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缺点这么多,只因你戴着滤镜看他!

很多家长跟我谈孩子的问题时,都能列举出一大堆。听起来,孩子似乎一无是处。即使我文章里怎样写,好像有些家长也没看进去,仍然在原有的困惑里打转,不肯尝试改变个思路,哪怕临时试试。

孩子从小到大,他的状态一直在变化。不存在好孩子或不好的孩子,只是他所表现的被大人认为是“好”的行为与“问题”行为,这两者的比例在变动而已。每个孩子都是时“好”时“坏”。有的小孩“好行为”出现的多一些,但或许也有其他隐含的问题;有些小孩“问题行为”多些,但也许他有着某种隐秘的天分才能。

事情的关键在于,家长是怎样的大人。我罗列几种,看看您是哪种的时候更多些,或者您在哪两种之间来回徘徊:

01

对孩子关注比较少,要求也不高,了解不多。他们看不到孩子的问题或优点,因为接触太少。

02

只能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到任何孩子的努力、进步和优点。也许孩子不是表现那么糟糕,但家长标准太高,结果仍然是只能看到问题。或者,家长看到了某些优点,但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值一提的,他仍然只关注孩子的问题,每天和孩子的交流就是指出孩子的问题。他认为这就是家长的全部职责。

03

能看到孩子的努力、进步和长处。同时,也能看到孩子的问题,但可以理解到,孩子所谓的问题,是他某种特点的体现,这种特点同时也有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也能理解,这种问题或许是暂时的,或许只是与外界要求不相符的。基于上面的认识,他基本能保持正向的态度,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并对问题指出改进办法。

04

只能看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任何问题。在他眼里,孩子是超群的优秀,不需要任何提高了,没有改进空间。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你这么可爱做什么都对!

这几种,会有什么教养结果,不难推测出来。

第一种,孩子会感到被忽略了,自己好像不重要,不存在,自我价值感低。以后长大了,他即使很优秀,也容易感到自己还不够好,需要不断用各种途径获得外界的认可,不断证明自己。

第二种,孩子始终处于高压之下,对自己评价低,低自尊,习惯于过分否定自己,或者长大了发展出自己新的自我评价后,对家长采取对抗态度。长期处于严厉要求的压力之下,他们取得进步的每一步都特别艰难,反倒很容易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家长和自己的评判,“看吧,我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差劲”。或者采取叛逆态度:“你们不是让我优秀吗?我偏要活成学渣或其他渣,因为这才是我自主的选择。”即使真的在逼迫之下变得优秀,也会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这些优秀并非自己想要。

第三种,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如实客观的自我评价。孩子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会努力去改进,然后会继续得到肯定,不断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第四种,孩子成长中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没有个标准可以为之努力,该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很多方面可能会滞后。他们也容易变得自恋,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日后在与外界接触时,会感到震惊,容易把一切不顺都归结为外界的不公。

我猜,很多家长是想做第三种,但当真遇到点问题,立刻就滑到第二种了,是吗?

家长想,架不住我孩子问题太多啊。是啊,那是孩子做不到,这是您做不到,差不多不是?孩子和家长,似乎比较有难度的组合是,孩子貌似问题多多,但家长仍能hold住,处处保持正面积极,寻找闪光点,对孩子保有坚定的信念,不断鼓励支持并推动,耐心辅助他成长。

但凡能做到这样,家长就是在改写孩子的命运。而我们每个家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改写孩子的命运,对不对?

我按照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反应,想出上面几种类型后,仔细一想,这无非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 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的家长模型的一种体现。他提出要求和反应这两个维度,据此把家长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具体如下图:

生活中,我们特别容易迫于外界的压力,处处走在了孩子前面。我们的标准和要求,时时在抬高,一不留神,就超出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太多。我们太早登上山顶,把他落在身后。然后我们返回来,变成拉车的黄牛,在前面拽、拖。孩子在我们热切的作用力下,就发展出了反作用力,他抗拒、被动、拖延、退后、放弃……

我承认我自己都会有这种瞬间——忽然觉得,孩子怎么还不长大啊,何时能成熟些呢!每当意识到,不满成了主导状态时,我就会调整一下,多看到她的改变和优点。通常,当我改变一下时,即使我还没提什么要求,她已经自己在要求自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很多的家长经常犯的教育错误,那都是在伤害孩子
智慧家长:如何夸奖小学生
第四讲 赞美的力量
平庸的家长在说教,良好的家长在解惑,优秀的家长在示范,卓越的家长在启迪,不称职的家长在批评、讽刺、打骂。
你对孩子的赞美方式大多是错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后进生教育与“三十六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