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章汗法//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银翘散
第六章 汗 法

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蛰蛰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就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之一。但汗法不是以使人汗出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汗法药物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故能解表;因此解表法主要用于邪在肌表,必须外散使从汗解的表证,以及某些传染病的初期。此外,解表法借其发散表邪的作用,还有透疹、退肿、消散疮疡等功效。汗法的应用,正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表证如风寒、风热、风湿表证。也用于治疗表证兼证如麻疹、风疹、水肿兼有表证.也用于治疗病位在表的皮肤病如瘾疹、牛皮癣。
然而,外邪六淫有寒热之异,人体有虚实之别,或原有其他病症又感外邪等等。所以汗法分为辛温、辛凉和扶正汗法三大类,分别适用于表寒证,表热证和虚人感受外邪而致的表证。
本法所使用的药物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好散,作用减弱。同时,反服用该类药物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但发汗,以遍身淼淼微汗为最佳。假使汗出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因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太多,易耗伤气津,严重的还有导致亡阳亡阴之变。临证使用本法,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表证者多有畏寒、恶风,应注意避风保暖,尤忌汗出当风。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宜先解表而后治里或表里双解。注意不可过汗,以防汗出过多,而耗伤津液。气虚血弱,津液亏耗及失血证等,不宜发汗。如确有表证需要发汗时 应配合调补气血的药物同用。使用汗法,要注意因人、因时、因证而护。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 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夏季炎热,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适当减轻。冬令严寒则药量宜适当增加。
  代表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薄荷桑叶菊花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银翘散

麻黄

《本经》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unge.和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Mey.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及辽宁、四川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平喘,利水。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宣肺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本品辛散苦泄,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好的平喘作用,不论风寒、痰浊、热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喘咳气急者,均可配伍应用。因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常与杏仁配伍,如三拗汤。若肺热咳喘,可与石膏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喘咳,可配伍细辛、干姜,如小青龙汤。
3
、利尿消肿,用于风水肿。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
此外,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闷润,切段,干燥。
炮炙方法
1
、炙麻黄 取炼蜜,加入少量开水稀释后,淋于麻黄段中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
100kg麻黄,用炼蜜12.5kg
2
、麻黄绒 取炼蜜,加入少量开水稀释后,淋于麻黄绒中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作用缓和,适用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3
、炙麻黄绒 柴胡片,用黄酒拌匀,焖润手诱,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作用更为缓和,适用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100kg麻黄绒,用炼蜜20-30kg
【用法用量】  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绒作用缓和,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
【使用注意】  麻黄发汗之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能解热发汗,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桂枝

《本经》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通常于春季割取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应用】
1
、发汗解肌,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能助卫实表,外散风寒。如表虚有汗,可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若表实无汗,可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2
、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如胸痹心痛,可与枳实、薤白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脘腹冷痛,常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妇女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伍附子,如桂枝附子汤。
3
、助阳化气,用于心悸、痰饮及蓄水证。本品辛甘性温,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甘草、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用于脾阳不运所致痰饮眩悸,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4
、温通胸中阳气,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之证。常与瓜蒌、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这种通阳的作用又可用于心悸、脉结代之证以助阳复脉,多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配伍,如炙甘草汤。
5
、用于经寒淤滞,经闭,痛经及徵瘕等证。能温痛血脉,散寒逐淤。常与当归、川芎等同用以通经活血,如温经汤;与丹皮、桃仁等配伍,以逐淤消徵,如桂枝茯苓丸。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粗细分开,洗净,稍浸,润透,切薄片,阴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炮炙方法
1
、蜜桂枝 取炼蜜,加入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桂枝片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作用减弱,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100kg桂枝片,用炼蜜15kg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现代研究】  桂枝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能抑制结核杆菌,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还有健胃、强心、利尿、止咳作用,桂皮醛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紫苏

《本草经集注》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crispa(Thunb.) Hand-Mazz. 的叶。我国南北均产。每年7~9月采收地上部分,阴干采叶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
1
、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本辛温发散,若感冒兼气喘咳嗽者,每与前胡、杏仁等药同用,如杏苏散。若感冒兼气滞胸闷者,常配香附等药,如香苏散。
2
、行气宽中,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紫苏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并有理气安胎作用。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闷呕吐者,常与藿香等药配伍,如藿香正气散。若胎气上逆,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同用。
此外,本品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润软切段。
炮炙方法.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左旋柠檬烯及少量α-蒎烯。水煎剂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故能发汗而解热。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能健胃和止血。水浸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荆芥

