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子书摘《情绪管理学》(吴娟瑜)

 情绪管理学

——108个震撼性的实例让你终身受益无穷

情绪探索/找出情绪原点/工作情绪管理/恋爱情绪管理/亲子情绪管理/情绪管理的秘诀

 

1情绪便秘

情绪仿佛是生命的河流,蜿蜿蜒蜒地流经我们的人生、穿过我们的岁月。能够和情绪做好朋友的人,情绪的河流是轻轻松的、喜悦的、活泼的。一个人如果无法表达内心冲突,生命机能动作将受到影响,“情绪调整”使我们设法打开心灵和身体的沟通渠道。

“生气”可以说是最多见的负向情绪之一。曾经有一回,希格尔医师正在为患者诊病,突然走进来一位怒气冲冲的精神病患,对着希格尔医师做出攻击之势。当时,希格尔医师正镇定地站起身,看着对方的眼睛,慈祥而微笑地说:“我爱你!”转瞬间,精神病患仿佛吃了定心丸,不再愤怒,并且转身离去。

这戏剧性的一幕,不只是因为希格尔医师的机智和爱心,最重要的,我们也探视到一位气得无法控制自己的人,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脆弱的,是渴望被爱的。

在我们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多少人是带着不满、怒气长大的。生气父母的偏心、生气兄弟姐妹占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生气师长的不公、生气好友的背叛、生气自己不够好……在学习“情绪管理”的路上,不论我们回溯童年的不足,或是渴盼此刻的重新调整,我们总有方法将“负面情绪”导向“正面情绪”的。

 

2生气

每回耐心等候应酬晚归的丈夫,她总是告诉自己——态度要好一点。可是等到丈夫一踏进家门,她还是忍不住地摆出脸色,开始数落……

他,则是只要看到儿子不认真做功课,到处走动,就会厉声怒斥……

另外的一位先生,在公司服务四年多了,其实他很欣赏主管的学识和能力,可是主管找他个别谈话,他的内心就有反感、有抗争。

她、他、她、他……所有我们看得到的人的行为模式、情绪反应,其实也都可以映照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对令我们不满意的人生气。究竟是地真的对方罪无可赦?还是我们的内在还在需要弹性调整的地方?

情绪,就象情感的思绪(丝絮),其实它是有脉络可寻的,如果愿意从自我探索的路途去寻找答案,是能找到根源的。

不能忍受丈夫晚归的太太,可能在小女孩时期常看到母亲和晚归的父亲起争执的画面;不能忍受儿子吊儿郎当的爸爸,可能来自要求完美主义的家庭;无法和主管亲近相处的属下,可能从小和父母有着紧张的关系。

所以,负向情绪可能是在一个类似的画面的催化下被引爆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暂离现场、深呼吸、找人倾诉等,这是“治标”。如果我们愿意从“原生家庭”去探寻家人关系图形,愿意找出那个曾经让我们有受伤害感觉的画面,然后进行宽恕和整合,这样,那个负向情绪的引爆点,才有机会渐渐被抚平,才能“治本”。

 

3情绪探索

嫉妒:“看不到自己的好”,是其形成的内在因素。往往在成长的岁月里,如果一个人争强好胜,同时一定伴随着自大或自卑。

调整:用纸和笔,写下自己可爱的人格特质;或是对着镜子,微笑地告诉自己——哪些能力表现不错;或是在赞美别人的长处时,也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总之,当我们能够一点一滴地学习和自己好好相处后,自信心自然衍生,至于嫉妒,则无容身之地了。

担忧:是否与自己小时候周围人的担忧习惯有关,长辈们是否总说:“很难说哟!到时候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耀仔的人生无益亦受母亲的很大影响

调整:分清担忧与“人”、“事”或“自己”有关,分别处理。把心中担忧的事写下来,做一个简单的评估,哪件事可以不归自己操心,或是时候未到,同时做好准备,用具体行动使有备无患,从而把担忧放下。

