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例解读:心理咨询师怎样救人?
  ◎文:《申》报记者朱筱菁实习生方乐◎图:钱超

    “实非首条!早在90年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就推出过24小时危机干预的太阳热线并持续了N年,当时一起推出的还有面向青少年的青春热线,热线鼎盛时都印刷在给学生的记事本后面作为常用电话……我从它创设起就是热线义工,直到N年后关张。”12月4日,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督导师叶斌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转发了《沪首条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开通》的消息,并评论说。当时,叶斌正在读大四,对于危机干预,有理论没经验,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二十多年后,他的经验之谈,或许可以解答读者对于自杀干预热线的一些疑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叶斌遇到过的自杀干预案例:

    很多年前了,一个女生突然打我电话说:“叶老师,我要跟你说个再见。”说再见这种事,我们比较敏感。我问:“你是谁?”她说:“我们见过面,觉得你人还不错,所以道个别。”我想起来,她在报上看到我的专栏,就到学校来问过我做咨询师是不是有出路。我问:“你道别是什么意思?”她说:“我要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我们上次见过一面,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所以和你说声‘再见’。”

    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个电话是一种最后求生的潜意识努力,但是仅仅懂得这一点是不够的,你能否把当事人这种潜意识转化成实际的放弃自杀的行为,还需要小心精准的努力,同时也许你还会有时间压力,如果过了一定的时间努力无效的话,当事人会更绝望——我求助的那个人都不能给我生的力量,也许我真的该死。一旦当事人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就麻烦了。

    我问:“你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她说:“你不用问在哪里,我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因为之前和她聊过,她在做公益,募集款项支援贫困山区学校。所以我先抓到两点理由来支撑她。第一个理由是,“既然你觉得我人还不错,又够专业,还让我知道你的事,但最终你还是死了,那会让我很难接受”。第二个理由是,“你要捐的那个学校,据我所知也完成得差不多了,但是落成的那一天,又怎么跟学生解释说捐献者死了?这将对他们有怎样的影响?”后来我知道,她是因为情感上的问题想不通,当时在北京。

    恰好我的手机没电了,电话断开,等再打她电话,已经关机。我很紧张,联系北京110,却说不提供定位服务。好不容易再次打通她的电话,她说已经吃药、割脉,来不及了。在她睡去的最后一刻,我终于套到了她住的宾馆的名字。马上打北京的自杀干预热线,告诉他们有这样一个人需要救助,对方又回打了一个电话来核实我的身份,怕有人乱讲。核实过后,就打宾馆电话,查实有这个人。最后,冲进房间时,她已经昏迷了,送到医院还是救下来了。当时我就松了口气,我想这就应该没事了。

    那天晚上我在上课时,北京的警察打电话给我,说已经救下来了,是你报的警,你是她惟一的朋友,那你想办法,我们就不管了,我们就撤了。宾馆老板也说快把她弄走,怕出事。我只好通知北京的社工朋友帮我去看,调动了很多人陪她,每天,他们都陪到她睡着了再走,然后深夜我们就通电话讨论她的情况,评估风险,这样差不多持续了六七天,那段时间我们每晚都睡得不多。突然有一天,社工再去,发现人不见了,问服务台,说可能是到国贸去了。国贸那么高,大家都担心她会跳楼,所以第一时间上到楼顶,还好,通天台的门锁着,再看楼里的窗,也是只能开一条缝,跳不下去的。最后找到她,才知道她是去找前男友的,他们在国贸旁的另一座楼见面喝咖啡。这次他们见过之后,她对他彻底死心了。真正死心了,这在情感上对当事人很痛,但心里有了结论,反而倒比之前安定一点了,然后北京的社工朋友就等她情绪相对比较平复一点后把她劝回上海。

