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学堂丨道医四时服食疗法!



点击下面链接:

免费结缘2017丁酉鸡年道家春节对联福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道教服食疗法属于传统医学“治未病”的范畴,是对上古服食方士家各类服食术的直接继承。广义的道教服食,包括服丹(内丹、外丹)、服药、服气液、服符、服酒浆等方面。狭义的道教服食,指通过长期服用各类药物(包括各类药酒等)以达到未病先防,兼治已病的目的。本节中将做探讨的道教四时服食即属于狭义的服食范畴。道教服食疗法的核心在于方药(包括服食药物服食方),故亦对四时服食方及其运用也作简要介绍。历代道教医学著述中,均重视服食作为防治疾病、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服食经验。以下从三个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1道教服食的源流与特征


服食起源于古代社会各族人民对服食食品与生命关系的深入认识。《史记·三皇本纪》云:“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素问·汤液醪醴论》亦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又晋人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云:“伊尹······为汤液。”这些记载反映了上古时期服食作为生活、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了殷商时代运用食药疗疾,以鱼、枣等疗疾的实际情况。如《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载:(204)丙戌卜,贞:疛,用鱼?(《库》一二一二此辞卜问是否用鱼治疗疛,即腹痛之症。)(205)□□卜,宾贞:······疒,王秉枣?(《续》六·二三·一〇)(206)甲戌卜,贞:?(有)瘧,秉枣?(《明》一〇五)


先秦时期的文献还使用了“服食”一词,《尚书·周书·旅獒》云:“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但此处“服食”只是泛指服用一般饮食物。随着人们医药认识水平提高,服食的内容仍以饮食物为主,亦指疗疾的药物,并对服食养生作出了初步的理论阐述。《周礼》形成了以味养身的服食理念,主要有如下的几个方面:其一,服食疗养,《周礼注疏·卷第五·天官冢宰下》提出了“无病须调,已病重养”、“物宏烹细,食杂功专”以及奉时调食、音乐怡情和调饮食观点。又“食医”云:“凡食齐眠春时,羹齐眂夏时,酱齐眂秋时,饮齐眂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又“疾医”云:“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可冬时有咳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无色眂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其二,建立了食药性味功能与疗养关系的观点。《周礼注疏·卷第五·天关冢宰下》“疡医”:“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上文确立了药物之性味对形体之筋脉骨肉气及关窍各有其相应的效用的关系。


战国以来,精气学说被吸收成为人体生命构成成分,精气神作为生命构成之三要素(或称三宝);同时,从万物、生命均由精气构成的思想出发,也形成了天地阴阳万物与药物精气相入思想。如《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内业”云:“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又云:“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内经》吸收了上述古代哲学关于生命精气思想并用以全面阐释生命体的气血精津、脏腑的生理、病理。


先秦时期服食家同样亦重于实践,迄至战国时代,逐步形成了服食流派。服食派从属于先秦方仙道流派,最早流行于北方燕齐一带。春秋时期,中国已有“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时期方仙道开始寻找不死之药献给帝王,并发现了一些健身益寿的药物。秦汉以来,燕赵方士尊崇安期生,咸门高,认为朱砂、枣、白术、人参、灵芝、天门冬、云母、首乌、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寿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食派。其中,服食灵芝等菌类一派,《汉书·艺文志·神仙》有“《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可见,西汉时代菌芝类已成为神仙家服食的一类重要延年益寿的药物。上述精气思想以及方士的服食实践都为道教服食形成其自身理论的提供了思想依据。


传统医学吸收了战国末期诸子关于精气作为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思想,完善了以药养人的认识即以药物之精气补益人体精气。《内经》在多个篇章中探讨了五味与形体的关系,其中《灵枢》三篇专论(五味第五十六、五味论第六十三、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素问》则在各篇中分散论述;并在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确立了服食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以五味补养人体精气的观点。《素问》关于五味五脏关系论述,“六节脏象论篇第九”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肺腑,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五脏藏别论篇第十一”云: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阳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肋,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上述所引均提出了以五味补养人体精气的观点,并得到了道家服食家的继承。其二,以“和”为中心的服食调养原则。服食五味之“和”是调养精气气血的关键,也是养生要旨之一。如“生气通天论篇低三”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增强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上述的相关原则提出了奠定了后世养生家确立以养护精气神为核心的服食养生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具体化为一系列技术手段。