沮丧:其原因最常见的有三种:1)寻求慰藉。有些人习惯于看到某些人而显现沮丧。2)让对方内疚。,恋爱中的情人有时会用这种沮丧模式来折磨双方,意思是让你为今天的结果负责。3)自己觉得没有希望。脑袋里装满负向思考,认定自己怎样都做不好。

调整:如果有沮丧的习惯,除了增强运动、调整作息、促进身心平衡外,要检视一下,到底在“想法”上哪里被卡住了?我们可以把负向思考列下来,例如:“我总是表现不好”,改写成“我可以进一步改善”,“我有心调整”等,这时“沮丧”逐渐被“振奋”取代。

自责:习惯于“自责”的人往往带着“万能思考”在看待事情,误以为我们具有超能力,凡事应该把它做到好。结果,不不知不觉承揽了别人的责任,也不知不觉去保护、溺爱、姑息了对方。

调整:把“应该”拿掉吧!从今天起,每当我们开口说话时,不妨把“应该”改为“可以”,例如:“你可以做好……”,甚至把“应该”两字完全略去。明白自己并非“万能者”,万一犯错,尽快行动改正即可,这样不带自责的人生,做人会更有弹性,做事会更有发展空间。

寂寞:从小我产就在寻找一些亲密的交往,笑容、抚摸、细语、拥抱……尤其和母亲之间,需要一种安全、温馨、无忧无虑的相处。这份亲密的感觉跟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却渐渐失去了依靠。我们依循着童年的依恋,努力在人生各种旅程中,去寻找和我们情趣相投、精神相属的人。通常,我们就这样“坠入情网”。爱情给我们一种狂喜的感觉,精神空虚的那部分竟然被填满了,生命的趣味、丰富、浪漫的感觉通通出笼。有的不甘寂寞的人甚至得了“爱情上瘾症”,不断地在爱爱恋恋中寻找自己。

调整:多爱自己一点吧!每天至少有30分钟“静心独处”的时刻,听听自己的内在声音,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成长做记录等等。当我们学会和自己相处时,就可以跟“寂寞”说再见了。

害羞:从字面上了解,是因为“羞耻”而“害怕”,其实在外人看来,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我们自己却认定做错了事而坐立不安。(演讲比赛时面对老师点评还流利,真正比赛就是因为要求完美,老是担心才忘词的)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场合,总是觉得第一句话似乎不得体,手脚不知往哪里放,某个动作不够文雅……总是有理由找到自己“不够好“的部分。

调整:害羞的人,在灵魂深处摆着一把大尺,这把大尺上的刻痕来自于从小要求完美的家教,来自于表现过于优异的家人,也可能来自于缺乏亲密相处的家庭。我的建议是“每日一笑话”练习把看来的、听来的、亲身经历的笑话转述,刚开始可能讲得不完整,甚至有点别扭,但是只要你开口讲、持续讲,很快你会发现“害羞”被幽默、欢笑、友谊挤到另一旁去了。

冲突战争侵略,唇枪舌剑,家庭关系失调,到人内心的挣扎、矛盾、不舒服的感觉都是冲突。内心冲突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念”里,而我们对每个意念的“解脱”方式,又影响了我们的接受与否。

在家里、在办公室或公众场合,我们和某一人的沟通有了阻碍,这时,一个有弹性、自我接受度高的人,在“意念”上不去批判,只是想办法去“了解”,而“解脱”的部分将是——“我需要和这个人进一步沟通”,或是“这件事我需要重新了解一下”。

然而换作是一位自我要求高,或是以别人有高要求的人,在“意念”上多了批判,自我“解脱”的部分将是——“我总是无法和人好好相处”,或是“我怎么这么倒霉,总是碰到这种人”。在这样批判“意念”和负面“解脱”之下,不知不觉扩大了心理冲突。

心理有“冲突”是一件好事,表示个人成长又有了新的契机,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冲突”日益囤积扩大。所以,让我们学习用日记、找人面谈咨询或是自我对话的方式,去“观照”自己的内在冲突。当我们重新复述一遍后,就有机会去探照到“冲突”的真实意义,并且找到“个人”和“冲突”之间平衡、和谐的相处方式,这时也就比较容易感觉到心灵的平静了。

