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士绅阶层是怎么来的?他们肩负什么责任?

士绅阶层是官僚和准官僚群体的总称。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生员、进士、举人等群体,叫做士;正在做官或已离任的官僚群体,叫做绅。士绅一词在明清以前便有出现,但真正作为一个群体的名称大量出现,则开始于明朝。

士绅阶层的产生与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有关。元朝汉化不积极,对读书人不重视,加上元末的战乱,这让明初时很难找到合格的文人来做官以管理社会。因此,朱元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比前朝历代都更加重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催生了生员、举人、进士等,进一步形成了各级官僚和准官僚群体,最终形成了士绅阶层。

除了科举制度产生的士绅以外,还有通过捐纳成为士绅的途径。但通过捐纳成为士绅,一般只居于士绅的下层,而且威望也低于科举出身的士绅。

下面我们来看看士绅阶层的具体产生过程与级别,以及士绅们担负着哪些责任(本文不讨论捐纳途径产生士绅的细节)。

明朝科举考试的几个层级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具体有几个层级,学界大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主张,但为了便于描述,本文采用大家认可度比较广泛的四级考试程序的观点,即明代科举考试主要包括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下一级考试成为上一级考试的前提和基础,会试是确定参加殿试资格并实际上决定能否获得进士头衔的考试,其他三级,即童试、乡试、殿试都是确定功名的考试,中式者分别获得生员、举人、进士头衔,每一级功名拥有的社会地位有着很大差别。

一、生员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正途,在举人以下,监生、廪生、贡生等都不是考试所得,所以,生员(也就是秀才)是科举考试的起点。考生员的考试叫小考,寅、巳、申、亥之年为小考之年,小考分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全部合格,就成为生员。

生员作为最低级的功名,标志着具有生员的士子开始正式成为“士”一阶层,开始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州、府、县学的生员,虽然是最低等的功名,算不上有权势的人,由于“公论出于学校”的共识,同时以后会有身居高位的可能,因此具有不少特权。例如可以给官员直接写禀贴;见到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犯罪,在革去功名之前,不会受刑,即使在有小过的时候,知县也没有惩罚的权力,只能交由教官,而且只能打手板;他们还可以免户内二丁差役。

对于大多数生员来说,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在地方上,生员可以去坐馆教书,廪膳生员国家还会每月发放补助,明初每人每月是米六斗至一石,在明代中后期,是一百二十两。

生员在民间社会中可以说是占最高的地位,在乡间常见有顶戴之人,多是生员,大家对他们的称呼,总是“先生”二字。有许多事情,必须要用秀才,例如结婚时候之伴郎,有钱的人家总会请两位生员。知县有公事下乡,陪县官起座之人,必须是生员,因为生员有顶戴。生员居家,可以改换门闾,这叫改换门庭,因为普通家庭房屋门是七尺,而生员家的是七尺三寸。

二、举人

考取举人的考试称为乡试,乡试分省考试,以子、卯、午、酉年考试之年。中央派两名主考到每省监督考试。一共考三场,第一场三篇文章一首诗,第二场五经,第三场考策。

中举之后,要拜师,会同年,会同门,还有刻朱卷。生员只要考中举人,便身价百倍,衣食无忧,亲戚朋友找上门来认亲。

举人同生员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授官。在明代前期,由于选拔人才的需要,举人一般都能有好的出路,授予的官职也较高,随之科举制的开展,应试的人的增多,加上社会上重视进士的风气,使得举人地位下降,最多授予教官。

举人虽说不是正式的官员,但可以说是国家的人才了,因为乡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第一步。生员虽然是程序上的第一步,但是举人中举后,需要在保和殿复试,可以说是皇帝亲身选拔的考试,是国家储备的人才。举人在地方上是可以和知县平起平坐的,因为举人授官有可能是知县,还可以随便给知县写信,下款称治愚弟某某。

一般来说,举人最大的荣耀是可以参加会试,举人以下有许多功名,参加乡试的有各式的人,但是参加会试则是举人的特权,所以说举人是一命之荣。

三、进士

举人参加会试中第后,通过殿试就是进士了,殿试一般不黜落,所以只要会试及第,就可以高枕无忧。作为最重要的科名,重要官职“非进士不畀”,士子一中进士,便成了地方名士,在社会上备受推崇。进士在籍之家,若有婚丧等事,知县大多会去送礼。

进士可以说是荣身与致富兼具。李绍文在《云间杂记》中记载:“明代有一个叫吴平坡的生员,平生有三大愿,一为‘榷税芜湖’;二为买某官员的豪宅;三为要买一小妾。结果这些奢求在他中了进士统统实现了 ”。

在社会上进士比举人的地位高,因为中了举人之后,倘若不能中进士,则只能授予小官或者教职,但是进士就都会授予官职,也就是进士都是官员。

进士有一个生员和举人都没有的特殊的荣誉,就是去世后能到谥法,如文正、文达、文襄等。得到谥号,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只有对国家有功的人,国家为表示尊敬,不愿再称呼其命,所以换两个字作为称呼,这在古代称之为易名之典。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科举功名,由于其本身所带有的种种利益,才使得广大士子们,穷极一生,孜孜不倦的参加科举考试。

士绅阶层在明朝国家与社会治理上的作用

士绅在明朝国家与社会治理方面,主要有两个作用:

  • 上传下达
  • 教化民众

一、上传下达

朝廷给与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相当优越,举人、生员是一种终身的功名,即使没有在官僚机构工作的任何经历也会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特权,而明代能够成为官员的人是极少的,因此使得拥有功名身份的士绅人数大大增加。

这些士绅由于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加上辞官居乡的退休官吏,“由科举途径而获得的功名身份的终身制, 使一批人沉淀下来, 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他们不仅具有政府赋予的种种特权,而且以他们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优势,建立起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在国家政权对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士绅充当了政府与百姓之间联系的重要角色,为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化民众

明代政权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礼法兼用的政策。但明朝政府官员极少,想要统治下层社会,就必须依靠一个“听话”的“中间阶层”,而学习过国家思想的士绅阶层,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且,国家对于地方的治理,取决于士绅的支持,士绅在乡间成为实质上的领袖。同时,在地方,百姓同样认可士绅的教化权力。

因为士绅具有政府承任的功名,也就是在文化上是得到政府法律上认可的,加上士绅在科举上的成功,使得普通民众对士绅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士绅在地方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因此,士绅在地方充当者实际统治的角色。

在士绅个人层面上,由于教化民众可以提高个人的权威、维护家族利益,使得他们同样热衷于在乡间进行教化活动。

明代士绅的民间教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致表现在法律教化、伦理教化、劝善教化、职业选择教化等,具体形式上表现在家族教化、官绅互动进行上传下达、学校讲学等。

在地方上,由于地方官如知县的任期都不是很长,使得他们难以熟悉治下的情况,并且,政绩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因此,有时士绅们取代了官府而成为地方的实际领导者。

结束语

士绅阶层在享受明朝给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特权的同时,也负担着朝廷治理基层的责任。在皇权不下县的情况下,地方基层依然能保持秩序,这些都有士绅阶层的一份功劳。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士大夫的官场之路是怎样的
“舒服”之极的明朝读书人有哪些特权?
论科举制度对明清时期的社会作用!“科举”成了寒门逆袭的出路
用数据说话:秀才录取率只有1%
一千二百年科举,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何如此吸引人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的存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