道教经典著述《周易参同契》形成了两方面重要的服食的观点:其一,阐述了生命精气神互相食化的观点。《参同契》“水火情性章”云:“阴阳相饮食第十五”:又“流珠金华章第二十四”云:“龙呼于虎,虎吸于精,两相饮食”。聊希泰先生指出:“《周易参同契》在阐明阴阳学说时便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阴坤、雌与阳乾、雄的彼此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上述解释实际上进一步发挥《内经》关于阴阳精气之“和”思想,认为人体阴阳之气的交媾和合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运动,它能够促使体内脏腑精气得以舒发,达到平衡身心而使得身体健康。正是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内丹医学的心肾相交思想。与《内经》中以五脏精气交合说明人体病理关系显然补充《内经》论述脏腑之间精气生理关系的不足之外。因此,赵匡华也作出概括,认为:“无论是修炼和饵服金丹大药外丹,还是运转内气内丹以求长生,都要遵循这个道理,顺从这个原则。”


其二,食药性味精气之间存在着“同类易施工”的原则。“同类合体章第十二”:“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以类补自然,物成易陶冶。······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虽然其所指以金石类药物为主,但是确立了“同类”补养原则。后世对服食药物的择取以及服食方得配伍、炼制均以此说为原始依据。


此外,道教形成其关于药性的认识与药物崇拜。在古籍中关于药物的描述,常认为药物某个或多个星宿之精气所结,蕴含着阴阳五行之精气而能够具有补益、通达人体相应脏腑、形体之精气。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古人向壁虚构的产物,这种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上述认识其实首先是来源于古人服食实践,并借助于当时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上升为理论认识。需要指出的是,被古人冠名为某星精或五行中某行的药物并不多,如菖蒲、五加等。古人之所以这样推崇某些药物的性效,是跟他们确信这些药物的强大的功能与疗效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对这些药物的崇拜,故而给予其特殊的命名。事实上,这些药物经历的数千年的历史考验,至今仍然被证明是正确的,例如服食枸杞、蜀椒等。


明代重要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对膳食作了及其全面的论述,他把饮馔服食食品的不同类别作了详细划分即:按剂型“茶泉类、汤品类、粥糜类”,按主料“家疏类、野疏类、脯胙类”,按制造法“酿造法、法制类”,以及按功能分类数种。


现代养生学者周潜川撰《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据经典的说法,药,饵,是“体同而用别”的。其意思是说药、饵都以治病为原则,而二者的方式方法,则大不相同。按:药是指药石祛病而言,包括膏、丹、丸、散、汤剂等等。其使用的范围,限于“对症下药”,“中病即已”,而“不可以为常”的。其意义等于说某种药石治疗某种病,病好了就该适可而止,不该再服那种药石了。饵是指服食营养品而言,其作法大概包括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十大项目。其材料大概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类。又从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做法性质来分类,则分做荤腥门和素净门。这是祖国医学属于“食医”方面丰富多彩,价值顶高的一套完整的营养学和烹饪学。


2道教四时服食疗法


《内经》在多个篇章中提出了四时服食的观点,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五行五脏相应观点出发,首先,认为五脏六腑的运动具有其节律性,形成相应的四时五脏摄生思想: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其次,根据四节的气候变化,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再次,“六元正纪大论”通过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士,确立了四时服食所宜之药的思想,云:“帝问:‘五运气行主岁之际,其有常数乎?’岐伯对曰:‘臣请次之。甲子甲午岁······药食宜也。’”本篇阐述了关于不同干支年岁运所主的五运盛衰、六气的变化与服食(包括药食两方面)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每一甲子六十年各主岁五运气行之常数,及相应用药、服食之所宜。这实际上是天人相应思想观念下指导服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四时服食养生起着指导作用。