觉察:有一位太太,心情常觉得苦闷,有话不敢直说,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成天就像一个闷锅,外表平静,内里挣扎。

觉察来自更敏锐的静心体会,从听觉、触觉、视觉、嗅觉进入到自己体内,深深去“心觉”,可能是某一块肌肉的反应,可能是某一触觉的联想,也可能是某一个回忆的闪现。这样的觉察可以唤醒我们对“情绪反应”的明了。我们应该知觉到,有时问题不在于眼前的这个人,而可能是眼前这个人所代表的自己过去的某一个经验或感受。这些经验或感受尘封已久,不易被发觉。

例如前面说的太太,她透过“觉察”找到童年时,母亲常将她关在房间,并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理你了。”这种害怕被遗弃的感觉,让她长大后,害怕得罪别人。

透过“觉察”,我们才有机会将潜意识里的感受、经验真实呈现,并学习去面对和处理,让心灵也成长起来。

依赖: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朝思暮想,见不到人时着急,听到声音即兴奋,这时我们以为自己真心爱上了一个人,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假象。因为假如把我们的情绪和感觉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是“依赖”,并不是“真爱”。“真爱”来自于一种“自由”的关系,它让我们和相爱的人两心相属却互不牵绊。

当父母对我们嘘寒问暖的程度,甚至代为安排一切,已经超过我们的需要时,这其中也是有着“依赖”。父母让子女依赖他们,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其实父母也是在依赖和子女的关系。

“依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关系,依赖型的父母创造依赖型的子女,依赖情结就此生生不息,从“依赖”所衍生的问题也源源不断。

事实上,人们是喜欢“亲密”但不“依赖”,喜欢“自由”而非“控制”,所以,在密不透风的依赖关系里往往酝酿了脱离、对抗、分手的可能性。

改善“依赖”关系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不把个人的情绪寄托在别人身上,不把喜怒哀乐的主权交给别人。

从“依赖”到“独立自主”,这中间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一些挣扎、矛盾、取舍等情绪历练,唯有让自己学到不害怕做决定,学到接受——人难免会做错事,学到看重自己的见解等,独立自主的路途就可以逐渐展开。

“独立自主”让我们留在一个舒服的空间里,缺乏挑战和自觉,往往经不起大风大浪。一个有危机意识的人,善待自己的方法之一是——正在人格独立、情感独立和经济独立的路上努力成长。

 

忽略:当我们是小婴儿的时候,尿布湿了,肚子饿了,我们哇哇大哭,如果这时,大人并没有及时给予关注,我们等候、等候,直到声嘶力竭。等候的时间越长,被忽略的挫折感就越重。

成年之后,尽管我们可以处理许多事情,然而在转身“面向自己”的时候,我们难免有过无助、孤单、寂寞的感觉。我们渴望被重视、被关心、被呵护。

处理被忽略的感觉,不妨找对时间和地点,把感觉勇敢地告诉对方,说的时候绝不用抱怨或暗示的方法,如:“你都不关心我。”或“你总是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最好改用:“我有一种感觉,当你刚进门时,我希望你能看我一眼,讲几句关心的话。”或“我希望你了解我此刻的感觉。”

被忽略的感觉没有处理,长久之后,积怨已深,负向情绪一被激发,则难以收拾。如果能即刻处理,我们将会发现双方的关系正有机会来调整了。

 

恐惧:当别人误会我们的好意时,当努力的结果泡汤时,当有人来向我们挑衅时,类似这种受到刺激的状况下,我们的怒气很快就冒出来了。事实上,愤怒的真实名字叫做“恐惧”。

如果我们能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将会了解:愤怒的人是因为内里有恐惧。而“恐惧”的来由是因为个人内在有一种不安全感,也就是信心不足、定力不够。以致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不论是故意或非故意,很快就引起我们的自我防卫。

