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安印话(第24期):蒋仁“真水无香”印品赏




上期说到两位因印改名的篆刻家汪关和蒋仁。今天来说说另一位——西泠八家之一的蒋仁及其经典作品“真水无香”。


收录于《西泠八家印谱》的“真水无香”印


蒋仁(1743-1795),原名泰,字阶平,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仁和布衣、太平居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氏。因得到一枚“蒋仁之印”的古铜印,喜不自胜,遂改名为“蒋仁”,又因印章所得之处为扬州平山堂,索性又更字为“山堂”(由此可见蒋仁实在是位真性情人)。


蒋仁在我眼里是一个纯粹得很彻底的篆刻家。其人及其所为则在时人眼中被视为“奇葩怪人”。这是因为:


△蒋仁像


一方面才华横溢:他的行楷书法被人赞为“当代第一手”,篆刻直接浙派鼻祖丁敬,清代诗人陈文述称其“善铁笔,以秦汉为宗。人得片石寸楮珍若球璧。”并被后人视为确立浙派印风的最大功臣及浙派重要奠基者。


另一方面又视名利富贵如浮云,虽青中年时有大把机会发财和当官,偏偏要做个清贫如洗的高士:别人给他官位他拒绝,给重金求他刻印称没空而不应,卖了田地买印章等等,后来竟然到了要变卖家藏来换钱或借债买米度日——连其师丁敬“家益贫而品益高”的衣钵也一并继承并在艺术家的纯粹性方面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丁敬毕竟还是有酒业为营生的)。


蒋仁刻印不多,但其中一方印是石安最喜欢的,每次到上海博物馆都要在印章馆的橱窗前细细品赏这方名印,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蒋仁的“真水无香”印。(诸君有意也可以前往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博印章馆展示橱窗近赏)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印章馆的蒋仁“真水无香”原石



语义溯源


该印是蒋仁42岁时为其好友胡作渠所刻,刻于清代乾隆四十九年(农历甲辰年,公历1784年)正月十四日。此印是蒋仁得意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印章为朱文印,尺寸为3*3*8cm,印边一角有残损,部分边款文字已佚。


胡作渠,字浸云,号三十六峰民,斋名燕天堂、三十六峰堂。他是蒋仁少数好友中来往较频繁的一位,在1784年前后两三年,蒋仁曾为对方刻了不少印作,比如“浸云”(朱白文各一方)、“作渠”、“胡作渠印章”、“三十六峰堂”、“三十六峰民胡作渠印”等等,而蒋仁另一方名印“净土”则是胡作渠病重时为其所刻,可见双方情谊深重。


“真水无香”一词的本意主要有2种不同说法,一说是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另一说是源自明代张源的《茶录·品泉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虽说从蒋仁信佛角度揣测该词本义比较可能是第一种,但作为赏印者的我却更喜欢后一种说法所展现的意境:至真至纯的真水清淡无色无香无味,同时又是令品茶者最能感受茶本味的最佳选择。后人往往以“真水无香”来表达高能低调、宁和透彻的淡然处世态度和为人境界。这种品性正是蒋仁的心志所向,更可为其为人处事的理想诠释。


这方印除了寓意高妙,作品本身也足够精彩,这正是石安很喜欢这方印的重要原因。


篆法


蒋仁的印作篆法取径于汉印和明清,但根本上还是私淑丁敬居多。清代罗榘在《西泠八家印选序》中说“蒋山堂以古秀胜,奚铁生以淡雅胜,黄小松以遒劲胜,均以龙泓为师资之导。”传承关系从两人大量相似印风的作品可知(比如“丁敬身印”和“蒋山堂印”、“扬州罗聘 ”和“扬州顾廉”等 )。


丁敬“丁敬身印”和蒋仁“蒋山堂印”对照图


概括而言,就是其篆法以相对工稳平正的汉缪篆为根基,综合了小篆、缪篆和汉隶的笔法元素,同时融入明清乃至元朱文印篆法的些许特点后,再加入自己或者说浙派的特色,比如线条化圆曲为方折(比如“真”、“水”的方笔运用),因印随形对笔画进行巧妙增减(如“香”字)等等,使印面分布布白更加均匀协调,文字显得疏朗匀衡,整饬统一。


丁敬“扬州罗聘”和蒋仁“扬州顾廉”对照图


蒋仁印章的线条呈锯齿形波状,这是典型的由细碎切刀所刻成的线条质感。而笔意古拙则是蒋仁有别于其他浙派印家的最大特点。赵之谦在论及蒋仁和丁敬之间的差别时,曾有言 “丁敬忘拙忘巧,蒋仁九拙一巧”,是为的评。



章法


蒋仁和后来的浙派印人一样,在章法布局上非常注重工稳匀衡。通过大量的笔画增减、挪让、疏密对比、对角呼应等,达到简洁工稳、均匀布局的目的。


蒋仁“真水无香”朱文印


比如这方印,为了实现章法上的匀衡,蒋仁采用了回文的处理,同时又对“香”字笔画进行前卫大胆的减笔处理,这样形成了印章的疏密对比和对角呼应(“真”、“无”密,“水”、“香”疏;左上右下和左下右角形成对角呼应),并且使得整个印面疏朗清爽,不失为佳构。这足见蒋仁在章法上的穷尽巧思——而其章法上的巧思在石安看来可溯源到汉印。


