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误解千年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这样的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首提,记于他的名著《春秋繁露》中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断章取义,实际是“四纲”。这一“纲”是:“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这一纲,古代的文人讳莫如深,连提都不敢提,只说有“三纲”。

儒家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东汉马融将“三纲”同“五常”相提并论,合称为“三纲五常”,造成了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误解。

到朱熹时代经常将两者连用,并且把“三纲五常”进一步“曲解”,甚至到后来出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恶劣情形。

 孔子有言:“君待臣以礼,臣事上以忠”。孔子又说“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做大臣的以道义扶持君主,行不通就辞职。哪有绝对服从的情况。

      孟子则更进一步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第三章)

不是孔孟之道险恶,实为有人蓄意曲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纲五常原文】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
三纲五常是真的吗?该受批判吗? 三纲...
我们常说“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到底是什么?
国学常识(三)———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使庞大的中华文明延续两千年
我读完《论语》后对儒家的再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