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樊正伦教授:中医养生四要诀
01
顺四时是养生的第一要诀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顺四时养生是在祖国医学“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

人处于天地之间,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清楚地阐明了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四季天气变化的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四季变化的规律。

所谓顺四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顺四时而养生,就是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变化规律来进行生活调养。

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气,夏气通于心气,秋气通于肺气,冬气通于肾气。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是谓得道”。

若违反四季自然变化的规律,就会违反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规律,出现伤肝、伤心、伤肺、伤肾的情况,在下一季度出现寒变、咳疟、飧泄、痿厥等病变。




02
节饮食是养生的第二要诀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中70%以上的死因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病,而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他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越来越“西化”。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日益增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饮食结构与人类的体质、健康密切相关。唐代孙思邈指出“食谷”、“食草”、“食肉”三种不同饮食习惯对体质的影响,“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平衡膳食的健康饮食观念,指出以谷类为主,食物多样的平衡膳食原则。

粮食是中国人的主食,是生命力的源泉,在五谷杂粮的基础上,以果为助,以畜为益,以菜为充辨证施食,以达到“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目的。若过食肥甘厚腻,就会“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早饭好,午饭饱,晚餐少”是我们一直秉承的饮食习惯,这也是符合人体的生理功能特点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中午,天地的阳气都较旺盛,这时人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这时候可以吃好一点,吃饱一点,因为身体能消化,而且一天的体力活动也需要能量支持。但晚上,阳气衰退,人体的脏腑功能也会减退,消化功能减弱,这时若进食不知饥饱,或过多进食肥甘厚腻之品,则超出脾胃运化转输的能力,吃进去的食物运化不了,则会堆积成为膏脂,日久就会出现代谢功能障碍,出现肥胖症、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素问·痹论》早就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此,晚饭宜清淡,老年人尤其如此。

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对于成年人来说,无需过于刻意节制饮食。一般来说,只要是想吃的,都是身体需要的,没必要顾忌太多“忌口”问题,但要注意一点,就是“浅尝辄止”。因为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性味,都有自己的偏性,《素问·脏器法时论》云:“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中医讲究以食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注重“谨和五味”,任何东西吃多了,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03
调情志是养生的第三要诀

“七情六欲,人之常情”,一般情况下,喜怒悲忧恐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不会引起疾病,正常的情志变化,有利于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健康,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若刺激过度,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情志变化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就会发生病变。不同的情志致病会影响不同的脏腑病变,甚至危及生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怒不节……生乃不固”

“人无忧,故自寿”,恬淡虚无是中医情志养生的一大法宝。樊教授常说,情志养生要做到勤动脑体不动心,人做事时脑子是首领,四肢是工具,脑和体是必须动的,但是不能动心。“思”是上田下心,在甲骨文中“田”是囟门的“囟”字,头脑和身体的结合才能产生思想。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脑体要勤动,心却不能动,心一动,神明失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能,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那么要如何做到不动心呢?

老子《道德经》讲“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按照规律做事,就可以无所不胜。樊教授认为在做事时要做到“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他常说,做事时考虑问题要全面,决定问题要果断,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到“无妄为”,按照事物的规律做,看似没干活,但该收成就收成。简单地说,顺其自然是成功之道。因此,我们要潜心做事,以老子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为原则,切莫违反自然规律,过于强求,做到“清静无为”。

樊教授常说,人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一个人一定要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追求“不动心”,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好好总结得失,保持心理平稳。坦坦荡荡做人,潇潇洒洒做事,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非常重要的一条。

另外,调情志,还应注意做好宣泄。

中医认为肝主怒,大怒则伤肝;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脾主思,过度思虚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

