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 | 毕建敏:“分享性”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毕建敏


        摘  要:文本理解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以文本为媒介,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对话,共享人生和社会经验,才是阅读教学的操作要义。因此从本质上说,阅读教学是一种需要“理解”,更需要“分享”的活动。本文拟对“分享性”阅读教学从方法角度进行探微,以期有所收获。

        关键词:分享;对话;体验


对于审视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的很多语文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对话、交流与分享:要么教师讲学生听,“讲者昭昭,听者昏昏”,同学发言,学生不愿倾听、不会倾听;要么教师独享“话语霸权”,学生在老师强力牵引下,说着“老师想听的话”,表面热热闹闹,但真正触动心灵的、富有生命力和童真的声音微乎其微……

基于此,从师生的阅读姿态着眼,让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多重对话,达成平等交流与共享,构建“分享性阅读”课堂势在必行。在分享性阅读中,我们要关注师生对话氛围的创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亲历深层阅读的基础上,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习得阅读方法,共享阅读感悟。

学会倾听、平等对话,奠定分享的基础


1
学会倾听。

耐心倾听,是对话的前提,是分享的基础。在阅读中,要想分享到别人的学习信息,倾听是关键。因为只有师生、生生之间开始互相倾听,才能使师生博采众长,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首先,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的倾听者,耐心地听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允许学生有错误的理解;要求教师虚心地接纳学生不同的理解,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以丰富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其次,教师要用心地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双目注视发言者,耐心、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对文本的理解,真诚地参与同伴的交流互动。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真正分享到别人阅读文本的信息,分享到别人阅读文本的思维方式。


2
平等对话。

分享的过程其实是对话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同学”“伙伴”,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阅读文本,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敏锐地捕捉话题,营造宽松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敢于坦露心迹,表达自己在阅读文本中悟到的见解,而此时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同读者,是学生可亲可敬的朋友,在围绕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使得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丰富。


赋予情趣、深层体验,丰富分享的内涵


文本,是分享的媒介,是对话的载体。阅读教学中的分享更多体现在对文本的分享。语言是思想的家,分享文本的关键是将文本解读到位,只有对文本的解读到了恰当的深度、高度和宽度,教师才可能真正在分享和教学行为之间很好地把握,上出适合孩子的具有鲜活思想的语文,上出语文应有的温度。


1
赋予情趣,活化分享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如展开想象,动作演示,游戏玩耍,角色扮演,诵读感悟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换位,移情体验,或当小导游写导游词;或当小作家编撰故事;或当小画家想象画面;或当小演员演译剧本……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在形式多样的分享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

常用的教学策略有:(1)动作演示:教学《丑小鸭》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理解“卧”字,老师巧设“大家辛苦了,我们卧在课桌上休息一下”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作理解了“卧”的含义、体会到“卧”的舒适。(2)角色扮演:教学《长城》《颐和园》《桂林山水》等课文,老师指导学生做小导游,写导游词。(3)展开想象:教学《秋姑娘的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了信,那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会写些什么呢?在想象言说中,学生尽情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率真,彰显生命的灵性。


2
深入文本,丰富分享内容。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深切的阅读体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抓住文本的重点处、疑难处、矛盾处、空白处、求异处进行有效探究,深入文本及作者的内心,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深度的拓展性阅读,敢想、敢说、敢实践,让他们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读通文本,读懂文本。

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赤壁之战之后,孙权论功行赏,你们说谁的功劳最大?”学生立刻说黄盖的功劳最大。此时我不急于寻求答案,让学生拿出功劳簿,写下黄盖的功劳,这里给予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讨论;经过交流,有少数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周瑜的功劳最大。我就让这部分学生也在功劳簿上写下周瑜的功劳,后半节课的时间就针对这个问题,让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查找资料、记录、讨论、思辩,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后一致认为周瑜的功劳最大。让孩子在彼此地讨论和争辩中达成对文本的解读。在这种有趣而又有学术性,紧张而又情感化的争鸣中,孩子的智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在相互交融、传递、补充和升华,孩子就在阅读文本的分享过程中思考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


动态捕捉、适时引领,提升分享的价值


随着开放性、挑战性问题的提出,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就相应丰富起来。但丰富不等于成功,教学中“成功分享”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必须把握“尊重文本”和“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平衡点,既积极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又不忘把握讨论的方向和提供必要的点拨甚至是纠正。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真正有价值的分享。

为了实现对课堂分享的有效控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与偏差进行动态捕捉和适时引领。

动态捕捉,是指对生成性资源的把握的问题。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如何把握?怎样捕捉?这样的行为与分享理念有什么关系?我想:教师要重视课前 “三预”——预设怎样、预计会怎样、预期应该会怎样;要重视课中的捕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做好“价值捕捉”“错误资源”的捕捉;还要重视课后的反思——既关注目标达成水平,又关注在哪些场合、哪些生成资源可利用?哪些需要舍去?在此基础上来思考动态捕捉的价值及应该遵循的原则等。

适时引领,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分享资源、分享同伴和教师的智慧。课堂教学中需要引领之处比比皆是,学生反馈过程中的适时提炼是引领,学生出错及模糊不清时纠错是引领,学生回答不全的及时补充是引领,学生欲说不能时的启发是引领……我们需要引在关键点,引在必要处,引在恰当时。这种引领,体现了教师的本身作为一个课堂“分享源”的价值所在,也更直观地呈现出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机智。

如教学《落花生》时,我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像苹果一样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所以我们不应该学习落花生。这样的观点本身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很明显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于是,我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了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引领学生参与、接纳、明晰,在分享中初步领悟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总之,分享,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品质。分享需要开放,向课堂时空开放,向他人和自我开放;分享需要发现,要在倾听、思辨、选择中主动发现;分享需要创造,需要生成,需要在互助共进中构成一种和谐……只有构建“分享性”的语文课堂,在师生、生生之间智慧分享的过程中,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作者)走向心灵的契合,彼此接纳,相互造就,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路小学)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文本开始
[转载]如何多层面进行文本解读
提高阅读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对话,向语文阅读深处漫溯
打开学生觉知的大门
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