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可以日常煲汤的“祛湿药”,它是谁呢?
userphoto

2022.09.14 北京

关注

中秋已过,入秋渐深,很多注重养生的妈妈都开始准备起养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燥邪侵袭,而在此时往往容易忽视掉另一位当下也应该防范的“邪气”。

《黄帝内经》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就是说秋季感受湿邪,停聚人体,在秋天肺气较旺的情况下不见得马上就会出来病症,待到冬天寒邪当令,体质稍弱的老人、孩子,就容易出现咳嗽、疹子、关节不适等湿邪为患的问题。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这句话中的“湿”与大家印象中的“湿气”“水湿”不同,它更接近于一种内生之湿,用清代名医雷少逸的话说,“(湿)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 ”,是因为夏秋交替,瓜果丰饶之时,我们咨食生冷,扰动脾湿所致。

那么,应该如何防范“秋湿”呢?一方面当然要控制住嘴,少食生冷,糖果,油腻之品,让“辛劳了一个夏天的脾脏”得以修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饮食上配合些甘淡的祛湿之品,以利水湿,比如茯苓饼,比如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的另一味“性质平和”的祛湿良药——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很奇怪,它名字中有茯苓,但却与我们熟悉的茯苓“没有血缘关系”。而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土茯苓还被称作“禹余粮”,而这又与另一味《药典》中的禹余粮“撞名”了,《药典》中的禹余粮是一种矿物褐铁矿,碱式氧化铁。中药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名医别录》中称为“禹余粮”,而土茯苓为什么会与矿石药物“禹余粮”同名异物呢?李时珍告诉我们,这还得从一段上古故事说起: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大家一定听过,而在大禹治理水患的13年中,除了忙到没时间回家,还会有哪些困难等着他呢?洪水导致的饥饿就是其中之一,大禹带着自己的团队,行进至南中平泽时,大家已经饿得完全没有力气了,大禹作为领导,当然特别着急,但放眼望去,除了满山的藤蔓外,已经没有能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的作物了。情急之中,大禹决定自已先冒险尝试一下,他将这个植物连根拔起,居然发现了状如“红薯”一样的块茎,他吃了下去,一块、两块,接连吃了好几根,身体并没有出现不任何不舒服的问题,而且真的填饱肚子了,大禹便开始“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而得名“禹余粮”,而且至今仍有将土茯苓称为“仙余粮”“冷饭团”的,亦此遗意。

其一,《本草纲目·痿》载:“除风湿,利关节,治拘挛,令人健行。”

其二,《本草纲目·痛风》载:“治疮毒筋骨痛,去风湿,利关节。”

其三,《本草纲目·土茯苓》载:“性味甘淡平,无毒。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本草纲目》

直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为避免同名异物的造成的困扰,禹余粮才重新获得了“土茯苓”这个名字,而同时也将禹余粮的故事收录其中。不仅如此,《本草纲目》全书一共三次介绍“土茯苓”的属性用法,亦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李时珍都说好的土茯苓,究竟好在哪里?

健脾胃、强筋骨、化湿邪

药材的声名大噪,总会伴随着一些难以言说的病痛,土茯苓也是这样。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土茯苓就像它的同科植物“百合”一样,是被用来“充饥”的食物。而直到“近时弘治、正德年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因湿邪为患的杨梅疮盛行,冒用“轻粉”等敛疮之剂,会有筋骨疼痛之痹,而且当时的人们并不懂得“母婴传播”的途径,导致出现了很多患杨梅疮的小儿,所以,也就更需要一种“性质平和,不伤脾胃”的化湿剂,太医院院使薛立斋便选中了土茯苓,至今,我们在其书《保婴撮要》中还可看到需要使用土茯苓疗疮的方剂和医案。

日常的“化湿汤”

现今,杨梅疮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土茯苓却真正成为了“仙余粮”留在我们身边,因为,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湿邪引起的问题,比如,小儿湿疹、皮疹,女子带下、结节,老人风湿关节疼痛等。

如果你不熟悉土茯苓,大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味如水般温柔的江南女子,它甘淡渗利,可以化湿邪于无形,它柔能克钢,是结节疮疡的克星,它能够健脾胃,强壮筋,为关节赋能。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常用土茯苓,一剂药物中就会用到50~60克的剂量,以此来健脾胃、强筋骨、关节利,以治痛风、关节疼痛等问题。

《滇南本草》言:单用本品,水煎服,可疗阴痒带下;研末,醋调外敷,可消皮疹红肿;《积德堂经验方》说本品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疗瘰疬溃烂。

一般取土茯苓入食疗,饮品时,成人取10克,小儿则取5克,熬粥或炖煮时,可配伍适量的白扁豆、赤小豆,炒薏苡等,煲汤时也可入猪脊骨等食材,此时当忌茶饮即可。

其实,在被发掘出药用之能前,土茯苓就是当地人们的“冷饭团”,两广受“气候影响”更是将这味“祛湿药”的食疗之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广东人选其煲汤,广西人用其制作龟苓膏。而我们也不妨学学类似的食疗智慧,让土茯苓融入生活,化湿浊,强筋骨,祛湿邪于无形。

好了,这就是今日的“化湿汤”,您可还喜欢?

文章|香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 茯 苓(《本草纲目》)
《本草精荟》:除湿解毒:土茯苓的功效与应用
土茯苓,因善治梅毒而被知悉的本草
土茯苓:风靡欧洲的中国根
中药古今研究:土茯苓
止痒土茯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