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分享:伤寒论方解(二十一)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伤寒论方解(二十一)

王东海

理中丸

治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是丸。

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炙)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觉热服三、四丸,然不如汤,汤依四物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下築築,胃气动也,去术加桂枝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四两; 渴者加白术成前四两; 腹中痛加人参成前四两; 寒者,加干姜成前四两; 腹满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似温,勿发揭衣被。

方歌:自利不渴脾脏寒,药宜温补理中餐,参术守补姜温土,甘草摄同入脾间。

方解:理者,护理也;中者,太阴脾脏也,谓此汤能温脾土以护脾阳也。 胃为阳土,脾为阴土,阳土主燥,主热;阴土主湿,主寒。伤寒邪入太阴,则脾阳素盛之人少,素虚之人多,所以邪入而从阴而化寒为自利,中土虚寒,虽自利而口不渴,故以干姜大辛大温中实而走里,味胜于气而入太阴以温中散寒,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乃为寒,随以参术守补中州以振兴中土之气,甘草摄诸药同入太阴守定不移。又妙在服药后饮热粥以助其温热,使药力易于发挥,虚者得补,寒者得温则病已。 若脐下如冲杵之築,因中土虚亦由肾阴太过,所以不胜而侮所胜,去术之壅气,加桂枝四两以助心阳,以肾阴上干而作奔豚; 吐多者,寒上犯胃也,加生姜三两以制肝而散胃寒而去饮; 下多者,中土寒湿,水谷不运,加术以健运而输化也;  悸者,寒饮内停则水气凌心也,加茯苓淡渗以行水也;  渴者,乃中土虚寒正津不潮,加术以升腾太阴之气也; 腹中痛,乃中气虚而无附,加人参以实中也; 寒盛加干姜散中寒; 腹满中土虚寒无阳而气不化,去术之壅气,加附子以温阳也。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伤寒本是寒格,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是方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方歌:芩连清降参姜升,补泻温凉合用神,辛苦开通从逆合,格逆当仿此法程。

方解:是方也,温寒格之宿寒,清误治之客热,伤寒本有朝食暮吐之寒格证,医复吐下之,吐则损其胸胃之气液,下则陷其表邪而寒中气,则宿病与新邪为合,由寒格而转热格矣,所以食入即吐也。 故以干姜以温太阴之宿寒而护太阴之阳,则芩连入内之寒而不犯,芩连大苦大寒,得干姜之大辛大热则热无犯热而寒无犯寒; 人参协干姜之温阳则太阴之阳愈振,助芩以清热则胃热去而胃液亦复,所以寒温合用,补泻同方,则阴阳互益,补泻调和,可为治格之良法。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治发汗后腹胀满者,是汤主之。

厚朴半斛、生姜半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朴姜甘草夏人参,腹胀颇逢汗后生,里气寒无阳气化,温中达表此方神。

方解:是方也,能下气宽胀温中散寒降逆而补虚也。本论中有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金匮》有“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之文,其所以然之理:脾胃为营卫之本源,若脾胃虚寒,则营卫之气不利,人身内外相连,发汗后营卫之气已虚,则脾胃气化不和。在伤寒表里俱热者,攻里必先解表以免表邪内陷; 表里俱寒者,解表必先温里,以免逼寒内合,况发汗则阳随汗泄而虚,则里气更寒。原由汗后热者,则液伤而更热,寒者因阳泄而更寒。  此因人之中气虚寒,汗后阳从汗泄而虚,阳虚不能化气而腹满。 故以厚朴之苦辛而温合生姜之辛温,以开通太阴之寒;半夏辛温而质滑以辅之加人参之补,驾驭而行;甘草摄纳诸药同入太阴,苦甘以和里,辛甘以行阳,使太阴之寒湿或上下分消,或内外透达而解散。

讨论交流请加作者微信:15973406013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泄利想到的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90702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五)
《伤寒论》太阴病证治层次探析
《伤寒论》113方——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