《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我国南北分布甚广,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多系人工栽培。秋冬采收,阴干切段。生用、炒黄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止血。
【应用】
1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本品药性和缓,表寒、表热均可应用。风寒感冒常与防风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每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银翘散。
2
、透疹疗疮,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及疮疡初起。本品能祛风止痒,透疹,解毒。常配伍蝉蜕、薄荷等药,用于小儿麻疹不透,如透疹汤。或配伍苦参、防风等药,治疗风疹瘙痒、湿疹痒痛,如消风散。还可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治疗疮疡初起,如银翘败毒散。
3
、炒炭止血,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常与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同用,治疗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或与地榆、黄芩炭等药同用,治疗便血、痔血。或与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同用,治疗妇女崩漏下血。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
炮炙方法
1
、炒荆芥 取荆芥段,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
2
、荆芥炭 取荆芥段,置炒药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右旋柠檬烯。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的解热、镇静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荆芥炭有止血作用。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有镇痛和抗炎作用。荆芥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

薄荷

《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和家薄荷的茎叶。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江西、浙江产者为著名。收获期因地而异,每年一般可采收2~3次。阴干。用时润软切段。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肝、肺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应用】
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为疏散风热的常用之品,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银翘散。
2
、清利头目,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善长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对风热所致的头痛目赤和咽喉肿痛均可配伍使用。
3
、利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可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如透疹汤。还可与苦参等药配伍,治疗风疹瘙痒。
4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入肝经,常与柴胡、白芍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此外,还可用治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润软切段。
炮炙方法.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脑,其次为薄荷酮,还含有乙酸薄荷酯、茨烯、柠檬烯、蒎烯等。有发汗、解热、消炎、健胃、利胆及抑制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作用,并能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

桑叶

《本经》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Morus alba L.的叶。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经霜后采收,晒干。生用或炙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应用】
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与菊花配伍,如桑菊饮。
2
、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本品有清肺热、润肺燥之功,多用于燥热伤肺之咳嗽咽干。常与杏仁配伍使用,如桑杏汤。
3
、平肝明目,用于眩晕目赤。本品苦寒,兼入肝经,善能明目,对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肝肾不足所致眼目昏花均可配伍使用。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搓碎,去柄。
炮炙方法
1
、蜜桑叶 取炼蜜,加入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净桑叶碎片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其性偏润,多用于肺燥咳嗽。如用于外感燥热和治疗温燥伤肺。
100kg桂枝片,用炼蜜25kg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或入丸散。蜜制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脱皮固酮、牛膝固酮、β-谷甾醇、芸香苷、东莨菪素、胆碱、叶酸、绿原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杀作用。桑叶和脱皮固酮有降血糖作用,脱皮激素还能降低血脂。

菊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由于产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菊花等品种。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及四川等地。花期采收,阴干。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应用】
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发热。本品长于疏散风热,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2
、平肝明目,用于目暗、目眩,目赤肿痛。本品养肝、平肝、清肝,为明目要药。每与枸杞同用以养肝明目,如杞菊地黄丸。或与羚羊角等药同用,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如羚角钩藤汤。常与桑叶、决明子等同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3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炮制与作用】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梗,筛去灰屑。
炮炙方法.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清热解毒多用野菊花。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菊苷、黄酮类、挥发油、胆碱、香豆精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等。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状态,并能降低血压,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还有一定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种致病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流感病毒PR8及钩端螺旋体也能抑制。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方解】   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应用】  多用于后世医家以麻黄汤类合方的经典应用为基础,在临床上逐渐拓展麻黄汤类合方的新用,主要应用在解热镇痛、抗过敏、平喘等方面。
【使用注意】
1
、一般冬季使用;2、青壮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黄汤。咽痛则表明有热,热证复用热药,则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
【现代研究】
麻黄汤类合方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涉及甚广,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及变应性血管炎,皮肤奇痒;与其它药物配伍治疗神经官能症、便秘、小儿遗尿等症。
桂麻汤在镇痛及解热作用方面与麻黄汤存在着协同与拮抗作用;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或干扰病毒免疫病理等途径达到抗流感病毒感染的目的;解热作用除与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作用和兴奋中枢作用有关外,还与配伍的桂枝有密切关系;麻黄及麻黄碱作用于组胺受体,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麻黄对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的作用,能够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抗过敏目的。

