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法说(中)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20

接往期》》心法说(上)


所谓“古法”,无非是只知古人,不知有我,食而不化之类。这类篆刻,坏就坏在作茧自缚,甘为“印奴”,全无艺术“独造”之胆识。虽然摹刻百方千方古印,用刀精湛,只是“赝品”、“复制”而已。


我以为,要破此二恶法,唯以“心法”。


所谓“心法”,即是篆刻家的心识、识见。杨士修尝言:“刀笔在手,观则在心”。篆刻之书写与刻锲制作,表面看来,只是手上的功夫:手执笔起稿,手执刀刻制钤拓;手法谙熟,辄能奏事。但是,如前所述,原型的选择、技法的运用,取决于篆刻家的理解、领悟,亦即取决于篆刻家的心识、识见。


以心观艺,非心亦有眼,而是眼有所观,必会于其心。若能融会贯通,匠心独运,则心识必定高于眼观:眼观形器,必然有限;心识于道,可谓无穷。又以心统帅眼、统帅手,则眼法、手法之高,乃缘于心法之高;若心法居下,眼虽广览而无所得,手虽精熟亦难免恶法。


故说,“心法”之要义,无非有三:


其一,把握篆刻艺术之本质,认清古代实用印章何以能转化为篆刻艺术,即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其二,以审视的目光研究篆刻原型,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要去伪存真地判别优劣;以批判的态度研究明清篆刻,不被表面繁荣所迷惑,重要的是在于辨明其得失。学会独立思考,谋求正确的选择,由此而强化“自我”。


其三,学也无涯,艺也无垠。“功不十,不易器”,故心法重学养的积累,识见的日进,这即是所谓“印外功夫”。


心识本无所谓“法”,而篆刻家一旦法于心,“心得之为义”,则有“心法”。我以为,“心法”之微,其小无内,可以覃思竭虑,明察毫芒,“心法”之大,其大无外,可以思接千载,与天地同流。故有“心法”在,可以不必拘于某家某式。


而人有不同,“心法”各异,故“心法”当为我之“心法”,由此,篆刻乃有我在。


我所说的“印从书法出”,即是取书法之笔情墨韵、之即兴随意,取古代印章之古意、之质朴浑厚、之巧夺天工,将此二者裁化于心,又以充实之大气而吐出,成就自我之篆刻。于是,字法、笔法、墨法、章法、刀法、制作之法,等等诸法皆备于“心法”。


又,“心法”之功,在能取裁万物而化之为一。所以,得“心法”者,诸法自能圆通。不得“心法”者,诸法勉强凑合,裁而不化,虽然也求“印从书法出”,但或如匾额刻书,或是笔墨不活。


至于“印中求印”, 也必须同样讲究“心法”。我以为,早期篆刻家之所以在这种艺术模式中越走越死,实是缘于为“俗法”、“古法”所困,不得“心法”。


徐上达说:“人有千态,印有千文,吾安能逐一相见摹拟?其可领略者,神而已”;又说:“善摹者,会其神,随肖其形;不善摹者,泥其形,因失其神”。此二语,道出了“印中求印”之“心法”的实质。明清篆刻理论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我以为,“印中求印”之道,一是“辨析”,二是“意取”。


所谓“辨析”,即是依据中国艺术之精神,分辨原型之优劣;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考察各种审美类型之得失。


黄宾虹先生曾说:“今古不磨之理论,无非合乎自然美而已”。我推崇秦玺汉印,缘于其“合自然”;但是我并不认为秦玺汉印一切都好,必须用心筛选。我以为,秦玺汉印中合乎自然之作,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审美类型:


其一,工整典雅(图1)。



▲图1


这四方印,虽同为工整,而各有特色。


《春安君》一印,看似很工整,其实极为生动自然,用笔之方圆,字形之大小,布局之疏密,无不自在,绝无后世那种唯恐有一点不匀净、有一点不周到的“求全”习气。


《皮聚》一印,左右两半大小不等,方圆各半,乃是刚柔相济的神奇之作。


《言凤》一印,两字一增一省,虽不匀称,但能相应平衡,自然和谐。而“言”字上部的残破与“凤”字上部偶然出现的粗笔,更如鬼使神差,意外得趣。我的老师宋季丁先生曾说:“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对照此印,不无一定的道理。


《翁哉》一印,也是既工整又不乏灵动的绝佳之作。其线条明净而又富有变化;章法自然疏密,天机流荡;两处细微的残破,更如锦上添花,为之带来了活趣。


我以为,工整典雅一路,须美得自在,“初无意于嘉乃嘉”,切忌精密计算、流于刻板。但是,工整与情性,本是一对矛盾,着眼于工整,势必影响情性之流露。此中迴旋余地不大,除非偶逢契机,得一二神来之作。否则,费尽心机,而不免于俗格。


其二,平正浑厚(图2)。



▲图2


平正浑厚一路印章,是古代印章中的大类。也是从翻铸工艺角度看比较理想的印作;印文平正清晰,也比较讨人喜欢。明清篆刻所谓学古印“宜从平正一路入手”,似乎就是指这类印章。明清篆刻家所刻的仿汉印,也多以这种面目出现。


平正浑厚一路印章,尽管在古印中占的比重较大,但若论其品位高低,只不过因这类印章初学入门容易得手罢了。言其不足,则多为“意中”效果,独缺“意外”之神。此处我所举的五例印章,应是其中的佳者,尚能在平实中传神;而大多的“平正”往往趋于“平淡”。至于明清流派仿此之作,特别是在朱简所谓“刓缺磨损者不摹”广为传播之后的篆刻作品,更是“家常便饭”,已为寻常格局,不好不坏,多而致俗。


所以,这类印章,当取其“浑厚”之意,切不可斤斤于“平正”。或以“平正”为“正格”,已落明清人的“圈套”。


其三,奇肆峻拔(图3)。



▲图3


这类印章,常见于古代凿印之中。信手凿刻,大刀阔斧,急就而成。所以更多随意性与爽利的效。不可否认,古代凿印大多不成功但其中也有出人外的奇绝之作有些凿印虽整体效果不佳而其中局部却格外传神,学者凭自己的心神会自可从中酌取。


从艺术角度看,凿印之妙,在其姿肆忘形。忘形得意,意外传神,有如信手放笔之即兴书法。不理解这一点,穿凿摹拟,将徒有其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人传:甘旸是明代不可错过的篆刻家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说的句句在理!
石安印话(第02期):朱简在印界是怎样的特殊存在?
清代 巴慰祖
形意篆刻艺术家周春明,篆刻艺术欣赏!
从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汉印看『残破』在篆刻审美中的价值与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