    还不能就这样结束。她是被收养的,虽然养父母对她还不错,但总会有从小被遗弃的感觉,心理也更脆弱一些,回来后也不知道跟养父母怎么说,所以我后期还要跟进。我记得她之前说过回上海后的第三天就有一个本来就安排好的面试机会,于是就打电话问她准备好了吗?她回复说:“叶老师,我今天下午要去面试,但我不想去。”我鼓励她还是应该试试,因为如果没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人容易胡思乱想,很容易又抑郁并可能再度自杀。幸运的是,她拿到了offer,工作是她喜欢的,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扑了上去,很快成为那家公司全国最好的销售人员。她和我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关系,她从自己的这段经历上也有所学习,了解自己的童年创伤、自卑感、行为模式等,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更多积极的决定。很多年之后,她因为情感困扰还陆续有几次找我咨询,但已经不会因为情感受挫而像以前那样容易走极端了。

    所以,危机干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简单接一个电话就可以了。电话中要求咨询师如何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当事人的心态把握,与死神争分夺秒,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当事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而之后仍然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刺激和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审慎精准地评估危机风险,提供持续的服务直至把当事人送到安全地带乃至进入平稳地工作、学习或生活。

心理急救招

谈谈自杀这件事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抱怨“活着没意思”。“没意思”是什么意思?有可能是纯粹牢骚,有可能是表达想自杀。如果你的朋友正好遇到感情受挫、患病等特殊状况,你要继续追问,“没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说你自身生活不如意?还是死了好了?如果他说是“死了的好”时,要问他有没有想过自杀?这是实打实的问题。

    一般人觉得不能跟自杀的人谈“自杀”,叶斌说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真的想自杀的人,谈了才会释放;不想自杀的人,也不会跟他谈了自杀,激发他去自杀的念头。

不要骂他否定他,要产生情感共振

    一般自杀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助,一种是无望。解决无助是要帮助他建立或者暂时成为他的心理支持系统,有人愿意陪伴他、帮助他、支持他,甚至在危机状况下能表达“愿意随时随地来陪你”,这样他就会感到温暖、有归属感。对于无望的人,你要做的是了解他到底如何脆弱、障碍,问题在哪里,而且要指给他一条路或切换一个视角,让他觉得“这种方法/这条路/这个角度我怎么没想到”?

    在叶斌的案例中,他和女孩是认识的,已经建立了关系,利用这个基础,叶斌拿自己做为了筹码引发当事人的内疚以放弃自杀。如果不是专业人员而是普通人劝别人不要自杀,你也不用太担心自己做错,重点是其中的真实情感。如果你真的在意一个人的生死,真的爱他,就可以用你认为可以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试图打动他。当然,在意和爱,往往意味着宽容、支持、接纳、肯定,而不是限制、批评、嘲笑、否定。

    如果是两个人完全是陌生的,那么首先要做的,不是骂“你怎么可以做这么傻的事”,而是要听他讲,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怎么回事”、“为什么”、“还有其他可能性吗”诸如此类。同时,认可他的情感,和他有一个共振,让他觉得你非常理解他,这样他才会讲更多,未来才可以做一些稳定工作。如果你去质问他或者批评他,谈得不投机,关系不建立好,对方可能就挂电话了,就永远也没有机会了。

要不要为自杀的念头保密?

    叶斌说,在接听自杀热线时,咨询师必须快速评估对方自杀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确认他真的要自杀,或者咨询师没有把握,这种情况是可以报告(预警)相关的监护人的。咨询师的基本职业伦理守则是为当事人保密,但在危机情况下的报告、预警是被允许的,但是就专业视角看,报告和预警是基于当事人和咨询师的安全和责任考量,有时并不意味着对当事人的改善是最具效果的做法。比如有的人想自杀,是由于父母的问题,你报告了,有的莽撞父母上来就打骂一通,反而坏事。所以,危机干预的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与经验,是否可以拿捏好风险和效果之间的分寸,有时有经验的咨询师愿意在扎实的评估之后自己承受大一点的风险,以换得当事人整体上更积极的改善机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部分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紧急时刻:心理援助电话可拨打
新闻发布会 | 全国已开通免费心理咨询热线613条,11条专为医务人员开通
疫情之下大学生如何做好心理疏导
着陆技术的应用
樊富珉:危机干预和热线咨询中的伦理|【文字稿】万人公益大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