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兰辞》中的“可汗”,究竟是中原皇帝,还是游牧首领?
userphoto

2023.08.28 广东

关注

#古籍里的历史#

《木兰辞》很多人都十分熟悉,毕竟这是上学时期必背课文之一,不过,关于《木兰辞》背后的故事,看法却不尽相同。

比如,在《木兰辞》中,有这么一句,即“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句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昨夜见到征兵的文书,就知道可汗在大规模的征募军士。

但要是问这其中的“可汗”身份,比如他到底是中原的皇帝,还是游牧首领的话,相信大部分人都不太确定。

有人肯定会说,这既然称呼“可汗”,那肯定就是游牧首领,毕竟在我们概念里,古代游牧民族对于自己的君主,确实是称作为“可汗”的。

不过,有证据表明,《木兰辞》中的“可汗”,指的是中原的皇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又是什么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呢?

下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一来分析。

要想知道《木兰辞》中的“可汗”到底是什么身份,那么,首先就得知道花木兰这个人,是什么时代的人。

按照常规的说法,普遍认为,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氏。

这种说法,大致有三个依据,首先,就是《木兰辞》这首叙事诗歌出现的年代,根据考证,此诗大约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并且,也是在南朝陈时期,此诗被收录进了《古今乐录》之中。

所以,按照这个线索,得出的结论,就是花木兰大概率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也就是司马家族建立的东晋灭亡后,至隋朝建立之前的那段时期。

而第二个证据,则是《木兰辞》中的一句诗。

在《木兰辞》中,有这么一句,叫做“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正是这个“可汗”,让不少人认为,花木兰必然是游牧民族的人。

毕竟按照我们传统的观念,古代中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皇帝,只有游牧民族才会称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为“可汗”。

通过这两个证据,就得出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中的北朝人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南朝的出现几个政权,都是由汉族建立。

因此,这范围就又缩小至北朝的几个政权中,即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北齐、北周。

而在这个几个政权里,北齐和北周,汉化程度较深,他们和中原的汉族一样,也称自己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所以北齐和北周可以排除。

剩下的,就只有北魏、东魏和西魏了。

那么,花木兰所处的时代,究竟是这三个政权中的哪一个呢?大多数人都认为,花木兰应该是北魏人。

这么认为的最直接证据,同样还是在诗词当中。

在《木兰辞》中,记述了花木兰辞别爹娘参军,并去对付“燕山胡骑”的场景,即那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只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按照这句诗词的描述,就可以知道,花木兰以及其所在的军队,要对付的敌人,被称之为“胡骑”。

而前文我们讲到,花木兰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对立时期,其中南朝均为汉人建立的政权,所以不管怎么说,其军队都不会被称为“胡骑”的。

因此,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花木兰攻打的敌人,必定不是南朝。

既然花木兰攻打的不是南朝,那么她攻打的是谁呢?诗句中,提到了花木兰在早上辞别爹娘,天黑的时候抵达了一个叫做“黑山头”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黑山,按照史料上的相关记载,为现代的内蒙古境内的一座山峰,而结合该山峰的地理位置,确实位于黄河以北,同时,其与黄河之间的距离,能满足骑马一天抵达。

而这就说明,《木兰辞》中所说的黑山,大概率就是指的这座山,不然,是无法符合“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个条件的。

而在抵达这里后,花木兰又听到了“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句诗是个形容词,燕山为地名,胡骑为胡人的骑兵,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花木兰在黑山宿营时,听到了来自燕山的胡人骑兵所发出的声音。

那么,这个燕山胡骑,又是出自哪个政权之下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就得先知道燕山在哪里,在古代,叫燕山的地方确实有几个,但问题就在于,其他的几个,都相对偏南,不符合黑山以北的条件,而唯一一个符合条件的,就是如今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杭爱山,古称燕然山,也叫燕山,而在南北朝时期,盘踞在这里的政权,正是由东胡鲜卑后裔建立的柔然帝国。

也就是说,花木兰当时攻打的敌人,应该就是柔然,而柔然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所以被称为“胡骑”也正常。

并且,在历史上,这个柔然帝国,也确实和北朝发生过多次战争,并且,主要的战争则是与北魏之间的,

尤其是在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他为了摆脱柔然对自己的威胁,曾大举进攻柔然。

而到了北魏灭亡,分裂成东、西魏之后,柔然同样也已经衰落,虽说依然与东西魏有纷争,但都是小打小闹,完全达不到《木兰辞》中所说的“可汗大点兵”的程度。

所以,结合上述证据,就得出了花木兰大概率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人,而她参与的那场战役,应该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进攻柔然的那场。

不过,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有关花木兰身份的众多说法里,较为流行的一个,并不代表着完全就正确,相反,这里面也是有很大漏洞的。

其中,漏洞较大的一点,就是源自“可汗大点兵”这句。

《木兰辞》中提到,正是因为“可汗大点兵”,才导致“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也就是有木兰父亲的名字。