蒋仁认为,篆法、章法、刀法三者咸备,即不超乎秦汉以上,亦不失乎宋元。这种力追古风又取中庸之道的平和立场使得其印作气息高古,又有静穆之气——历代印家评其以古拙为胜。



刀法


就刀法而言,最主要两种刀法:一是切刀,二是冲刀。此印所用刀法是典型的浙派刀法,即以细碎切刀徐徐切进,形成不规则又相对匀整的齿状线条,以求古意,这是浙派刀法的典型特征。相较而言,蒋仁比其师在切刀运用上更加熟练,对汉印古风的追求也更加纯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蒋仁稳定浙派印风的关键因素。


石安以为,无论是以细碎切刀徐徐挺进的笔画稍粗的浙派白文印,还是细文细边为减少笔画光滑呆板而以刀棱交错形成颤笔拙意的浙派朱文印,到了蒋仁时,风格和刀法都以相对成型和明确化的姿态稳定下来。自此,浙派的面貌得以确立,并真正开始走向繁荣。


当代印家祝遂之则从另一角度来评价蒋仁对于浙派的贡献和价值。他认为,自蒋仁后,“朱文以方朱文为主,白文以拟汉印并增益汉磔修饰效果”的特点作为浙派标志性风格被确立下来



边款


此印有四面边款,文字多达300多字,所用刀法为蒋仁所擅长的单刀刻款法。蒋仁边款楷书取意颜真卿,有雄浑朴茂之气。其运刀干脆利落,直切快进,不拘泥于一笔一画的精到,其边款气质与其书风一脉相承,由此形成清劲朴厚又具古拙意味的个性风格。


蒋仁“真水无香”印及边款


此印边款记述了蒋仁刻制该印的由来以及所涉众多的人和事,并借题阐述了他的印学观点,同时又对丁敬等做了精到的印评,是一篇短小精悍又包含大量信息的边款作品(蒋仁喜作长款,内容丰富,是研究蒋仁人生经历、社交往来、印学观点等的有用资料,在品赏蒋仁印作时可对其边款多加留意和研读)。


附上此印边款具体内容:“乾隆甲辰谷日,同三竹、秋鹤、思兰雨集浸云“燕天堂”,觥筹达曙,遂至洪醉。次晚归,雪中为翁柳湖书扇。十二日雪霁。老农云,自辛巳二十馀年来,无此快雪也。十四日立春玉龙夭矫,危楼傲兀,重酝一杯,为浸云篆“真水无香”印,迅而成。忆余十五年前,在“隐拙斋”与粤西董植堂,吾乡徐秋竹、桑际陶、沈庄士作消寒会,见金石彝鼎及诸家篆刻不少。继交黄小松,窥松石先生枕秘。叹砚林丁居士之印,犹浣花诗、昌黎笔,拔萃出群,不可思议。当其得意,超秦、汉而上之,归、李、文、何未足比拟。此仿居士“数帆台”之作,乃直沽查氏物,而晚芝丈藏本也。浸云嗜居士印,具神解定,结契酸咸之外,然不足为外人道,为魏公藏拙,尤所望焉。蒋仁。


蒋仁“真水无香”印边款


蒋仁在文后又补了一段继款:“韩江罗两峰亲家装池生薛衡夫,储灯明冻最夥,不满丁印。余曰:蜣螂转粪,彼知苏合香为何物哉?女床又记。转下遗粪字”


从这方边款文字可知,印款记录了蒋仁和一些好友的欢聚场景,并对丁敬的艺术成就作了高度评价和表述。


此印的继款还涉及到一件公案:当蒋仁听闻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两峰)的亲家薛铨(衡夫)不喜欢丁敬印风时,他在这方“真水无香”印的边款后面补了一段款文用以驳斥薛衡夫。激愤之下,言语之间隐隐有刻薄挖苦之意,足见其护师之情——蒋仁除了在刻印方面很好地继承丁敬衣钵外,在弘扬、维护其师声誉和印坛地位方面也同样不遗余力。




最后附上部分清代印家对蒋仁的评价文字,以作为对这么浙派大家印风特点的概述:


西泠八家之一的钱松有云:“国朝篆刻,如黄秋庵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 


清代印论家魏锡曾关于蒋仁的《论印诗》:“山人学佛人,具有过师智。印法砚林翁,浑噩变奇恣。瓣香拟杜韩,三昧非游戏。”


清代词人、篆刻家郭麐《种榆仙馆印谱引》谈蒋仁时对其赞许有加:“余尝谓笔墨之事,有心知之而手不赴者;有心知之手赴之而无所余于手之外,则究亦无所得于心之中。此其消息甚微,而不可以言传,索解人綦难矣。篆刻虽小,亦笔墨之别子也。余于并世,最服膺黄小松司马、蒋山堂处士。小松以朴茂胜,山堂以逋峭胜。其所作不同,而有所余于心手之外者无不同。”


清代篆刻大家赵之谦评蒋仁印作“九拙而孕一巧”,并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一文中认为:“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至处龙泓且不如。”



作者简介石安,号印山民,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精书印,擅艺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初期、中期、晚期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连载 (七)
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简史(下)
从实用到艺术的篆刻(图文)
赵之谦的魏碑神韵欣赏
连载 | 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