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之儒道利弊与修齐健全人格

“仁”之儒道利弊与修齐健全人格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弘道者) 姬英明

摘要:本文主要解析了儒学核心对“仁”的定义和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对后世“人”的行为指导及思想影响,解析了儒家作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里的真正操控者而所附带的文化利弊。作为对比,本文也简明扼要的表述了道学文化对“仁”的倡导:道家用“心容天地者为仁”、“大仁不仁”、“至仁无仁”等概念,明确了“仁”所要表达的本来思想含义,并阐释了道家在文化思想和精神信仰方面所追求升华的理想。呼吁将儒道二学思想融合——以儒学的务实态度来修身行事,以道学的高远思想来升华“人”的精神信仰,以此来修齐健全人格,摒弃人性中“贪嫉淫赌妄”等兽性弱点,向以至真之人的高尚思想和高贵精神信仰方向修行!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真正复兴,并有机会再次引领世人的思想在精神层面上升华!

关键词:道德,思想,仁,人格,维度,道学,儒学,心戒,心斋,明德,明明德。

 

(正文)

人,何以为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形而上的高尚思想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向往与追求!

 

在各大文化体系里,关于“人”的解析都多如汗牛充栋!而华文化很早对“人”的认识就非常简洁而深刻,对“人”的定义也多是形而上层面的“仁”!我祖传的《仁经》载:“人,自然之种;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首;颅圆面无毛璘,身无羽甲;有四肢而立行,灵慧开而着衣物,知羞耻而明善恶,懂礼仪而有仁义,贵德而尊道者,为人也。

人有二形,阴为体貌阳为神;体貌者,天生地养祖之荫;神气兮,无状无象全自行。

人之性也,易也,教之果也;世人之性,时也,世也,势也。”

 

儒学的人之仁

 

华文化最早因阐释“仁”而最有影响力的当数孔子。孔子在其弟子所著的《论语》里,对“仁”的解注有百种之多。但被历代贤士所认可的第一解注,还是“仁者爱人”的这个观点。这从儒家推崇的另一部经典中也可得到验证!《礼记·中庸》中载“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儒家儒教作为华文化两千多年里的真正操控者,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把“仁”排到首位,排在形而上的“道德”之前,就可以看出“仁”对儒学的主要性。

 

儒学的“仁者爱人”和“仁者人也”,都确切地把人类所具备的各种“爱善美”共同归之于“仁”。换句话说,“仁”所涵盖的爱心、善念、美意,都只是“仁”的平行外延和自身本性而已。反过来说,就是“人者仁也”,既“仁”仅属于“人”的范畴而已!“人”与“仁”是外与内互相等同依存的,即是衡量“人”的准则!《礼记·中庸》载“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即仁道,既“人”必须有“仁”,“人”若远离“仁道”,则不能成(称)为真正的人!

 

 儒家对人之仁的追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为大”是儒学的“爱”与其他学派“爱”的一个明显区别,如老学是“慈爱”;墨学是“兼爱”;佛学是“悲爱”;西学是“博爱”。还有一些其它学派均是无等差的“广爱”,而儒学和“伊学”的“爱”,都是有明显区别和等差的!先是爱父母,“亲亲为大”;次是爱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爱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再其次才是“爱众人”。故而,儒学及儒家所推崇的“仁爱”,是分层平行外延的爱,不是无区别等差的“广爱”。

 

儒家所定义的“人”,是从自身亲疏出发,平行分层横向外延的“人”,即有区别的人。因故在儒家所主导的历史(朝代)中,都形成过庞大的世家官僚体系,更垄断及妨碍过华文明文化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升华!所以说:儒学所定义的“人”,存在先天高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儒家所倡导的“人”,不能作为华思想文化中“人的代表”!

 

儒学及儒家的本质

 

儒家对“人”的认识,为什么有这么狭隘的局限呢?这可以从儒家始启之时,窥探一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班固是儒家形成时期的史人,对儒家的始出及弊端,解析的非常之精辟。儒家起初是周天子总理大臣周公的属下“司徒”,是听上命而管理土地人口户籍和税收的,所以他们的思想多限于横向控制操作,而缺少高远精神思想层面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非常喜欢选择沿用儒家来协同管控政权的根本原因。

 

儒家对人生思想精神追求层面上的倡导,也仅局限于“修齐治平(一,修身齐家的伦理观;二,处世治世的社会责任观;三,平和天下的大局观。实则,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老子)”和人前显贵等形而下的层面!除了在传承及经世验证中出现的很多弊病,儒学形而下的“修齐治平”,对于一般伦理传承和社会管理,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其自身在“人生思想向往上”还需要提升维度。

 

为什么我要对儒家的“人”进行如此大篇幅解析?因为华文化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至清末,儒家都是庙堂话语权和历史长河中的绝对主角(王莽是华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儒家”,以“儒”为旗号的世族大家——河北王氏——汉朝外戚,新朝“皇族”)!儒家对“人”的思想定义及走向,基本上也是华文化文明及民族的走向。两千多年来,儒学的平行亲疏“爱人观”,不但让自己没落为政权统治者的帮凶,还间接拉低了华文化的高妙思想维度!

