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祝大彤师太极武学思想概述 6 作者:曹树人 倪侠杰 勇建慧

第十一篇:松柔艺术,空虚性天-太极浑圆法则

松的法则在太极拳中是老生常谈,颇有点“三岁小儿也知道,八十老翁难行到”的意思。可见在太极拳练习中,松的贯穿性及难为的常在规律性。难为是因 其常在,常在而人长不识,故难为!恰如天地间自有正邪之行,而人择之,择善则行正、择邪则行恶;练拳而求松、知松、学松至感松、体松、能松,最终松存在与 己身,正于人生天地间择善而行同理。
关于松功学练,杨禹廷先师有“全身自然放松,(自可感受到身体的)节节贯串,头脑(自然会)安静,神经不紧张”之论教,又说“身心松静(则肢体 神意会)自然舒展,(运动中自会表现出)柔、圆、缓与胸腹松静,(可让)周身血液流动畅通,神经末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
祝大彤恩师说:“松是太极拳的魂”!
依杨师祖所教,放松后可致沉静,则肢体和神意自然舒展----这是先贤所谓“宁静以致远”的意思。祝师曾让我们在他身上体会放松后的沉(肢体)静 (心脑):祝师正坐,两人各执祝师平伸之一臂,自下向上同时以反关节手法托举;一用力只觉祝师两臂极柔软无从用力,而师身体又极沉重,用尽力气也不能使祝 师有丝毫的坐姿改变----这足以说明沉是因松而达到的境地功夫。沉重而能表现为空虚,即为柔。我们曾用力推按祝师之胸、腹、背、腰、胯、大腿等处,当祝 师放松时,我们会感到祝师身体极沉重;我们发出的力量仅限于接触到祝师的肌肤上,无法再进入祝师体内,所以想推动祝师根本是不可能的----祝师身体并不 接受外力,外力自然进不去……,而当时的情景却是我们的手掌踏踏实实的放在祝师的身上,任我们用多大的力,也进不到祝师身体内,相反,真用力大了,那股反 作用力倒把自己推的站不稳脚跟了,但当祝师表现松到空虚时,我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已能进入祝师体内,但触手处空无一物----祝师人虽在原地未动,而给我们 的感觉却是在其身后极远处。可以想象一个人明明伸手是在手可触及处用功,但忽然感到自己的手伸到了远处即便只有数尺(远近乃功力所致,愈放松的好,给人的 感觉愈远。)也会猛然发现:原来不是自己手伸的远了,而是身体已因前倾而失去平衡了----这是“引进落空”的做法,却正是身体极度放松后柔的显现!



拳经中说行功者但能依法合理,假以时日自可从“极柔软而能极坚刚”!其实,能达到松柔空虚----极柔软之地步,已不需要“极坚刚”了。祝师常说起他在杨 禹廷先师处及汪永泉大师处听劲:摸哪儿哪空,扶哪儿(在)哪里翻(出去)”----而我们在祝师身上听劲,又何偿不是如此?这是太极拳松柔艺术的体现!使 本性存在于空虚之中,无人我之相,自不会落于具体事物中的对待,阴阳互济,内外如一,达到一体混圆,这正是太极拳学修练中由术入道的里程碑式的一座高峰!
混圆是形意,混元是神意!
我们在练习中一举一动向着这个目标迈步时,很可能落错了脚即走了直线,因为太极拳运动轨迹是圆弧线,
关于太极拳的弧线,是无法仅在形体上说明白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形象。绝大多数的太极拳练习者为了表现自己是在循着圆弧行功,不惜发动周身所有的器 官和部位来参与,诸如:扭腰掉胯,凹腰突臀,弓背凸腹,屈膝折臂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借以证明自己走的是弧线。但这只是有弧度的形状而已,并非是太极拳的 运动形式。太极拳运动的弧线自有其独特处;有角度方位、有高低远近、有轻重和缓、有阴阳变化……,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习练者隐于内而非显于外,因为太极拳 的特性是“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
被人抓住了手腕,要想挣脱则手不能动,甚至不能想。手一动属主动(没和对方商量好,人家不愿意松开,你一厢情愿的想挣脱,违背太极拳原则,是挣 不脱的---即便拼命挣脱,也必定已是身形散乱,脚下不稳!)一主动则非顶即丢也挣不脱。祝师说:“想做到拳经中要求的不顶不丢,先要不动即保持状态”! 一动挣不脱的病因就是没有运行弧线。被人抓住了不能动如何还能走弧线?祝师说:“手不要走!意思走!”手不要走是要你身心安静、周身内外放松下来,不与对 方来力相抵触----即祝师所授心脑不接法则,而让手上的意思出去,就是想自己的手伸长了离开身体在远处以圆弧线运动---肢体绝不能动,就想!真能做到 放松,就会觉得被对方攥的很紧的地方已没什么了,而自己的意思通过弧线运动已到了对方身后,这时只需意念吸收腹股沟,可随时将对方逐出圈外,此时被拿住的 手反而成了打击对方的工具。
起式的双手上 时,如果觉得手臂某处甚至肩背有僵强及使力的感觉,即可以肯定你心中想的是双手向上---那是一条直线道路。这时则应把手指上意 思无限舒展,手臂会很轻松的起来,当然这意思出去仍要循弧线运动。手垂在下面,指向地球的另一端,再被神意引领着指向地平线,这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弧线运 动吗?只是这个弧线太大,大的一般人不敢想象而已。



