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说中国的隐士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隐士,而流传至今并为我所知道的隐士,往往都是气节高雅的君子。他们决不肯同流合污,决不肯和光同尘!因此,清高和固执(或许该用坚毅?)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为帮助今天的人了解古代隐士的高洁情怀,特录唐朝王绩的诗《野望》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釆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了。”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伯夷、叔齐可是真上了山的。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当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来到周的都城岐山。此时,文王已死,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忙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盟誓, 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两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师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叫做仁吗?”周围的将领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元帅姜尚制止了。

 后来,周武王灭商,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归顺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豌豆苗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都断然拒绝了,继续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首阳山的一位妇人要了他们的命。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以暴易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也快要死去了,而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最后,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伯夷、叔齐真是够顽固的了,他们非要坚持自己无法推行的仁道。看他们的履历,也不主张避世。而是希望有一个清明太平的盛世供他们生活,这当然是不会以其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周虽然平息了战乱,统一了中国。但伯夷、叔齐认为这并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不能改变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于是遗憾的事情发生了,伯夷、叔齐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价值观。显然他们没有要求别人这样做。所以,我虽然不赞同他们的做法,也实在无法批评他们。但是伯夷、叔齐只可以自己做,而不能要求别人做。即使自己真做到了,也不能要求别人做。另外,还要思考一下的是,如果别人想做伯夷、叔齐,我该怎么办?我想,自己是完全无法去鼓励和支持的,如果是熟悉的人,自己恐怕还必须要努力劝他不要做伯夷、叔齐。 

 周武王还算是非常包容的了,因为他并没有认为伯夷、叔齐的思想是异端邪说,也没有对他们采取果断行动。后来姜太公在其封地齐国,可是断然杀了隐士华士。因为姜太公认为: 华士不臣天子, 不友诸侯,“是弃民也”。请他三次又不出山,“是逆民也”。而人民还认为华士贤明,以他为榜样,如果齐国人民都学习他,我姜太公在齐国当谁的国君呢?看来隐士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尤其是出名的隐士。 不过,姜太公说的也有一些道理,就是老百姓都上山去了,不交赋税,不服兵役,不供养政府、朝廷,国王、诸侯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姜太公乱杀肯定不对。   

 以上说的都不是真隐士,因为他们还与当地的官和民还有密切的接触。而且伯夷、叔齐还希望在周出仕,只是由于周的政治主张与自己不吻合才上山的。而在更古老的时候,中国还有两位隐士,隐得比较彻底。他们就是尧时的隐士,许由和巢父。

 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 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 但许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了“颖水之阳”。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许由感到非常肮脏,等规劝他的人走后,许由就跑到河边,用清水来洗耳朵。这时,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这个故事其实对中国的读书人影响深远,总认为政治是肮脏的、邪恶的。所以,大多数读书人都以避世田园,耕读教子为人生最高境界。我不可理解的是,尧的时代可是被中国文化视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时代了。那么,许由和巢父他们厌恶的是什么呢?难道世俗的利益就有这么可怕吗?  

 而且,许由和巢父都隐藏在“高岸深谷,人道不通”的地方,他们的对话又怎么传播出来并流传至今呢?何况我们到底要歌颂他们什么呢?其实历史中有太多的人,默默无闻地走过一生, 这些恐怕才是真正的隐士。而许由只是有机会做九州长而没有做罢了,巢父不过是因为与许由认识而已。因此,他们成了著名的隐士,他们真的是隐士吗?

 陆游有诗对此提出了尖锐质疑:

 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

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

 显然,陆游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中国传统所提倡的隐士文化其实经不起推敲,到后来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但没有说,不过他们采取了行动,就是靠“隐”来博出位。于是,我们所提倡的传统文化中就溶入了虚伪的基因。

 陆游诗中的严光字子陵,是汉光武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下命令全国找他。而严子陵不愿出来做官躲了起来,一直找不到。后来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上,发现有一个人反穿着羊皮袄钓鱼,大家都觉得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到京里去。汉光武一看报告,就知道这人是老同学严光,派人把他接到京里。后人也有诗批评严光的“假”盖弥彰:

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唐时,文人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隐居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避世修行,故弄玄虚,忽悠山民,故事传入长安,惊动皇帝,召见赐官。这就是今天成语“终南捷径”的由来。这个卢藏用做得真过分,开始他隐在靠近长安的终南山,武则天建东都洛阳后,常逗留于此观赏牡丹,卢藏用居然又跑到靠近洛阳的嵩山隐居。真是跟着皇帝跑的隐士啊!后世的各种高人大师,其实都是卢藏用的衣钵弟子,今天也不例外。清代作家蒋士铨曾有诗讥刺卢藏用的历代弟子们。诗曰:

装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声名尽力夸。

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也是有的,他们说的话比隐士有学问。屈原自杀前所遇到的鱼父可以为我们一个例证:   

 渔父知道屈原想自杀,就善意地劝屈原,既然世人都陷入了污浊,你何不把水搅得更浑而与大家同流合污呢?屈原对此的回答是,我不能让自己的清白受到污染,宁愿赴死江流、葬身鱼腹,也不能使自己的“皓皓之白”蒙受“世俗之尘埃”。那位渔父所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中所蕴涵的超然而又深谙世事的哲理, 显然比屈原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牢骚要高明得多。

 哎!中国的历史总是被假的隐士所糟蹋,而真的隐士却又真的被隐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今天究竟该继承那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呢?

 也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比较合适。或者说,有能力就多出点力,没能力就把自己管好。不过,今天的社会,是有可能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那又怎么办呢?首阳山还能“长歌怀采薇”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个历史小故事,看透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看看你知道几个?
转:盘点:诗词中的十大隐士,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山水名胜诗《箕阴避暑》原文及赏析
中华文化名人与苏州园林建筑装饰之上古逸士贤人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隐士:鬼谷子排第三上,第一名副其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