 

我祖上对儒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儒之元圣周公。从周公至孔子、孟子及荀子,是儒学,或称“儒学派”。从叔孙通至董仲舒而王莽,至北宋,是“儒家”。从朱熹至清末,是“儒教”。

我祖上对道也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道之元圣圣王(黄帝和文王)。从圣王至老子及庄子,是道学。从汉文帝至魏晋及隋,是道家。从李唐至今,道家和道教分流而行。

 

华文化始启至今,不间断传承的就只有儒道两派。华文化的其他家派,尤其是道学派对“人”的定义及人生思想追求倡导上,远远不止这些世俗层面。道家思想在人心灵及处世关怀上,在高远思想探索上,在高尚精神追求上,在高贵神魂信仰上,都延传了华文化的初始根本——敬天法祖!

 

道学的人之仁

 

对于“仁”的见解,中华道德思想的开启者老子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都有很高维的思想见解。如老子亲传的《姬氏道德经·德经卷》载:“仁:心容天地者为仁!”《道政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垢;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垢。”老子传世的《道德经·十八章》载:“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姬氏道德经·道理卷》载:“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对“仁”的思想解释也非常复杂及高远,如正向的《庄子·齐物论》载:“大仁不仁。”《庄子·天道》载:“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天地》载:“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庄子·庚桑楚》载:“至仁无仁。”

老子的“心容天地者为仁”和“天道人道合一”的思想,是对“人”思想维度的启发——对“人”的定义不仅仅限于“天地不仁”的“广爱”,而是提升至能心容天地的、天人一体的高维度思想层面上。在老子看来,没有高维度的道德思想指引的“仁”,实则是背离大道而走向形而下的、堕落的“类人”。历史也充分证明儒家所谓的“仁道”,实则比老子预言“失德而后仁”的维度跌落还糟糕!庄子对儒家的“仁”,是持坚决批判态度的。但庄子对“仁”的思想倡导,如“大仁不仁”,“至仁无仁”,可以说是对“仁”而言的最高妙思想倡导。因为庄子所提倡的“仁”,是没有任何框架和约束的,这才是真正的“仁道”,更应该是作为万物之灵首的、有思想灵魂信仰“人”的终极之“人道”向往!所以说:对“人”的理解及思想精神层面的倡导,儒家思想偏多于形而下的“修齐治平”的平行层面,而道家思想偏多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若想让中华文化复兴,想让复兴后的中华文化对世界做出应有的思想维度引领,就必须要以道家形而上的“道德”思想为主导而兼容世界百家之长,方才能有世人文化思想及精神追求层面的升华可能!

任何个人、团体或政党,若没有高尚及高远的思想及精神信仰作为追求目标,都会迷失自我,进而堕落。所以在思想精神向往层面上,需要和高远玄妙的道学思想相结合!如若能真正的将道儒二学思想融合——以道学的思想来升华思想向往和精神信仰,以儒学的务实态度来修身行事,必然能修齐健全人格!

 

道家对人之仁的追求

 

修齐健全人格,成为至真之人,是道家的无上追求,但要达到至真之人,首先要戒除人性中那些黑暗的奸诈兽性!在人类的本性中,至今还残存着“贪嫉淫赌妄”这五大兽性及兽欲,佛家称“贪嗔痴慢疑”。

怎么才能克制及根除这些既伤身又伤心性的心魔呢?只有真正的“心戒”及“心斋”,才能真正的根除心魔!如何“心戒”?即克制“贪嫉淫赌妄”这些兽欲,再以“明心、明理、明志、明欲、明世”这五明而“明德”,便是“心斋”!只有真“心斋”,才能真正的达至“明明德”!所以说“心戒”是人类能走向真正“人之文明”的基石,而“心斋”则是世人能真明“诚(诚若赤子)容(容若渊海)善(善若上水)仁(仁若无垠)和(和若同气)行(行若日月)”之大德至道的思想境界之升华妙梯!

 

道学对仁之人的追求

 

但自古以来,人最大的难题是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欲”,认识自己的“灵魂”!老子云:“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苏格拉底也说:“认识你自己”。达摩面壁数载,只为“观自己”!

苏格拉底和达摩的思想境界,我不好多评论,但作为姬氏的主宗传承人,老子的思想所指,我还是完全的继承下来了。老子所云的“自明”,是指“明自身不足”,也是“明自心”,明自心的妄欲缺陷;主要是“明自性的德行”,明自性的德性修为;最主要的是“明心神的灵魂”,明心神灵魂信仰的真谛!这才是老子倡导“自明”的真正意愿,也只有如此逐层递进“自明”自己的“身、心、性、神”,才能真正的“明了”作为人应有的思想维度与精神向往!

 

道学及道家的本质

 

   道学道家的本质是提倡个人及众人,要自我戒贪而自明的修行自我。提倡“人”要自觉的修为心身,以成为真正的人

真正的人,应该是心容天地者!真正的人,应该是有能力克制动物的本能兽性!真正的人,应该追求高尚而玄妙的人生至道

只有真正的修齐健全人格,才能升华为思想高尚、精神自由、信仰高贵的至真之人

 

黄帝纪元 4715年 戊戌 七月初八      西元 2018.8.18

 

参考文献

1.

1.著作:作者:罗安宪《论语》,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代儒道两家思想的碰撞:为何当时许多儒士抨击批判老庄
什么是玄学?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经典阅读的选择与“新四书”说】
《喻道要旨》中的道家思想
田兆元 | 老子的早期版本与儒道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