两人搭手顶在一起,都想到把对方推出去,却总也办不到。为什么呢?这也是主动造成的丢顶,没有弧线!你推我、我推你,大家都抢一个立足点,朝着一个共同的 目标奋战,不是直线是什么?直线产生顶撞,顶撞的后果那是力大胜力小---不是太极拳!反之如果应用起式时的弧行 意思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推开一边。 什么叫不知不觉呢?跟上述道理一样,放松与对方的接触处形体还在而意思已运行至对方身后,对方忽然发现自己在彼身上已失去了着力点,正是进退两难、四面楚 歌的前奏,而在我则随意向某处作弧线运动,即可将对方逐出---在这个过程中在我则不可存将对方逐出圈外的意思,在彼自不会故意将自己摔出,所以当彼被逐 出的事实存在时,彼与我都不会有明显的感觉。顺便提一个反证的问题答案:凡是主动的都有力,有力的都走的是直线。凡是直线都走不开,走不开即无法运用太极 拳的法则取胜!
弧线运行是否圆满,取决于心意肢体运动是否规范。什么是规范呢?在行功走架中,每一举一动必须是弧线已可肯定,关键是这个弧线不能出头露尖 (凸),正运行间忽折为小又忽变大(凹)即是规范。何谓出头露尖呢?我们运行的虽然是一段弧线,但这段弧线必须是一个圆圈上的任意一段。如果随意的在运行 这一段弧线时一会大一会小,自然不会属于一个圆,自然就产生了凸凹,断续和缺陷。换句话说:虽然走的只是一端长短不等(因角度不同)的弧线,但要明白这一 端弧线隶属哪个圆周线而这个圆周线则必须在心中存在。心中这个虚无的圆周线存在如不圆满,直接影响到你在运行这一段弧线时的质量---心中没有一个圆,手 上的弧线即没有规矩,因为没有圆心。圆心不定位则圆很难存在。这也是先贤说太极拳是圆运动的道理所在。表现在外的肢体运动的弧线是实有的,含意在内的圆周 存在是空虚的;只有空虚的圆周存在才能支持实有的弧线正确运行----拳经中谓“(只有)先在心,(才能)后在身”亦既此理。从体现阴阳上说:一个圆有阴 有阳,肢体运行表现的为阳,意思存在的为阴。阴和阳都不能独立存在!从辨证的方面讲:因为有虚,实的地方才显出来;因为有阴,所以才有阳的存在。
在心只要松静,在体才能松柔。
如此行功,久而久之,周身上下前后左右皆会有无形的圆存在于空虚中。与人搭手,对方只会触及到你身外这些形体虚无而意思实有的圆周边线上,而无法 进入圆心(自己的重心所在)中来。自己的重心亦即圆心是随着对方变化,而变化,并无一定,但运动却存乎自己一心,这个问题已经属祝师所授八方线及乱环应用 的法理了。
太极拳行功任一法皆要“先在心,后在身”,身外处处皆圆(乱环)是由心意在内指挥形成的,这是内外的相合,运行时有虚有实,有主有随,这是阴阳 相济;肢体松空柔顺,行动必须一致,使阴阳变转能自然的显现于周身任一部位,既拳经中“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变是浑圆一体之境。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流水似箭,滴水穿石。这些自然现象充分证明老子“柔弱胜刚强”大道法理的真实。然而可惜的是简单的道理“天下莫不知之、莫能行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放松之法祝师书中已详尽备至,此间不过一得之愚见心识,唯望世上有志修习太极大道者,务要拭目明心,则善而从之,庶不至于在数十年后回首,始知自己一生用功,却是“无为在歧路也”!

