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故宫——拆掉的元大都、搭出来的紫禁城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在北京新建宫殿,开始派各方大臣在全国各地准备建筑用材,砍伐树林、开采大石、深挖土壤……

永乐十五年,百万余人大规模集中动土兴建紫禁城;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正式竣工。

从那时起,紫禁城已在雨雪风霜中静静地矗立了600多年,面对这座气势恢宏、威严的宫殿群,我不禁想问:永乐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造他的宫殿?那时候的人们又是如何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实现了皇帝的愿景呢?

‬紫禁城·位置

北京,在元朝时称燕京,是元大都(即帝都)所在,元朝曾在此修建了宫殿、社稷坛、城墙、河道等城市工程。

朱元璋开创明朝后,定都南京,燕京成了燕王朱棣的藩地,为节省建设经费,朱元璋特许朱棣可以用元旧有的宫殿做为燕王府使用,而后来紫禁城的位置正是与燕王府息息相关,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元大内宫殿与燕王府。

大约在永乐十三年到十四年间,也就是紫禁城全面开工建设的时候,工部郎中萧洵奉命到北京拆除元大内皇宫,他也因此写下了一部令后人信服的、对研究元大都非常重要的参考著作——《故宫遗录》。

在这部书里,萧洵明确地指出了元朝皇宫是紧紧地环绕着太液池(今中南海和北海)临水而建,东岸是以面阔十一间的大明殿为正殿的三大殿,是皇帝的居所和其行使政治权利的地方;西岸偏南是太子居住的隆福宫,偏北是皇后居住的兴圣宫,这两宫的正殿都是面阔七间。

朱棣接手元旧宫后,将东岸原三大殿改造成了燕王府的三大殿,也正是由于燕王府的正殿承运殿沿袭了只有帝王才配享有的十一间面阔规制,建文帝登基后就以此给朱棣定了“僭越”之罪,想以此削掉他的藩位,怎奈朱棣堂堂正正地回应道:

‬“此乃皇考所赐……并不曾一毫增损……燕因元旧。”

这段保存在史料中的回应也直接点明了燕王府的位置,即原元大内三大殿所在处。

在后来拆除元皇宫的时候,朱棣要求要尽可能地保留燕王府,为兼顾皇帝的想法和新殿整体的营建布局,新殿的中轴线便向东平移到了今天故宫中轴线的位置,因为燕王府西边是太液池,无法与紫禁城的设计规划相融合。

在今天的故宫里,西路慈宁宫就是原燕王府的正殿位置,武英殿东的彩虹桥就是原燕王府三座金水桥东侧的那一座。

‬紫禁城·营建

一、准备

前文说到,在正式集中动土修建宫殿之前,相关人员花了11年时间做准备工作,耗时如此之长的准备主要包括对木材、石材、砖、瓦等的备料、运输和储存。

先来看木料。

如紫禁城建设所需的楠木多来自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的深山老林里,这些地方不仅山悬岭峭,还多蛇虫鼠蚁、瘴疬肆虐,采伐工人往往是“入山千人,出山五百”。

待费劲周折将木头拽运到水边后,工人们会将其分组编成木筏,等到雨季涨水之时再推入江河,沿各水系运至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木头围长达五尺以上称“神木”)和朝阳门外的大木厂储存,几千公里的路程,少则一年,多则要三四年。

太庙内的楠木

下面看看石料。

像保和殿后面长16.57米,宽3.07米的“云龙石阶”、御花园钦安殿前的栏杆等需要用到的汉白玉石,多来自京西南郊外的房山大石窝村和门头沟,其它普通的花岗岩多取自河北曲阳。

为了让成百吨重的石头顺利运达,工人们会提前在沿路打好水井,然后趁冬季寒冷之际,泼水成冰,用螺马拉着载有石块的旱船在冰上行走。据说那块“云龙石阶”就是用这种方式,动用了2万多人、2000多匹螺马,花了28天的时间才运到紫禁城里。