晋唐以来服食家一直积极探索通过四时服食相应的通治方,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例如,孙思邈《千金方》、胡愔《黄庭五脏六腑补泻图》、无名氏的《四气摄生图》均提出了四季服食却病方。这些有益的探索为宋元明时代确立四时服食方药指引了方向,并提供了丰富的方药选择依据。


唐末宋代以来,服食家进一步发挥了《内经》运气理论关于四时服食思想,即从天人两方面作出阐释,南宋曾慥《道枢》“会真篇”卷三十八把人体内真气运动分为两个类型,即大运与小运,所谓“真气大运,随于天者也;元气小运,随于日者也。”并依此演绎出通过食养、静功结合调养五脏的炼养技术,云:


春之时,肝王脾弱,则食甘以养其脾,粳米、枣、牛、葵菜。清心而无忧恐,其伤于肝也。肝恶风,则隐坐以避焉。以日言之,则卯之时,以待小运生乎元气,传送于肝,瞑目以养其肝,一旬可以视秋毫矣。夏之时,心王肺弱,则食辛以养其肺,黄黍、桃、鸡、葱菜。清心而少喜怒,其伤于心也。心恶热,则静坐以避焉。以日言之,则午之时,以待小运生乎元气,传送于心,绝念安居,以养其心,一旬可以通百脉矣。秋之时,肺旺肝弱,则食酸以养其肝,豆、李、犬、藿菜。清心而勿悲恐,其有伤于肺也。肺恶寒,则静居以避焉。以日言之,则酉之时,以待小运生乎元气,传送于肺,升身静坐,以养其肺。


一旬其肤光泽矣。冬之时,肾王心弱,则食苦以养其心,小麦、橘、羊、薤菜。清心而无孔,恐其有伤于也。以日言之,则子之时,以待小运生乎元气,传送于肾,敛身正坐,以养其肾,栗、山药、猪、韭菜。安心而无恐,恐其有伤于脾也。脾恶湿,则静坐以避焉。以日言之,则辰戌丑未之时,以待小运生乎元气,传送余气于脾,静室闭气,多入少出,以养其脾。一旬则体光华,而经络畅矣。


上文指出四十五脏各有旺衰,故须以药食之甘、辛、酸、咸以补益衰弱之脏,使其不受旺脏之所克伤。这就揭示了四时食药所宜的内在生理机制。


另外,唐宋关于四时服食养生方的探索成果也得到继承,至明代形成了四时服食疗养方药体系。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提出根据四季脏腑生化的特征,分别服用保养药方,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并且继承了汉晋唐关于四季服食方的成果,针对春、夏、秋、均有提出数个冬的时令特征,提出了数个相应名方、效方以供选择。


此外,清代柏鹤亭等集《神仙济世良方》是一部道教医家以扶乩方式写成的验方。其中简明扼要地提出了“治四季病症方”,有方剂、立法组方的依据,还作了方解。首先,它指出春宜清凉,秋宜顺其气之肃,冬宜顺其气之寒。法当用和平之药以调之,使肃者不过肃,寒者不过寒也。春夏发生之气,然而书发之中,宜用理气之药,清凉之内宜兼脾之剂。”其次,列出四时相应用方:“春用方:人参一钱,黄芪一钱,柴胡一钱,当归二钱,白芍三钱,陈皮五分,甘草一钱,神曲五分。水煎服。夏用:麦冬三钱,元参三钱,五味子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香薷八分,神曲三分,茯苓三钱,陈皮五分。