在这个时候,我们恐惧不被对方接纳,我们恐惧永远失去机会,我们恐惧自己真的不够好,我们越恐惧,愤怒立刻代为出击了。有的人用被动式表达,压在内心;有的人用主动式表达,发脾气或动手攻击。

愤怒造成更多的负面情绪,愤怒让我们更加快乐。为了让恐惧表面化,不让它在愤怒的底层下作崇,我们必须去透视个人内在究竟在恐惧什么?……

如果我们明了自己的恐惧在哪里,我们才有方向去调整,我们将学习和恐惧在一起,接纳这份感觉,并且思考如何化解这份恐惧。

当我们学会处理恐惧,愤怒就不会左右我们的情绪表现了。

 

失望:失望的感觉是一种子选手不能改变事实的遗憾,对自己的能力、表现或运气不佳而感到泄气。当“失望”不袭时,整个人好像掉到无底深渊,有种欲振乏力的感觉。好在“失望”不是“绝望”。

调整:首先,让我们接纳自己失望的情绪,问自己、写下来或告诉知心朋友:“我为什么失望?”一边表达,一边整理出失望情绪的起源。接下来是要学习接受真相,“失望”的情绪往往来自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于让自己一时难以接受。经过一次失望经验,反而让我们有机会看清事实,也明白如何去调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憎恨:“憎恨”的情绪比生气、愤怒更深沉,它的起源是心灵内部受到了伤害。在我们的生命核心里有个隐密的部分,无论我们是如何坚强,我们仍是渴望被爱、被需要。然而,如果这部分被剥夺,甚至人格被践踏,那种咬牙切齿的恨意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想要将这个破碎的心灵修补重整,真是路途遥远,但也绝非不可能。

“憎恨”的情绪调整可能是所有情绪调整中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透过宗教,或心灵境界的提升,以“宽恕”——无条件的爱来转化,是最彻底的方法。当然这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调整。

心理治疗师露易丝·海从小历经父母离婚、她被邻居老醉汉强暴、16岁未婚生子、独闯芝加哥、嫁给高尚绅士,有一天丈夫却要求离婚,因为他另有女人。离婚后的露易丝·海曾经罹患癌症……这样的人生够坎坷了吧!这时,露易丝·海重返大学研修心理学,从“助”到“助人”,从“自信”走向“宽恕”。

在美国有一对夫妇的女儿被强暴危害了,在他们痛不欲生之际,透过宗教信仰的调整,他们决定到牢里探视凶手汤姆。当三个人拥抱悲泣时,所有的愤恨都被洗涤了。

爱恨一线之间,踩在原地,绝无宽容,自困一辈子;跨向宽恕,则海阔天空。事实上,透过“宽恕”解除恨意,也是为自己好。从露易丝·海的实例,我们懂得了“重建信心”可以帮助我们踏上“宽恕”之路。

 

4找出情绪的原点

原来每个人都有“情绪原点”,而这个“情绪原点”是属于正面,还是负面,多多少少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际遇。

对于一个盛怒中的人,你是否尝试看到他内心脆弱、无助或害怕的一面,而不至于一起陷入“互相指责”、“互相伤害”的情绪陷阱中,并且找到双方冷静下来的调整方式?//容易动怒的人,能否在出口出手前,学习“暂离现场”,并且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P85

挣扎、冲突、矛盾……所有处于两难、对立、不知如何取舍的状况,有时看来像是外在的因素,是别人的问题。其实,如果从内省的角度来探索,多少代表着个人的内在力量有了分裂的现象。P135

自己是否有“讨爱”的倾向?是“对抗型”,“逃避型”,还是“讨好型”?

如何在“爱”的成长路上学习“内求”,而不是“外求”,也就是每天可以用什么确实的行动,多爱自己一点,来建立信心,同时更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P81

 

第二部分  找出情绪原点

一位总放不下的母亲:

“三叉神经痛啊!不痛还好,一痛就非常难过。”说这句话的母亲经常为儿女操心,越说,她的右手越是频繁地在脸颊揉揉捏捏。另一位坐在火车上皮肤黝黑的常操持农务的母亲用台南话说:“生活放‘轻松’一点,我们最好‘放得傻傻,吃得肥肥’!”