云龙石阶

接下来说说砖块。

紫禁城中多达几千万块的砖大体分为城砖、瓷砖和金砖,多来自山东临清和江苏陆慕,犹以陆慕御窑烧制的“金砖”最为难得。

金砖,就是大型细料方砖。其质地坚硬、光润如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涩,从取土到出窑,一共有七道大工序,前后加起来要2年时间,并且制作过程中的损耗很大,一批泥团入模,最后仅能有20%的合格率。

也是因为金砖如此精贵,所以它的运输、储存和使用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紫禁城中的每块金砖都会在背面或旁边清楚地刻上帝王年号、制作时间、工匠姓名、尺寸大小等款识信息,以防丢失和伪造。

太和殿内的金砖

再来看看瓦。

紫禁城多用今宣武门外琉璃厂(乾隆年间迁到了郊外琉璃渠村)制作的黄色琉璃瓦覆顶,只有少部分宫殿用的是黑窑厂的青瓦。

光彩绚烂的琉璃瓦因釉彩中含有的金属氧化物不同,又会呈现出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相较于庞大复杂的木、石用材,琉璃瓦的备料和运输都算是比较容易的了。

二、营建

我们知道,今天的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大小房间共9000多间,当年有10多万名工匠、近百万名劳工参与其中,这个同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是怎样做到管理有序、快速完工的呢?

1、得益于我国古代建筑先进、规范的“材分制”。

材,是木构建筑中衡量各构件尺寸的基准单位。它以各屋顶斗拱的断面尺寸为“一材”,分为“八等材”或“十一等材”,每个等级就是一种斗口的尺寸,有了这个尺寸,房屋的高度、进深,所需梁、柱等数量便都能知晓,从而可以提前在材料加工厂做好各部件的预制件,只等带到现场去组装,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工期。

2、得益于古人充满智慧的榫卯技术。

,是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是凹进去的部分。榫卯互相咬合、连接、支撑,将建筑的点、线、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稳固、抗震,还能保质保量地提高修建效率。

做为这种智慧的集大成者,紫禁城里不计其数的榫卯预制件就像我们现在搭积木似的,一层一层地有序叠放,仅用了三年时间,便搭出来了辉煌的、坚不可摧的天子之城。

坚固到什么程度呢?

在一家英国媒体拍摄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中,建筑师们按1:5的比例做了一个寿康宫模型进行抗震实验,结果让英国人惊诧不已——模型在里氏10.1级强度中摇摇晃晃了30秒后,竟然稳稳地立在了那里,没有倒塌、没有散架,只是发生了轻微位移!

3、得益于不同工艺间的科学组织、有序衔接。

按照工种的不同,当时主要有“八大作”,分别是:

木作: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负责斗拱、梁、枋等大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它的构架尺寸是其它匠作的制作标准,而像家具、装修之类的则是小木作的活儿;

石作:负责石阶、石基、石柱等制作、加工和安装;

瓦作:除了屋顶的铺设外,还包括铺地砖、筑墙体、灰与泥的备料等;

土作:挖土、夯土、填土的施工;

油作:为保护、装饰木构件,在木材表面涂刷油漆;

搭材作:相当于现在的搭脚手架,需全程参与工程建设;

彩画作:在木件表面绘制彰显等级的图案、花纹;

裱糊作:用纸张裱糊、装饰室内的门窗、墙面、顶棚等,是最后一道工序

在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传统建筑中,木、石、瓦为主要匠作,其中又以木作最为重要,它除了要完成本作任务外,还负责各作的衔接、配合。

‬小结语

可以说,在600多岁的故宫里,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故事,如果本文能让你简单了解一些,相信下次去故宫再与它们相遇时,会让你有不同的新奇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的地板坏了,专家进行修复时,才知道朱棣的心到底有多狠
从布鲁可积木古建营造系列看中国古建筑【涨知识】
【解读】六百年前的故宫首席营造师
600年前紫禁城建宫始末
兴建、修缮与传承: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故宫挖出明永乐时期的20层墙基揭秘其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