印文字做了些许变化。是为了让文字在无外框的情况下,让文字与边缘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尝试尽管尚有不成熟之处,但对于秦封泥的创作算是一种探索。

在“叚”字的处理上,用刀没有精心修整,造成了白文的错觉,算是增加了些许趣味,但似有花哨之嫌。

【9】

学以致用

谢吉昌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协会员

北兰亭书友会创始会员

吉林省青年书协理事

白山印社副秘书长

晋阳印社社员

吉林市书协常务理事

吉林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雾凇印社副社长

蛟河市书协主席

蛟河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临摹是学习篆刻必须的功课,对于传统的学习理解直接决定了你创作的高度。此次《印象》以封泥为临摹的主题,我选择了临淄出土的西汉“般阳丞印”为临摹对象。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通过封泥我们可以获知古玺、秦汉印钤泥后的效果,反之可窥原印风采。

“般阳丞印”封泥为典型汉印式,四字占地大致等分,细察后可知不尽相同。“阳”、“丞”字占地大,“般”字占地小。线条方中寓圆,别有自然风趣。由于其是由母印揿出,故其线条是聚拢、抑压的结果,略有形变,加之不规则的外形,泥味十足,有别于印章钤盖的效果。

我的临刻,以长冲刀法为主,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使临作多了几分清刚之意。通过加重连接点,残破部分纵向线条,来体现封泥的味道。因四字缺少联系,施以宽边,以聚其气,亦将封泥之貌展露出来。篆刻的临摹不是简单的像与不像,而是通过品读,找到古人审美规律,把它表达出来,能把临摹转化成创作,才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结果,我想这才是临摹的意义所在吧。

封泥印竞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印封泥,记录下汉字千年之美
上海书法家孙慰祖折桂书法最高奖:“避热趋冷,是我的取舍原则” ▸讲述◂
心法说(下)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21
篆刻
甘肃篆刻史略
篆刻探微(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