第十二篇吾道以一贯之----太极拳学正轨

一贯之者:为道(此处指任何一种艺术门类)之关键所在。起因如是,运行如是,成果亦如是。
:在太极拳修炼中:能当此意者从理莫过一“阴阳”,从法莫非一“松柔”,从行无非一“炼养”。所得者,亦一“平和”而已。从阴阳之理、练松柔之 体、养平和之心、终而得清静之神,此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之理也。古圣云:大道质朴!自然能成----阴阳者:天地万物莫非阴阳,此理之源于自然者:松柔者: 人处母腹先天状态时松柔一团抱元守一,自得其乐。历代修道者莫不尊老子之教而求回归此状态,《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此 法出于自然者。以自然法理修炼和平之心,得清静之神意,皆是自然成效。古之修真养性者:避世而居山野,不与人通往来,不挣名利,自得其乐——何以知其乐? 彼若无乐,何以遁世?唯彼所乐者,俗人不解,所以为“自得”之乐!人若尽知,必是俗非仙——此仙凡之异也。
扯的远了,转回来。使肢体通过后天和缓的主动之学习之运动。而逐渐恢复先天自然的被动本能之运转,能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有机的协调统一,充分吸取大自然赋予之营养精华,达到养性炼真延年益寿之成效,乃是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在。
欲以平和之心、依松柔之法。行炼养之功、达无为之境,必须“要有脱胎换骨的毅力”——祝大彤老师常常引用吴图南老师这句名言来鼓励教导我等学子,这句话同时也指示了太极拳学的行为正轨:在明理知法通意晓义得机能行的情况下,唯一字:炼(练)!
练则练形体本质,使之肢体松柔气血和顺,此即道蒙数千年所传之命功;炼则炼心性元神,使之心智慧悟神意宁静,此即性功之要意。
按现代科学的说法:太极拳实际是在开发人的大脑,增强人的小脑。大脑是人体中枢神经所在,负责智力思维,通过长时间的正确练习,大脑得到开发,智 力和思维能力自然增强;小脑负责人体平衡,通过正确的行动,可使身心平静和谐,平衡支撑能力增强,气血在体内自然畅通,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炼太极拳想达到深研之高深地步,要有恒心即常言说之长性,犹要百折不挠的精神、脱胎换骨的毅力!从人体运动生理上讲:当身体合理运动12小时 后,运动给身心带来的良好感觉将随着人体阴阳的自然交替逐渐消失,拳术练习亦是如此]。如果想昼夜即24小时保持正确运动后产生的舒适感。就要在这种舒适 感消失使接续上。换句话说就是行动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否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上一次的行动效果将不复存在。武术谚语“一日炼、一日功、一日不炼十日 空”——事实虽未必尽如此,但亦足以说明积累功夫的艰难。

太极拳既然是一种修养身心的运动,那末在练习每一个动作时,都要做到:缓缓运行、慢慢体会、细细品味。静静感受这个动作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这个益处即是每 一举动即极细微的动作也要求得舒适安泰,而不要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如同赶工作似的做完整路动作。如果早上练习太极拳后,在这一天中都觉得精力充沛、心情愉 快,那即说明感觉并到到了太极拳给身体带来的益处,方法自然是正确的。反之炼后身心疲惫不堪,心绪不宁则说明练功方法有问题,急需改正!昔老子曾指出:生 我者神,杀我者心。身乃神之舍---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神去而形死矣!――
所以祝大彤老师一再强调:学拳先要明拳理!要从明理师!只有明理之师才能教你:协调姿势的正确与否,体会身心的舒适程度。正确的姿势会使身心舒 适,身体求舒适的要求会使姿势正确。这一点在学拳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不知,或知而掉以轻心(不去执行)切切要牢记:不留意、不注意、不在意每一细微处 是炼不好太极拳的。
太极拳练习时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诸如“九松十要一虚灵”等是需要练习者同时都去努力做到的。太极拳在运行中有动有静,有开有合,有松有紧,有快 有慢但最终是要求得一个和谐身心内外的统一体。丢东忘西是炼不好太极拳的,所以前辈先贤创造了一个太极武学的专用术语:揣摩!陈氏太极先哲陈鑫说:“打拳 当处处揣摩,一处不揣摩则一处不明,而天机奥妙,终难窥得-----”揣摩亦即默思也是古代圣贤教人遇事“三思”之意。如某一式从何处来?经过何处?向何 处去?在学拳者自己心中必须明明白白。此理前已祥述,此处重提,实为此法至关重要,不可轻视而等闲放过。
初学太极拳,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自己是来锻炼身体是来享受的,不是来劳动改造摧残身体的,不要拼命强求难度及追赶他人。一定要量力而行!只管自 我感受练拳给自己带来的身心舒适既好,要比也只和自己比:今天比左天进步,争取明天比今天还好。心平气和,身体自会一天比一天好,心胸一天比一天开阔。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不泄于有、不着于无,平淡中自有活拨天机,一贯内体验自然大道,这才是正确的养生理念,益寿延年的正道。