这句话其实是情绪管理的妙招,如果这个放不下手,那个也要管,压力越积越多,负面情绪得不到纾解,一时之间,身体的病痛就要跟着出现了。现代人比上一代人幸运,至少还比较明了在照顾家人或认真工作之前,没忘记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每回在演讲现场,我总要邀请两位听众出场,然后让他们分别站开,再以激烈的语词、姿态,故意去激恼他们,这时候,往往可以看出,同一个动作和声调,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是屹立不摇,不受影响;有的是脸色胀红、寒羞退缩;也有的是动了怒气,向我逼进。

现场观众马上领悟到——原来每个人都有“情绪原点”,而这个“情绪原点”是属于正面,还是负面,多多少少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呢

 

作业平日出现最多的是哪一种负面情绪?是愤怒、不安、失望、嫉妒、焦急、退缩、担心、恐惧、忧郁……?

这一项负面情绪的最早起源是来自于过去的哪一段遭遇?你能找出自己的“情绪原点”吗?

 

为什么想吵架

一位上班族男士问我:“我明明相当的欣赏我的主管(男士),可是如果他要叫我到他办公室去,我就开始烦躁不安,准备和他吵架。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时,我问他一句关键的话:“从小你和父亲相处的关系如何?”

    “哦!”他一下子明白了主管、父亲和他个人情绪反应之间的可能关联。也就是在他的“情绪原点”中,有一个可能是“愤怒”,这个部分是来自于从小面临权威型父亲所隐藏的情绪。就在我们共同抽丝剥茧地寻找“情绪原点”时,他开始放松,也明白原来有些情绪是“转嫁”而来的,而如果他预备让自己乐在工作,和主管相处更愉快,那么和父亲的相处关系实在有需要重新调整。

一位音乐家来咨询时说,他正犹豫要不要接受女友的爱。“只要女朋友一动情,我就浑身不自在。”追索原因时,才发现音乐家有位患忧郁症的母亲,母亲长年在医院,使他从小得不到情感的慰藉。当心理医医生拿起听诊器模拟加速呼吸“唬嘘唬嘘……”的声音时,一时之间,音乐家竟然脸色苍白,开始冒汗。这种母亲怀孕时“心神不宁”的声音终于让音乐家“回想”起,也才明白为何过去女友拥抱他,彼此呼吸急促时,竟然会让他有“恐惧”情绪。

这是我阅读《怎样拥有好情绪》(业强出版社)时所看到的一则实例。

你有没有发现,原来有些“现在”正在发生的“情绪”,竟然和“过去”的经历是相关的?

 

作业:以轻松、说笑的方式问问家里人,尤其是母亲:当年我们被怀孕时,家中的气氛、经济状况,还有父亲和母亲的相处状况、母亲的情绪等。

在了解自己的生命起源时,以心存感激来对待赐给我们生命的父母,并且问问自己:“如果我的成长过程有比较多的负面情绪,我可以有什么更好的自我调整方式呢?”

 

为什么容易紧张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搞不懂自己:明明她有能力做好的工作,可是主管一交代下来,她就开始心跳加快,晚上睡不着觉,甚至说话结结巴巴……

如今,年过半百的她,在一路探索自己的情绪脉络过程中,有着无限感慨。她告诉我:“现在我才逐渐弄清楚自己怎么变成今天这样一个人。现在我仍持续不断地听演讲,上成长课程,总是希望在找到症结后,尽快作调整,并且从工作上、家人关系上来放松关系。”

多数人都有过紧张的经验,通常紧张都出现在“事前”,如果这些紧张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就调整好,没有什么大碍,有时候甚至是促成积极表现的动力。然而,如果造成日常生活作息的失常,或是被负面情绪长期干扰,则不妨像前述这位女士自我探索,找出紧张的“情绪原点”。

 

作业:你是一个紧张的人吗?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最容易有紧张的反应?

