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四)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四)

原创 2016-02-03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孔先生的背影

 

出自《论语正》

述者芃澜

 

 

论语正第一

知道篇第一


 


颜渊向先生请教为邦之道。

先生说:推行夏的历,乘坐殷的车,顶戴周的冕。乐则选用禹的韶舞,禁绝郑音,远离佞人。郑声太过,佞人有害。从而有志在道,有据在德,有依在仁,有游在艺。说到艺,起兴于《诗》,立身于《礼》,成全于《乐》。

这就是先生的志向。

他对颜渊说:若果有机会的话,我便推行这样的为邦之道,如果没有机会,那么我便隐居起来把这些保留给后人。这世界上,怕只有我和你,愿意这样做了。

天下事无非祀与戎。子路看先生说的都是文的,忍不住发问:假如是让您统领三军,您会选择谁呢?

先生微笑着看着子路,说:那种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莽夫,我是不愿意和他一起的。如果一定要做这件事,那么我会选择那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

回答完子路的话,先生接着说道:

看见利益唯恐赶不上,看见不利如同把手从热水中抽回来,唯恐不够快,这样的人我看得多了,这样的话,我也听得多了。但是那种甘愿隐居以求其志,推行仁义以伸张其道的人,我听见过这样的话,却未曾看到过这样的人。

看大家情绪有些低落,先生笑了起来:假如大道不行,那么我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恐怕愿意追随我这样做的,只有由了!

子路听了,欢欣鼓舞,喜不自胜。

先生接着打趣他:哎呀!由真是好勇远胜过我了,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可以浮于海的木筏呢?!

子路任侠,勇气过人,先生总是拿来取笑,实际上先生非常喜爱子路,喜欢他的性格,更喜欢他的仁义。

有一次先生批评子路演奏的瑟,说:哎呀,由这样的瑟,怎么象是出自孔子之门呢?!一个人所演奏的音乐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先生这仍是在取笑子路勇武侠义,不似孔门之风。可是一些门人听到了,就以为先生是不喜欢子路,也对子路表现的很不尊敬。先生就说了:你们知道吗,子路已经达到了升堂的地步,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而要是说到仁,子路对于仁的坚持,就是老师,也不遑多让。不同类的人,会犯不同类的过错,从一个人犯的过错,就能判断出一个人仁的程度。

先生对于仁的理解可谓深刻了。

鲁国三桓之一孟氏的孟武伯(仲孙,名彘,音zhì,谥号)有一次专门来向先生打听几位弟子的情况,他问:子路仁吗?

先生回答说:由,可以让他掌管一个千乘之国的税赋,至于你问他是否仁,我不知怎么回答。

孟武伯又问冉有,求仁吗?

先生回答说:求,可以让他做一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宰相,至于你问他是否仁,我不知怎么回答。

孟武伯又问公西华,赤仁吗?

先生回答说:赤,可以让他束带立于朝,掌管处理邦交事务的礼仪,至于你问他是否仁,我不知怎么回答。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见今本《卫灵公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见今本《述而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见今本《泰伯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见今本《述而篇》)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见今本《季氏篇》)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见今本《公冶长篇》)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见今本《先进篇》)

当仁,不让于师。”(见今本《卫灵公篇》)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见今本《里仁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见今本《公冶长篇》)

 


[述者的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自视为道的传承者。他提倡的礼乐,来自夏商周三代,是对古代文明的总结,《礼运》里说他是集三代之英。他着眼的是人自身的修持,主张道、德、仁、艺四个层面的训练。

       但是,当时的社会实在是太令人失望。知德者鲜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普遍的追求功利浮躁心态,使得道、德、仁,日益远离。

但他并不放弃。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以自身为表率,努力去做一个道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种保留古代文明绝学给后人的想法,基于他始终相信人性,相信这社会会好的。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主张的仁,并非虚幻的,而是落实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仁,但有大小之分。从人的行为中的过失里,可以清楚地反映一个人对于仁的追求境界。他主张的是把仁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坚持。这既反映了他透达人性的一面,也反映了他高扬人本主义的一面。

孟武伯问仁。孟武伯是三桓中一方势力的代表,且其本人谥号为,可见其霸道,这样的人来问仁,孔子是不愿意和他多讲的。但孔子又不肯掩盖自己学生的能,因此,他的回答隐晦而巧妙。

《论语》当中的语境可以说复杂而隐晦,但却折射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每一句话都值得深深回味。

 

文中图片出自清人焦秉貞所绘之《孔子聖迹圖譜》局部。該畫爲絹本設色,縱29.2厘米,橫35.7厘米,現流落于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第一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论语》:不知其仁也
论语讲案|第二篇为政之第17章
【中华文化】曲阜孔庙
你真的了解孔子吗?
善于“闲聊”的孔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