人的生命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更年期,这两个阶段都是情志是容易发生变化的阶段。青春期的时候,随着气血越来越旺盛,整个脏腑都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所以很多青春期少男少女出现青春期的精神障碍。另外就是更年期,更年期也是一个容易出现情志变化的时期,最明显的就是女同志,临床上,很多女同志一进入更年期就会很容易出现精神障碍,这是因为随着女同志精血越来越亏,气血运行越弱,越会出现情绪波动,此时不适宜动辄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因为无论是青春期还是更年期,都是身体重新组合的过程,此时重在调而不在治,这本来是身体自然变化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身体调养适当,就会进入自然状态,若妄用药物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在调整情绪过程中,懂得如何宣泄尤其重要。情志影响气的病变是由于情志的不同而形式不一,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谓“百病皆生于气”,现在的疾病,更多的是因于情志不遂,导致阴阳不能自我调和而产生。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肝脏。凡事郁闷在心里,郁闷恼怒则伤肝,肝气不顺,气血运行失调,同时肝属厥阴风木之脏,为阴阳气交接的枢纽,一旦肝气犯病,肝脏为枢纽的功能就会失常,风气内动,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如头晕、中风、神志异常等,正如朱丹溪说的“一有怫郁,万病生焉”。因此,我们要学会宣泄,如生气时别生闷气,因为生气时肝气特别旺,但一哭,就能得到宣泄,因为肺主悲,一哭,肺气就旺,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肺气一通,肝气就调达了。中医认为五脏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承的,如果能很好地调整情志,就可免去很多疾病。




04
慎医药是养生的第四要诀

中医治病之理就是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人是万物之灵,人得天地之全气;而世间昆虫鸟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亦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随五运六气而长,其性与人相通。但其与人之所异者,乃是人得天地之全气,而其仅得天气之偏气,故其性或偏阴,或偏于阳,或为苦寒,或为辛热。

人身无病乃是阴阳平衡的结果,若人身之气,一有偏盛偏衰,则盛者有余,衰者不足,盛者克制,衰者受侮,遂使阴阳平衡失调,阴阳不和,疾病乃生。此时,中医即用草木金石气性之偏,来调整人体气之盛衰,使盛者泻之,衰者补之,以达到平衡协调,阴平阳秘,则气平而病除。

中医用药治病,归根结底,就是借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平衡,以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此乃中医以药治病的根本。人与万物皆源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以药物气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药性与疾病丝丝入扣,此是中医用药治病的根本大法,为中医药理之金科玉律。

现代的人滥用医药的情况十分严重。维生素、保健品一大堆,不少人把药当饭吃,一日三餐,从不敢误;更有甚者,平常没病,硬是要服用一堆药物作为调理,一旦生病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服用抗菌素。要知道是药三分毒,中医认为人体服下后能引起身体阴阳失衡的便是毒。药物都具有偏性,其偏性越大则毒性越大。人体所吃的药物本来是用于纠正人体的偏性的,如应用不当,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所说的应用不当,人参也是毒药的原因。

再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食养尽之”,意思是人体生病了,药物治疗要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疾病后期要以食疗进行调养。中医治病强调食疗,民间有句话叫“三分治,七分养”,食疗也是这“七分养”的含义之一。

中医认为不但药物具有偏性,即使是性平的食物也具有偏性,任何食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性质,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药食同源。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对食疗有精辟的论述:“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樊教授认为平时只要调整好自已的情志、饮食,顺应四时,真正有病时稍微用点药物就可调整过来,或食疗就能调整过来,因此,切记要慎医药。




樊正伦,教授,连续六届荣获“月犁传统中医奖”,出生于书香世家,至今已有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樊正伦教授以治疗内科疑难杂病见长,尤擅治疗肝胆、心肺、脾胃以及疲劳综合症等疾患。已使上万名患者恢复了健康。


樊正伦教授几十年来多方投访当代名医,颇得真传,并且博览中医典籍,对其中经典之作,精熟于心。望闻问切,精细周密,充分领悟古来医圣之道术,遣方用药,挥洒自如,广泛淬取近代名家之精华。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大医,得到中外患者的充分信任和交口赞誉。


出诊时间:

周三上午,平心堂王府井店

周六上午,平心堂甜水园店

预约电话:

010—658791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眠中医为不寐多因七情所伤,何谓七情所解。
情志影响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中医心理学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很好懂之中医病理学(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