有哪些减少紧张压力的方法?如何透过自我成长的学习,来降低紧张的影响力?

 

为什么急躁

“为什么我每天总觉得很疲惫,而且事情多得总是做不完?”一“身心灵整合”课程时,一个学员提出这个问题。

“请你起立走路,让我看看!”……只见她走路“脑袋”几乎比“身体”快半拍,走动中她听到了同伴的笑声,自己也笑了起来,然后若有所悟地说:“我的个性太急躁了。”

是的,一个如果被“大脑”支配着过日子,那不是压力很大吗?我所说的“大脑”,指的是只用脑筋来思考,做决定,而忽略了身体还有其他的知觉感受,例如: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其实也需要灵敏地参与一个人的生命活动。

“我从小就是个性很急的人……”当她一开口,仿佛打开了水龙头,滔滔不绝地说,加上嗓门满大。我举手,示意她暂停,然后再请她用轻柔的语调慢慢地说。

我问她:“你有没有发现动作快,讲话速度快,声调又高,可能正在干扰自己的情绪?”

“对呀!我发现每次我一开口,好像别人都听不下去,搞得自己心里不舒服。原来我自己是‘起因’。”在接下来的团队分组讨论中,她发现了自己的症结:她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都是完美主义者的家庭,父母喜欢把子女作比较,而且不断的催促。她身为家中老二,为了得到重视,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完善,担心不能如期完成任务,不知不觉中使她的情绪容易焦躁不安。

“你有没有渴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自在快乐?”

 邀请全休学员起立,闭目静心,同时开始打开感官的知觉,感受赤脚接触地板的感觉,感受自己此刻呼吸的速度,感受周边的味道气息……总之,让生命不再只被“大脑”掌控,而是加入丰富的感官知觉。这时候,一个人的自我觉察力会更灵敏,自我调整的速度会更快,同时就能轻松地活在此时此刻里了。

作业:自己是不是情绪容易焦躁的人?形成的可能因素是什么?

如何做事才能讲求效率,却不干扰到自己的生命能量?

 

为什么保持距离

他不知怎么搞的,总是对母亲大呼小叫;他四十多岁,已经是两个初中生孩子的爸爸了;他一直告诫自己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却控制不了,只要母亲靠到身体附近,他就莫名其妙地烦躁,然后带着怒气,离开现场。

在身心灵整合时,一位模拟的母亲站在他二十步远,“母亲”不动,他逐渐往前移动。

“妈,我不想和您靠得太近,因为从小我就觉得您好像不喜欢我。您总是这么忙。”

“妈,靠近你,我会有压力。我想接近你,可是又怕被您责骂。”

“您知道吗?有时候我多么气自己,因为我没有能力让您过更富足的生活。我和您保持距离,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

“妈,其实我很害怕失去您,我多么希望您每天都能健康快乐的活着。”……

在探索“情绪原点”时,他发现可能是“害怕失去”,使他一直和母亲“保持距离”。因为在他的想法中,如果“没有拥有”,也无所谓“失去不失去”了。然而童年这个单纯的想法,却让他和母亲的相处中,产生了对立和矛盾。其实,他的内心多么渴望与母亲接近和得到母亲的关爱。

作业:当我们和父亲、母亲私下相处时,双方的“空间距离”有多大?“心灵距离”有多大?我们愿意去缩短距离吗?

我们也有过“害怕失去”的担心吗?这份执著可能造成哪些负面的情绪?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如何让自己不“害怕失去”而心灵自由呢?

 

为什么易怒

有一个妻子对她的丈夫愤怒异常,原因是丈夫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腿疾,两个人吵到了“两败俱伤”的阶段,好在妻子开始愿意去自我探索容易“生气”的“情绪原点”,症结在于她12岁时,爸爸死于日渐恶化的疾病,所以她目前对丈夫生气的背后原因,主要是害怕失去丈夫。这份“害怕”结果却转化成为“生气”,而危及了婚姻相处的品质。

后来,也很勇敢地面对丈夫,改变了说话的模式,以“倾诉”代替“批判”,把心中的害怕感受说出来。这个丈夫果然依她的建议,愿意接受治疗。

作业: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最容易被激怒?和哪一个人相处,最容易发脾气?原因何在?

