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立农信社贷款风险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农信社贷款风险管理保障体系

日期:2008-06-25  作者:侯中锋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第2366期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乃至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关系到我国整个“三农”经济的健康运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量化和控制,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管理保障体系。

  贷款风险特征分析

  综合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践,其贷款风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贷款风险的客观性。首先,其贷款风险源自于借款人的社会信用。信用度高,其风险程度则相对较小;反之则大。其次,其贷款风险源自于借款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第三,其贷款风险源自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第四,其贷款风险源自于借款人技术的先进程度与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五其贷款风险源自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等。但是,贷款风险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源自于贷款营销活动的经济基础,即社会化的商品生产与市场流通和其“三重支付、三重回流”之运动规律的左右。

  贷款风险的可变性。首先,从贷款的营销过程看,自农信社贷款的发放到贷款的收回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间隔期间,在这个间隔期间,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人文自然环境、借款人技术装备、生产管理能力、市场供求关系等等,都可能发生一些微妙的甚至是较大的变化,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构成了贷款风险的变量。在这些变量的作用下,贷款风险既有可能弱化,也有可能强化。其次,农信社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使贷款风险具有可变性。贷款对象的多层次,贷款种类的多样化,贷款方式的调整,同行业竞争的强化,贷款管理者素质,金融调控手段的改变,无一不在改变着贷款风险的种类和程度。

  贷款风险的可控性。尽管贷款风险具有客观性、可变性,但它仍带有规律性,并且也是能够被人们认知和控制的。诸如信用度差的、资金实力不足的、技术装备落后的、经营管理能力低的借款人,其贷款风险程度必然大;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恶劣的地方,其农户的贷款风险度就大;贷款营销人员素质、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其贷款风险度的大小高度相关。据此,农村信用社便可以在其贷款营销实践中,依据影响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因情施策,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测定和加以控制,从而降低或弱化贷款风险,努力减少贷款资产损失。

  贷款风险的双重性。贷款风险的双重性,是指贷款风险具有消极性和积极性的双重功能。贷款风险可能给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产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削弱其经营实力,降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风险和效益是同生共存的统一体,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承受贷款高风险,也就有可能带来高效益、高回报。与此同时,又因为贷款风险的客观存在,也给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运营管理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无形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农信社及其贷款营销人员增强贷款风险意识,树立风险动态观、风险量化观和风险管理观,强化贷款风险调控手段,抑制盲目贷款扩张,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努力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现有贷款风险及其成因

  担保失(低)效,担保责任难以履行。担保人(单位)的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表现在:一是村委与企业相互担保。二是乡镇、村委干部个人担保。三是驻地乡镇政府出面指令担保。四是村民与村民相互担保。   

  乡村办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乡镇办、村办企业利用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信用社内控制度欠完善,留下漏洞而形成的风险。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对发放农村集体贷款没有制定过系统的村集体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造成清收责任难以落实,使村集体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失控。

  防范和化解的对策

  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针对农信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循序渐进、便于操作的信贷收放的方案。

  同时,为有效地化解贷款风险,搞好跟踪监督是保证信贷资金及时合理运用的重要步骤。在方式上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从现场稽核为主过渡到非现场稽核为主的转变。在内容上,应跟踪监管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情况,主动掌握客户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并且要深入到客户中去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地分析其还款能力,并逐步实现由经济手段为主到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

  实行信贷限额审批小组制度,避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在信用社内部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审贷分离,将信贷责任落实到每个审批小组成员身上,施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审批权与风险权挂钩,强化成员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对大额信贷发放,可采取对上负责制,既同上一级领导机构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和奖惩办法,对大额信贷审批,审批小组采用一票否决制。至于规模大小等级的划分,则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贷款风险金制度,就是在大额贷款的农户或企业的账户上按贷款数额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风险资金,以便在贷款不能收回时作抵偿。   

  摒弃守旧观念,积极开拓市场,培植新的贷款收入增长点。在继续支持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农信社应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私大户、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万家,一头连着广阔的市场,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更是农信社贷款收入的“主阵地”。做好这一块工作,对农信社今后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在的抗风险能力有战略性意义。

  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争取支持,请求政府部门在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将村集体信贷债务作为一项支出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争取乡镇政府帮助农信社协调村集体新旧领导班子关系,落实农信社的债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大清收盘活力度,促进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信社信贷风险与贷款三查制度的弱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问题探析
贷款新规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对策
2010深化战略转型提升发展层次全力推进全市农信社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浅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对农信社小额信贷不良成因及清收盘活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