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之音”在世俗音乐生活中体现在哪方面?曲子是怎样构成的?

山歌和曲子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6)

向阳光

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山歌”和“小曲”两种。但唐代所谓山歌,范围比较广泛,大凡在山野劳动或休息时所唱的歌,包括船歌、劳动号子、风俗性歌舞等,都属于山歌的范畴。“山歌”通常是七言或五言四句的结构,句中和句末往往加用衬词,称为“和声”。如孙光宪仿作的《竹枝歌》便加有“竹枝”、“女儿”的衬词作和声: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线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这种结构的歌曲,在现代陕西民歌中尚有遗留,如沔县山歌《我跟小妹隔条河》。

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则称“小曲”,又叫“曲子”。它们多是产生于城镇,反映市民生活的民歌。有的则是来源于山歌、小曲,经艺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由隋至唐,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再加上唐初统治者奉行的重俗轻雅的音乐文化政策,以曲子音乐为代表的世俗音乐活动,形成一个繁盛局面。尤其是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唐代的曲子音乐,正是所谓“盛唐之音”在世俗音乐生活中的直接体现。唐代的“曲子”,作为当时的艺术歌曲,在城镇广泛流行,其题材广泛,创作多是依曲填词,词体结构多样。曲子音乐在唐代的繁荣,与都市经济生活的发达、社会音乐活动展开的普遍性都有关系。它几乎适应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情感生活的需要,因此曲子音乐的题材也必然是相当广泛的。正如王重民作《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所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土之歌诀,莫不入调”。

唐代的“曲子”,从敦煌展示的资料来看,数量很多,词、曲内容很丰富,歌词有五百九十首,涉及的曲调,也有八十种左右,而这也仅是佛洞经室所臧。社会音乐生活中曲子音乐之丰富,传播范围甚广。这些“曲子”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宽泛,许多歌词也都健康向上。“曲子”的创作者,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其中一般是劳动者、乐工、歌使、文人、僧人和统治者中的官员。“曲子”用于演唱,与民歌并无两样。但是,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甚至少数扮演戏弄的小戏也用“曲子”,这与“相和歌”、“清商乐”有类似之处。“曲子”在应用过程中,体裁本身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曲子”的曲式结构比民歌复杂,分单遍、双遍的“只曲”;同曲多段歌词连续唱,前面加上引子,或加帮腔等各种形式的小段;也有合用几个不同的“只曲”联成一首大型套曲,前面加上引子,后跟帮腔称和声的表演形式。歌词结构有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曲子”的内容既丰富又现实,它们中间有反映统治阶级残暴剥削的《鲁城民谣》、《工匠莫学巧》;有反映忍受不了剥削压迫而奋起起义的《大业长白山谣》;有歌颂英勇战士的敦煌《曲子·剑器词》;有描写妇女坚贞不渝爱情的敦煌《曲子·菩萨蛮》和揭露租税与兵役残暴的《男女有亦好》、《曲子·捣练子》等。进城后的“曲子”以抒写妓女怨愤的作品居多,而且变得复杂,出现了一些糟粕。但就主流而言,隋唐的“曲子”无论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远远超过民歌,这是民族音乐创作上的一大进步。“曲子”的艺术成就对其后宋元明清几代市民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曲子音乐的文化,是怎样构成的呢?曲子音乐滋生于汉魏以来传统音乐的土壤。关于曲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追溯曲子音乐的发展历史时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这里主要是从世俗性音乐体裁的沿革来谈历史俗乐的演变。当然,因为有这种历史的延承关系,也使得曲子音乐能够以渊源长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在世俗音乐生活的广阔范围内,获得更宽厚的适应性。如果从传统音乐语言的延续以及至今仍能看到的某种稳定性来说,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可以有变异,但是其中一些基本特点,却会具有惊人的稳定性而代代相承。

“曲子”的创作,尤其在唐代时,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如“三王家”、“三李氏”,还有“诗豪”刘禹锡、