亦有人会说:我们就是来活动一下,就有这麽多规矩要求,光记也得半年一载的,说不定等记住了,脑子也快使坏了……其实,规矩和要求都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 记的。习惯了根本不需要用脑子去想。几时见有人拿筷子想怎样往口中送菜?关键是一个后天学习的动作想达到先天自然的本能运动,得多少遍多长时间练?所以只 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成效显著。既然选择了太极拳作为健身的方法,而不是广播体操或跑步等等,那就得开动脑筋,去适应太极拳的要求原则。因为太极拳理是 严肃的,所以她才回有深厚之内涵。
或又有人道:这么多要求,都说重要,究竟该从何入手?是否重要中亦有主次之分呢?
诚然,在太极拳练习中对身体内外各处的要求,不分主次,可以说却一不可——即便缺了一条手臂,这一个手臂运行的意念仍需存在,否则便无法保持身体 的平衡和身体的圆满及运行的无间。但初学者不可能完全掌握正确的所有要求,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只能要求初学者从规矩大的一面人手,细节可以暂且不顾。比 如:可以要求初学者一招一式的摆练形体动作,却不能要求他们体现动作连绵不断的运动风格;可以要求在定势时双腿分清虚实,而不能要求在运动中时刻体现虚实 及转换;只可要求上肢有一定的单一开合,而不能要求作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这是循序渐进的道理。因为初学者并不能做到充分的放松,根据放松的程度而变通 要求,是为了逐渐的让身体适应下一步更高标准的要求,也可使初学者逐步培养兴趣,适应并接受拳理使每进一步都觉得有一层新意,才会不断的向上进取,而不是 规矩有主次的要求。
话说回来,初学者究竟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是周身内外上下的放松。身体要松,精神意念也要松。放松后重心自然下降,整个身体形成上虚下实的状态。 开始行动后在形体上注意脚下分清虚实,手上开合有定;在意念上注意精神上领,自然会使中气下降,再稍稍留心脊骨的竖(垂)直——在放松中觉颈椎骨上一节 和尾骨有上下对拉之意就行。如果连这些也觉得为难,那么只需要注意周身放松就可以了,至于松不松的下来,先不管它。因为放松是达到一切要求的先决条件。即 便仅仅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身体只做些有序的简单活动,也会对身体有益处,何况太极拳的肢体运动是在调理身体内在的气血运行呢!

关于松的渐次进步,笔者数年前曾请教过著名的陈氏太极名家河南郑州的王长海先生。当时笔者练了一套太极拳,请王先生指点,王先生确认笔者是诚心请教的情况 下而指出的毛病第一个就是“不会松,没有松下来“——而笔者在本地是公认松的数一数二者!后经王先生详解放松之理,笔者大有感悟,始知自己确实不知松,不 会松,不能松自然也没有松。返乡后以王先生所授法授人,皆觉身心轻松。于先前所学拳路大有裨益,笔者亦自觉功夫日渐增长。隔年路过上海,曾练拳求教于沪上 名家万文德先生,彼时万先生称笔者“松的不错”亦曾以拳理相授。当是时也,笔者以为理法在握,假以时日、不难成功!待到去岁拜访祝大彤老师并蒙不弃 朽木 收归门下。受教一周后,并无尺寸进境。当时祝师恐笔者知难而退,便语含安慰道:“你现在还不会松,不要紧,过两年就好了”——此语令人膛目。
追述前事,是希望说明两件事:一是学拳行功实属升级有阶,二是求学问艺务要虚心。
统而言之:太极拳学乃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文武两方面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最完美的艺术运动!习之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她的理论与实践 广泛涉及并 致用到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军事、物理、数学、人文、生理等几乎整个现代科学和自然领域。举手投足间即可包罗万象,一招一式俱含有阴阳变化及万物生化 的哲理。但却不可认为她能包治百病——除了懒病,什么也不治!只能是通过有效的即正确法则的练习,而提高自身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
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治理(修 养)自己的身体使符合天地自然之理,没有比吝啬心神更重要的事了。能够做到这样的吝啬,等于是在储备修道的条件,亦即是积累功德(功力)。功德大了,不会 有为难处:到此地步功德是已回归先天无极状态,其对自事之益用也就没有极限了。
老子的意思简单的说,在这里就是要我们做人练功都简单一些。言行举止尽量的合乎自然规律。不要 求无发得到的 ---在练功中此意即为不要刻意 追求别人达到的哪个境界。只管量力自为,抱自己的圆守自己的一即可。不自量力者,自属拔苗助长焉能见效?行太极功法至得无极大道,其用功不一。功用自异, 境地亦不同。学者务要遵从老子之教。吝啬自己的心神——这也是拳中“神不外溢”的要求,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只有简单的事情才便于毫无间断的持续下 去(复杂必费神,有违正理)所以老子郑重告诫:想长久的生存,就必须毫无间断久久的重视吝啬心神,这才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养生长寿之道!
——长生、久视之。道也——老子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祝大彤师太极武学思想概述》
后 记