会不会刚开始相处时,我们总是讨好、妥协、让步,以致累积了往后不可收拾的暴怒?有没有改善相处模式的好方法?

 

为什么热心过度

像她这样在团体中热心服务的人,为什么却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像她这样在家里尽心尽力地照顾大家,为什么却得不到好的回应?

她的故事是不是让你觉得很熟悉?她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或许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阶段——我们成天帮助别人,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在外面我们不停地为朋友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回到自己家,才发现自己一样有问题。

这种日子过久了,不知不觉中,人会变得无奈又无助。这种人以“拯救者”的角色和四周的人相处,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更重要;她惟有为别人服务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而每当单独一人时,又会恐慌是否不被需要了。

作业:我们是否只注意和自己有类似苦楚的人,然后马不停蹄地为他们服务?结果在助人之后,似有着深沉的无力感?

如何在“助人”和“自助”间取得平衡?接纳自己有热忱助人的特质,同时问自己,有时候敢不敢适时地说“不”?

 

为什么身体不好

从小,她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母亲也常提醒她:“你的身体不好,不要(这样、那样)……”

当她上心灵成长课程后,听到母亲的这句话,突然有了警觉,除了立即去做心脏检查(事实证明她很健康)外,她开始想探索母亲和她之间的关系。

“请问,从小你的‘担忧’讯息是从哪里来的?”

她思索了一下,慢慢地说:“母亲。”

“母亲的担忧又从哪里来的呢?”

“当年母亲流产两次,第三次终于保住我。”

母亲从小向她灌输:“你身体不好,你不可能……”这类的负面讯息,也造成她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没有信心。

“我知道你的母亲是爱你的,可是你要让自己继续活在母亲的担忧里吗?”

她立刻摇摇头,她终于明白,要寻回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和母亲黏连已久的脐带关系就必须切断了。甚至必要的时刻,要勇敢地告诉母亲:“妈妈,谢谢您的关心,我已经长大了,我会好好照顾自己。”

作业:我们平日里所想、所言的内容,是负面讯息居多?还是正面讯息居多?这些讯息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健康?

如果说坚定的信念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那么情绪管理的路上,我们将如何进行?

 

为什么是工作狂

“我总是不停地工作,究竟我是在逃避,还是想弥补什么?”他坐在我面前,我见到的是一个身心俱疲、婚姻亮起红灯的中年男士。

“如果逃避,可能是逃避太太和孩子,他们真的都很好,好到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么幸福的生活。”

“如果弥补,可能是想多赚钱,我希望多照顾家乡的母亲和大哥。”

请问,这里面的情绪是不是和一种内疚感有关?

“我十岁时,父亲因劳力而病倒,母亲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大哥为了我辍学……”

“你觉得对母亲和大哥有份内疚感?”

“嗯!”他若有所悟。

“有没有想要放下这个担子?”
   
他点点头。

成长的路上就是这样,每多探索多一步,就有机会找到下一步调整的方向。

 

作业:“内疚感”的这份情绪原点是否曾经造成我们一直想弥补什么?

如何释放内疚感,接受“自己已经尽力了”的事实,同时让身心放轻松?

 

为什么亲子对立

她心里很爱女儿,可母女关系紧张,母亲说东,女儿偏要向西,还天天嚷着要搬出去。

探索情绪原点:

发现母亲自己总是在女儿刚开口说话时就大声地制止为什么?不喜欢女儿说话的口气和神情看到女儿的样子就想起婆婆因为和婆婆关系一直不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女儿又是由婆婆一手带大,女儿走路、说话的神情越来越像婆婆女儿成了出气筒,母亲总是先发制人地“压住”女儿。女儿小时候不明究理,跟着乱发脾气。上了初中,女儿学会“以暴制暴”,母女总是唇枪舌剑。

领悟:这种愤怒的转移对女儿来说是不公平的。潜意识里,母亲总是以对抗婆婆的心态来和女儿相处,这只能造成彼此关系更恶化的结果。“毕竟女儿不是婆婆呀!”