水煎服。秋用: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人参一钱,甘草一钱,百合五钱,款冬花一钱,天花粉一钱,苏子一钱。水煎服。冬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山茱萸二钱,熟地五钱,肉桂三分,生枣仁一钱,枸杞子一钱,菟丝子一钱,薏仁三钱。水煎服。”又次,作了方解:“春用参、芪以理气,有柴、芍、归以养肝,而舒木气,不克脾土,自然得养矣。夏妙在健脾之中有润肺之品,又益之去暑之药,又何患暑气之侵入哉。秋用在不寒不敛不热不散,肺金既无干燥之患,而有滋润之宜,又何虑金风之凉也。冬妙在补肾水之品多,补肾火之品少,使水不寒而火不沸,又何虑冬令之寒冷哉。春夏秋冬治法最妙,再以老幼加减通用之,妙甚。”


3金石药与丹药服食疗法


随着汉代以来炼丹术的发展,方士们期望通过人工炼制、服食金丹以获得养性延命,长生不死的效果。汉晋以来,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服食丹剂。当然,由于早期炼制丹药多以含金、汞、铅等毒性金石药为原料,作为服食食品长期服用,常常导致服食者中毒身亡的情况。但是,丹家亦炼制出含上述毒性成分却无毒丹药并作为祛病延年的服食品,尚有少数含毒性成分的丹药经过传统的去毒的程序减低了毒性,甚至于无毒,至今仍然得到传承。


因此,丹药作为养生与疗疾的重要方式是传统医学治未病最精华成分之一。作为服食品的服食丹方有三种类型,金石丹方、草木药丹方与金石草木混合丹方。其中,作为服食品,丹药具有补益阳气、形体精髓等功能。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炉火丹药仍被作为服食品使用,如金石药为主要成分的金液丹(主要成分为疏)、小金丹(主要成分为疏化砷)等。至于草木药丹方以炉火方式制成的龟龄集,具有阴阳双补的功能,长期以来为我国党与国家领导人的健康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少数丹家秘传草木金石混合方作为治疗疾病的服食丹方,如四川百岁中医罗明山所传之百草丹、著名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则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了其福独特的治疗作用。毒龙丹(毒性药物马钱子制品),自明代起就被医家使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最早提及,炼制技术为民间丹道医家所掌握,成为具有特效的秘方,代代传承。现代治癌专家贾堃所创制的著名抗癌方“平消丹”之中就包含有“制马钱子”。以下举雄黄为例,进一步阐述金石方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道教医学服食术十分重视服饵雄黄。仅在京里先生所撰的《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一书中,就载有十一则服饵雄黄方,即“神仙饵雄黄”、“又神仙饵雄黄”、“又雄黄治病辟毒延年”、“太一仙二物饵水银雄黄”、“东方朔饵雄黄”、“神仙饵鸡子雄黄”、“延年神仙一物饵雄黄”、“神仙饵雄黄致玉女”、“神仙酒炼雄黄”、“神仙炼饵白雄黄”、“神仙延年不老保精神制魂魄却百病痾炼饵白雄黄方”等。兹摘录二方方如下:


1
神仙饵雄黄


天地之宝,藏于中极,命曰雌黄。雌黄千岁化为雄黄,雄黄千岁化为黄金,服食黄金,金曰真人。饵金之术,微妙难成。轻身益气,莫过雄黄。饵雄黄法,用好者一斤,治之如粉,以醇酒三升和之铜器中。白炭上煎之,微火令小沸,误使大热,其状如胶。以好漆二升,熟绞去滓。投著其中,搅令和合。药成丸如大豆。常先食,渍一丸,咽其汁,日三服,十日即知病悉愈······时寒则温,时热则凉,服之百日,肠中胞厚,皮胃坚,筋骨强,耳目明聪,无众患。三百日以后,各如黍粟大,日三九以为常也。


2
又饵雄黄治病辟毒延年


用雄黄一斤,捣合如粉,倾半斤,云母六两捣合令和;白密三升皆和合,盛以竹筒。薄削之,约以枲盖其口,蒸之黍米中,五日五夜即战即成。以置水中,引之如绵,即不汙人手,在地草土不著,成也。服如大豆者一枚,常服之,与天地相毕,神仙度世,与神明通。上为太一使,下伏百鬼,任使之。