理所当然,每个做徒弟的都会认为自己的师父是最好的,不仅仅是在功夫上-----,徒弟们经常会在亲友间讲自己的师傅是如何如何的高明,有时甚至不惜夸大其词。在听众中自然会有另外一派的学生,也有同样的想法,自然会和他争辩,当言语无法统一时,最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现了-----甚至毫不知情的双方师长还在各自的家中安享早餐或是午宴时,世界上持续最久的战争、由学术辩论引起的门户之争就诞生了。古老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门户之争延续到了今天,很多自称要破除门户之见的大师们,往往在身后留下的是一个新的派别-----

毫不例外,我自然也认为祝师是最好的老师!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到处宣扬,有时也会贬低他人之短---我尚未到和光同尘之境。无法消除的门户之争至少在我们这一代还消除不了,无论是争辩、争议、还是争斗,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发展。我想说的是:何妨抱着探究学问的思想去争高下?同样是松肩,师传行功法不一样,如果都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可以说出来比较一下,让事实来证明存在的价值!

虽然我认为祝师是当代真正的太极拳明师,但还是希望别的老师、也都是好老师,老师多了,受益的人自然也多了,太极拳的存在价值才会广为世人所认同,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非常感谢祝大彤老师教导我学习真正的太极拳,同时我也希望所有学习太极拳的同志者,都真正认识你们所知所学的拳法功理的正确性,不要在三十年五十年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并不认识太极拳!!!

乙酉五月盛夏于起心灭缘斋 宛城曹树人

曹树人先生《致张先生的公开信》
按:《武魂》杂志2005年(1)月刊总第199期刊登了署名张方的文章《怎一个“松”字了得》,对祝大彤先生的很多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曹树人先生应《武魂》杂志之约,对张方先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即此《致张先生的公开信》。《武魂》杂志2005年( 4)月刊总第202期刊出,题目为《祝大彤先生的“空腰理论”》。《武魂》杂志在刊登过程中由于篇幅等问题,对曹先生的文章作了相当分量的修改,删去了不少精彩的章节。现在征得曹先生的同意,在此把全文刊出,以飨各位同道朋友。