“诗魔”白居易、高适、元稹等。曲子音乐的创作,一般是以民俗生活中广泛流行传唱的曲调来填词。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的《竹枝辞》,就是根据民间的《竹枝》曲调,填新词而创作的。据《新唐书》的记载,刘禹锡被贬官做朗州司马时,“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乃猗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看来,刘禹锡新填的《竹枝辞》,传播面还是相当广泛的。

从今存敦煌卷子中曲子词的名称来看,也反映不少曲子原出自民间。如敦煌俗曲(佛曲及民间杂曲)中《柳青娘》、

《拜新月》、《五更转》、《十二时》、《杨柳枝》等,估计都是当时西北地区盛行的民歌。历史上,河西走廊历来盛行民歌,况且又地处丝绸之路要道,世俗生活中需要曲子音乐,所以,在敦煌曲子词中有不少此类歌调,也并不奇怪。

曲子音乐除了有对传统音乐继承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对传统“超越”的另一面。这种“超越”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在当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少数民族及外域音乐曲调的吸收;二是由当时的乐工、歌妓与文人共创新曲。这与传统音乐本身在传承中的创新一起,共同构成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多元倾向。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中,记录有多种唱奏曲名,其中如《南天竺》、《婆罗门》、《苏幕遮》、《菩萨蛮》、《柘枝引》等,明眼便知是少数民族和外域的乐曲。至于该书中所记三百多种曲名中,由胡域传入而又汉化了的、更改名称的新曲名又会有多少。

曲子音乐在当时的音乐活动中得以不断创新、广为流传,都同它广为乐工、歌妓与文人的喜爱、演唱有关。随着城市经济生活的繁荣、宫廷音乐活动以及一般宴饮娱乐活动的需要,曲子音乐在城市歌妓、乐工中不断演出,有才华的文人名土也投入创作,使得曲子音乐在传唱表演中不断翻新。白居易“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著名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音乐时尚的变化。

唐代城市音乐生活中,乐妓、乐工取名士诗句入曲,是常俗之事。开元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的诗,就常常被入乐演唱。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述有一段音乐史上的佳话,便是记雪中酒楼之上,诗人王之涣、高适和王昌龄如何与歌妓、乐工饮酒相乐之事。其中讲到歌妓以演唱名上的诗歌为荣,而诗人又以歌妓演唱自己的诗篇为豪,确是各得其乐。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中“元微之诗往往播乐府”,“李益诗名与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等,即是这类活动的记录。

原始时代的音乐、舞蹈、诗歌是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的。以后歌、舞、诗逐渐分工,诗歌独立,许多不专为歌唱写作的诗歌渐渐出现。但即使诗、乐有了明显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和音乐家的合作,却依然继续着。历史上有许多诗人写诗入乐,为歌唱写诗配词的文学家也大有人在。汉魏六朝乐府里有这样的人,唐代这样的人仍然很多,他们的诗既能吟又能唱,而且与音乐配合讲究。具体表现在:音韵四声极为考究,平仄用处采用对比的原则,十分注重语言节奏,使诗句音节错落有致:语言清新流美,节奏回环往复,旋律起伏宕荡,歌词字音与曲调结合得较为圆满,一经演唱,就可使人听得清楚,字字珠玑。代表诗人有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白、李贺、李益、元稹、白居易等等,他们的诗句在唐时曾被广泛地配乐演唱。一方面音乐家向他们求索歌词;另一方面诗人们也以自己的诗词,能入乐演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感到非常兴奋与自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歌最突出的特征是()。
闲话诗歌与音乐(中)
云南十大民歌金曲,你听过几首?#云南山歌 #民歌 #音乐
浅论词的起源
【音乐典藏】金池女声民歌新唱 山歌好比春江水12首
1649纯子音乐:女声民歌新唱 金池《山歌好比春江水》 (12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