而为了不让老父亲出征,木兰只得顶替名额,亲自上了阵。

暂且不说木兰是如何“蒙混过关”,以女儿身顶替父亲参军的,咱们单来说说这个“可汗大点兵”的征兵方式。

这种征兵方式,与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极为相似。

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把持了朝政,为了能抗衡东魏,宇文泰便改革兵制,将关中的鲜卑诸部,以及流入关中的六镇军人编为军队。

但不久之后,宇文泰遭遇大败,为了补充比兵力,他便开始收编关陇地区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而这便是府兵制的雏形。

也就是说,府兵制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间,是在西魏时期,而此时北魏早就灭亡了。

当然,北魏时期也不是没有征召百姓参军的案例,不过当时,涉及到征召百姓为兵的制度,叫做“番兵制”。

并且,这种番兵制,通常只是由地方负责征调,根本轮不到让“可汗”去“大点兵”。

更重要的是,在北魏时期,官府对于征兵的管控相当严格,哪怕是地方上征召的“番兵”也是如此,甚至还出现过一人参军,全家都要被控制起来,以防止参军之人逃跑的事情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花木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代父从军”这种高难度动作的。

所以,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士,是存在有很大漏洞的,而既然这一点不成立,那么不管是花木兰攻打的敌人是谁,还是“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究竟是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都无法成立。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历史上,难道就没有对应符合《木兰辞》中各种条件的朝代吗?当然有,并且这个朝代,我们还都非常熟悉。

哪个朝代呢?答案是隋朝的隋文帝时期。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说,你这不是瞎扯嘛,花木兰怎么可能会是隋文帝时期的人呢?别着急,我们慢慢来讲。

先说前文提到的府兵制。

府兵制在西魏时期出现后,经过北齐、北周的发展完善,到了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已经极为成熟。

而在这发展完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朝廷与地方不再分开调兵,而是一旦有军事行动,统一由朝廷提调。

这么一来,即便是花木兰一家住在偏远的边疆地区,照样也会存在被征调入伍的可能性。

还有就是,在《木兰辞》中的那句“军事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一点,极为符合隋朝当时的“十二卫”制度。

什么叫十二卫制度呢?简单来说,就是隋朝设立的一种以十二府统率兵卒的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要出现征兵,那么被征之人的名字,就会随着征调文书,分发至每一个卫府。

而这,就与“军事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相契合。

此外,在《木兰辞》中,描述了花木兰在出征前,购买出征所用装备的细节,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花木兰买了一圈,只买了骑马所需的物品,而没有买兵器。

要是按照西魏时期的府兵制的话,那么参军之人,不仅要买骑马所需用品,还需要自行购买武器。

但她没买,当然她肯定不可能空着手上战场,而之所以没买,自然是有人准备。

而隋朝时的府兵制,恰恰就规定了朝廷会为参军之人发放武器,这一点就很好的解释了花木兰为何只买马匹等物品。

不仅如此,在隋文帝登基后,他大刀阔斧的对军制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改革的过于迅猛,下面的人不可避免的出现跟不上节奏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地方上,是存在有百姓为了逃避兵役,从而想办法蒙混过关的事情发生的。

至于怎么蒙混过关,那办法无外乎就是花钱打点一下,而由于管理上的一些混乱,部分官吏也是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花木兰能以女儿身代父从军,在隋文帝时期是有操作空间的。

最后,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据,也就是那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的大意就是说,这场仗打了差不多十年,士卒们方才回来。

而在隋朝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因东突厥的都兰可汗与隋朝的断交,认为这是有损天朝威严,所以发动了讨伐东突厥的军事行动。

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大业二年(公元607年),以隋朝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时隋文帝杨坚已死,继位的是隋炀帝杨广。

并且,杨广在这一年,亲自到榆林接见了有功将士。

根据这个线索,那么作为参军多年,且立有战功的花木兰,是有机会在榆林见到天子,也就是见到隋炀帝杨广的。

这也就意味着,当初“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大概率是隋文帝杨坚,毕竟前文我们也提到,正是他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

当然,有人会说,隋文帝那可是中原的皇帝,怎么会被称作可汗呢?可汗不都是游牧民族对自己君主的称呼吗?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坚还真有“可汗”这个称呼,更准确的说,他曾被尊称为“圣人可汗”。

谁给他上的这个尊号呢?答案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杨坚登基后,他推行了各种有利于统一全国的政策,同时也有效的处理了民族矛盾,使原本处于战乱中的北方游牧民族得以休养生息,正是他这份功绩,因此就被这些游牧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因此,《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是有极大可能是在指隋文帝杨坚。

当然,时至今日,有关于《木兰辞》以及花木兰的各种争议和说法存在有很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论调,上述也是各种说法中的一种猜测,真正的定义,需要等到专家进一步考证后再下结论,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普通人对此的相关猜想,而按照上述证据,可汗便是隋文帝杨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木兰辞》为何说“可汗”大点兵?可汗是谁?她“参与”的哪一战
自古木兰不姓花——替父从军只是传说?
也说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它的时代背景究竟是什么时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