致张先生的公开信

《武魂》新年第一期以《怎一个“松”字了得》为题刊登了一篇署名张方的文章,看后觉得他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对祝大彤老师关于练习太极拳的实践理论有所误解而含有批判的意思。考虑到这是师门传承不一,个人学识有限造成的,也不足为怪;但想到有不理解的非止一人,虽然未必尽如张方先生这样未求证即先批驳,却总属不明理法,是练拳的一个障碍。为此,针对张先生误解处,把笔者从学于祝师后所获之心要略为诠释,聊资读者参考,也算是与张先生磋商吧。
关于空腰的理论,是祝师行功数十年的经验之谈。猛一听好像不把处于主宰地位的腰当一回事,要扔了它——这是使人误解之因。其实,不要腰、不想腰、至到空腰,是祝师所传太极内功修炼中极重要的环节!不要是练功的理念,不想是行功的方法,空是达到的境地——通过行功放松而使腰部虚幻若空,形存而质虚若无。正如王培生老师所说:“使人看着摸不着,处处有落空之感”,说白了即是让腰部不挂本力,不接外力,最终达到不受丝毫力。可以主空腰正是基于“腰为主宰”的经典理论而对练习太极拳者腰部的极高要求!大家都知道:凡人用力过猛或别扭或做自不量力的举动时,最易伤腰——这正因为腰在运动时用力的主宰地位造成的。日常生活中,腰在生理上即在负担大半的体重。外力入侵或再负重物及手、臂运动工作,都是在增加腰部的负担;下肢若不堪生负而蹬地,会产生反作用力;这股反作用力若与自上而下的外来劲力或生量交会于腰部,则腰脊必因不堪重负而致损伤无疑。但若依祝师所教:不要、不想而练成空腰,毫发不受外力;在体则气血畅顺,可得养生功效;在用因腰空不受力,身体得轻松之便。此乃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保患?”(《道德经》第十三章)的义理发明。众所周知:道家文化为我中华文明的主流,而太极拳又为道家文化的延伸学问。凡太极拳理、法、义、皆以契合道家经曲为指归。祝师深明此理,所以师古法道,又积四十多年的体悟身知之功夫理义,揭示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将不传之秘公诸于世“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大道良师,莫过于此!真正“传道授业解惑”者,张先生竟讥为“标新立异”,但标新立异实为褒义,喻勇于创新改革之精神。其不学至斯,良可叹息!
关于太极劲的有无,张先生既然已引用了杨禹廷师祖的“要将拙力退尽,才能使真力产生”的教言,竟仍不明语中含义。拙力不退尽,何来太极劲(真力)?拙力未尽,以力练劲,如美酒兑水,不过是变相的外功,还能叫太极吗?先贤明示如此,竟还有不开化如张先生者,诚属意外。祝师所教:没有太极劲正是指一班不明真理者,妄掺酒水,背道而弛,犹言太极劲在此,殊堪好笑,且祝师所说与杨禹廷师祖所训意义无异,张先生所对此来证明祝师之非,自相矛盾,数千年后竟再现人间,令人不解。
杨先师九岁习练,精弹腿、少林、形意、八卦,后入太极门中,尽弃所学而精研太极法理、刻苦行功——其练功行拳以公里计!终生不与人较技者,因其道德与功夫并进,已达:和光同法之境,非不能而实不必耳目。技艺之末,岂足与人言?况以先师境地,谁是可言者?张先生从其徒辈学艺,就敢大言技击,岂有毕生修练的开一代宗风者不能之理?
关于松,并非单纯是张先生理解的“入手也是终极功夫”。按拳经“全体透空”之论,可知练太极拳,松是基本要求,空是境地功夫!只有越来越松,才能退尽拙力。太极拳乃理境无尽之学,岂有终极之谓?抖大杆的方法,各家都有,为什么只有武派称独门!此井底之见,不足为道。张先生以文论事,大多有头无尾,或首尾不搭,矛盾对立。不合逻辑处比比皆是。闻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令人惊讶。不过能转易多师,必为勤奋好学者,惜末入太极门境而已。太极武学之博大精深处包罗万象,果入门中得识妙趣“下手速修犹太迟”哪还有闲暇及他?如松到空境,松空已不可分。此时境界,决非纸上谈兵者能得而知!
笔者有一语寄张先生:祝师所言都是切实体会,形成理论之后,有些措辞表面似与经典相悖,实则已深入其中——其中奥妙,诚如先贤陈鑫公所说:“落于纸笔,皆成糟粕——然非糟粕,无以写义理”——张先生既好学,何不来京实地考证祝师理论与实际功夫?唯逞快意于纸墨,除能混淆视听乱人耳目外,终于学术之道无补。学问原为求道,道者以明正理义,太极拳尤以合于自然为究竟。祝师门下举手投足间可致人伤残者凡数十人,在往昔皆逞强斗狠,现在尽弃争胜私心而入祝师松空之门:以求太极拳包容万物致和不迁的正气功夫,使身心两安,更欲进而使太极养生法理服务于社会,利益大众。这都是受祝师高尚人格、精妙武功感召所致。张先生或真为探求真理者,谅必有所行动。祝师克己复礼以接引学人为乐事,唯无知或纸上谈兵者不与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祝大彤师太极武学思想概述
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功----陈正雷
轨迹拳学资料
吴式太极拳简介
怎样才能从太极拳套路里练出功夫?
【拳理拳法】论太极拳“刚柔相济”之——退要刚, 进要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