作业:碰到意见相左的长辈,能否学习以“就事论事”的方式表达意见,以免情绪受到压抑?如果与长辈、子女实在难以沟通,是否另外有成长伙伴支持、关心我们?

觉察自己是否有迁怒现象?如何转化中间的紧张关系?

 

为什么不安

“我看到会摇晃的东西,心里就很害怕,比如说,摆动中的雨刷,摇晃的秋千。

寻找、思索:我一岁多时,还不会表达,当时我躺在床上,感觉到处是风吹着纱窗门,纱窗门被风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和摇动的影像,让当时的我觉得害怕,所以拼命地哭。……”

方法:我举起手,在她面前开始左右摇晃,然后邀请她跟着我念:“我很勇敢、我很勇敢……”果然,从原来细弱不肯定的声音,逐渐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大声,她说:“现在的感觉真好!好像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减少了好多。”

我告诉她:“对,人生虽然不能倒带,但是有些感觉是可以倒带,重新调整的。今后只要看到类似晃动中的物体,你将会立刻跳出‘我很勇敢’这四个字,来克服这种恐惧的心理。”

作业:是不曾对某种情境感到害怕?你决定如何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如果记忆中找不到害怕的情绪原点,请不要勉强去追索,最重要的是如何活在此刻里,有更自在、更舒服的调整)

当我们周围有人(尤其是孩子)正在担忧、害怕的情绪中,我们能不立刻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一个支持的握手,或是一句关怀的话语?

 

为什么讨好别人

“吴老师,为什么我的心头常常闷闷的?”

——“是谁让你觉得心头闷闷的呢?”“男性朋友。”

“当他说我笨的时候。其实这是他的口头禅。他也没有恶意,只是……”

“心里有不舒服的感觉,不过,我没有告诉他。其实,过去了就算了,他不不是……”

——“等一下!”这时候,我希望她注意到自己“情绪管理”上的一个模式——为了“讨好”别人而压抑了自己。我继续问她:“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习惯性地去为他辩解,为他找理由?然而,这样怕得罪对方的表现,会不会反而得罪了自己?因为我们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希望在人际相处上得到合理的尊敬。如今,我们为了渴望和对方在一起,却掩盖了某些真心的感觉,双方也失去了共同成长的机会。你希望学习勇敢地向对方表达感受吗?”、

她很快地点了头。接着我们就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了开放沟通地表达情绪,既不批判对方,也不压抑自己。

我同时提醒她:“如果你这样表达式,对方能诚恳接受,表示他是一个可长久相处的友伴;如果你说了,他发更大的脾气,继续用语言侮辱你,那么,这该是重新评估这段感情的时候了。”

谈到“讨好”这种情绪表达,它更深一层症结地“讨爱”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大都从小渴望父母丰富的爱和看重,可是父母若忙碌,或还有其他兄弟姐妹需要照顾,我们就会若有所失,于是有了“讨爱”的举动。

“对抗型”的人会以愤怒、发脾气的方式来讨爱;“逃避型”的人则以漠视的方式假装自己不需要;“讨好型”的人以处处迁就别人,压抑自己的声音和需要来讨爱。

作业:自己是否有“讨爱”的倾家荡产向?是“对抗型”、“逃避型”还是“讨好型”?

如何在“爱”的成长路上学习“内求”,而不是“外求”,也就是每天可以用什么确定的行动,多爱自己一点,来建立信心,同时更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侯瑞鹤丨孩子发脾气怎么破:学会给孩子的情绪“消毒”
别把“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带给孩子
一位母亲影响三代人,尤其是孩子性格,你愿意当慈母还是虎妈?
妈妈跳楼,儿子下跪求饶:孩子,你不需要为大人的坏情绪负责
如何才能尽快缓解负面情绪呢?
【案例】调理之后,负面情绪消散得很快,不再受消极情绪的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