上方通过对雄黄来源、变化以确定雄黄的药性(当然这种推断并不具备科学性),这是由于作为信仰者,道教徒们深信服饵雄黄有奇效,可以“与天地毕,神仙度世,与神明通。上为太一使,下伏百鬼,任使之。”虽说难以置信,但雄黄具有很强的医疗价值确实事实。最主要的是道教养生家门通过对雄黄的炮制、烹炼,进而服食以验证其药性,从而取得临床经验。这些经验非常宝贵,也是后世敢于服食雄黄,并用之于临床的重要依据。明代医家就继承了晋唐以来道教服食雄黄的传统,用以养生及治疗相关疾病,如《摄生众妙方·补益方》即记载服食经过“去毒”处理之雄黄方:


3
服雄黄三法


透明雄黄三两(闻之不臭,如鸡冠者佳)次用甘草、紫背天葵、地胆、碧棱花各五两 四味为末,入东流水,同雄黄煮砂罐内三日,漉出,捣如粗粉。入猪脂内蒸一伏时,洗出,又同豆腐内蒸,如上二次。蒸时,甑上先铺黄山泥一寸,次铺脂蒸黄,其毒去尽,收起成细粉。每黄末一两,和上松脂二两,为丸,如桐子大。毎服三五丸,酒下。能令人久活延年,发白再黑,齿落更生,百病不生,鬼神呵护,顶有红光。无常畏不敢近,疫疠不惹,特余事耳。


4
又制雄法


用明雄二两 先将破故纸四两 杏仁四两 枸杞四两 地骨皮四两 甘草四两 用水二斗,煎至一斗,去渣留汁。又取灶上烟筒内黑流珠四两,山家灶中百草霜四两,同雄一处研细,倾入药汁内熬干。入羊城罐内,上水下火打四炷香取出,冷定收起。每用以治心疾风痹,并膈气咳嗦,毎服一分,效。


5
又一法


以黄如鸭肚煮三日夜,取黄用者。


雄黄之治病功效迄今仍受到现代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据《人民日报》报道(1997.08.18)我国医学工作者已在临床中证实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疗效,从而为治疗对人类极具威胁的白血病,找到了新办法。雄黄是一种主要含二硫化二砷的矿物质,过去在传统中医治疗中,多用于医治恶疮。疥癣等病。1994年12月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医科大学教授陆道培带领课题组,对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了前瞻性临床与实验室研究。研究表明,口服雄黄治疗的32位病人均未复发。这32位病人年龄多在30至40岁之间,最大的61岁,在治疗期间,病人均未服用其它抗白血病药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来势较猛而得一种,过去多采取骨髓移植进行治疗,成功率约百分之八十。由于骨髓移植必须为患者找到骨髓类型基本相同的供应者,存在较大难度,而用雄黄治疗却不存在这一问题。


道门重视服食金石类药物,将其视为成仙的大要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业已萌发了人体微量元素与生命相关性的潜科学思想。现代医学科学已揭示,微量元素与健康长寿有着密切关系。个体生命的健康状况及其寿夭,除了受遗传因子影响外,还与其生存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环境因子十分复杂,主要包括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等。大多数环境因子如水分、氧气、湿度、温度对于机体的影响比较容易被觉察,而微量元素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却比较隐蔽。铁、锌、锰、砷、钒、金、银、汞等微量元素在人体组织中的含量需维持某种恒定,在不足时会表现出病症,而当超过某种允许值时又会引起中毒。医用丹药中含有一定的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激素及生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只要运用恰当,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促进人体微循环系统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延长寿命。


总而言之,道教服石成仙思想虽然带有很大的荒谬性,但如果我们冷静的分析其内在蕴涵,也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合理的医学思想萌芽,对此我们不能轻率地予以全盘否定。这是我们从事道教医学研究必须时刻注意的一个问题。因此,对于道教神仙方术中所蕴涵的有现代价值的科学思想应努力研究、挖掘,使之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方术|「服食」是怎样一回事?
神秘的术数——预测类术数、长生类术数、杂类术数(四)
道教的生死观
枕中记
神仙家渊源考
道教篇 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