《伤寒论》
【组成】   桂枝9g 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方解】   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解肌与解表是有区别的,用词解肌主要有两种情况:1、病人汗出表证,由于腠理疏松,邪在腠理,用解肌。2、透疹亦可用解肌,一般有解肌作用的药物都有透疹的作用。而解表则是一个含义范围较宽的一个词,解表包括解肌,而解肌的主要位置在于腠理。)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的作用。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平,可以补中益气滋脾生津(颇有滋养营阴之意)。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外感疾病:治疗因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太阳中风证。治疗营卫不和之自汗。治疗奔豚气。治疗血痹。治疗虚劳。
【使用注意】 
表虚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瘟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近年随着对桂枝汤的深入研究, 其现代应用主要有: 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多形性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等属营卫不调者。虚性便秘。小儿厌食症。胃脘痛。骨折恢复期盗汗。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杂病。白细胞减少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瘟病条辩》
【组成】  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生甘草2.5g 芦根6g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方解】   君药桑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肺热重则用霜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桔梗宣肺利气止咳,一升一降,三者共为臣药。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三者共为佐药。甘草和诸药。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前者解表清热之力强;后者配伍杏仁,故宣肺止咳之力强。连翘-善散胸膈之热。桔梗、杏仁配合使用其止咳之力逊于桔梗配白前。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临床应用】  用于风热表证的治疗。
【使用注意】 
【现代研究】 近年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进行, 其应用范围和适应证有明显的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小儿、成人外感风热所引起的咳嗽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慢性及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痤疮。颈椎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等。

《瘟病条辩》
【组成】         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 鲜苇根汤煎。
【歌诀】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方解】  重用连翘、银花为君药,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薄荷、牛蒡子可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有发散解表之功若无汗者,可以加大用量,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二者虽为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反佐用之,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竹叶清热除烦清上焦之热,且可生津,芦根功在清热生津,桔梗可宣肺止咳,三者同为佐药。甘草和诸药。
清热除烦的力量:栀子>竹叶>灯心草。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透表--荆芥穗、淡豆豉性微温,开毛窍,助邪外出,表邪通过此二药透表而出。
【主治】
瘟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  用于风热表证的治疗。现代临床上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腺炎、咽喉炎、肺炎、疱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性感染疾病,是中医临床上广泛使用并且疗效确切的中药方剂之一。
【使用注意】 
【现代研究】  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对银翘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银翘散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解毒、抗炎、抗过敏等作用。银翘散的临床应用与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临床研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中医温病风温的范畴。银翘散作为治疗风温邪热在肺卫的主方,该方仍然还是现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剂。治疗肺炎: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的,有不少患者很易由上呼吸道感染继发为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该病主要发病症状为发热、咳嗽、胸闷、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属于中医肺热病和温病范畴。治疗扁桃腺炎与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是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辨证上属于风热乳蛾,多由风热邪毒搏结于咽喉而成,银翘散既能祛邪外出,又能芳香辟秽,解毒利咽,药症相符,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期,以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并适当补液,效果较好。其它应用:银翘散用于治疗风疹、小儿口疮、颈部疮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咽-结膜热、小儿疱疹性口炎、青少年麻疹样病毒疹、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
实验研究:解热镇痛作用:许多动物实验表明,银翘散对不同致热剂所引起的家兔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证明该药为中枢性解热药,且其作用原理不全同于解热镇痛类药物。抗炎与抗过敏作用 银翘散具有很强的抗炎与抗过敏作用,能增强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对多型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其抗过敏活性主要是通过抗组胺作用而实现,5-羟色胺无明显抑制,对前列腺素作用也较弱。抗菌抗病毒作用:周氏等发现银翘解毒片在体外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在体内也表现出明显减少病毒引起的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分类——解表药
麻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中药学——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一)
《中药学》辅导:解表药
中医经典方剂1(对症抓药)
一、解表剂(辛温、辛凉、扶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