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互动——为数学思考“助力”】(吨的教学反思)--雨荷吟月
【课堂互动——为数学思考“助力”】(吨的教学反思)
[ 2010-9-7 11:08:00 | By: 雨荷吟月 ]
◆     “一个胖子=一座泰山”的故事
2010年9月7日,今天刚好要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一课,说实话感觉这堂课挺难上的。因为“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只有在我们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时才用“吨”作单位。而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认识“1吨”更是难上加难,它不像“1克、1千克”那样随便找找都能让学生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形。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1吨”谈何容易!
课的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
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学生的回答让我啼笑皆非。第个一发言的“龙”站起来边笑边说:
“我想我们班最胖的“大胖子××”大概有1吨重吧!”
全班哄堂大笑(事后我才知道大家笑并不是因为“龙”答得太离谱,而是因为叫“大胖子”听起来好笑而已)。
我佯装不知,继续请第二位同学——数学课代表“华”站起来回答:
“我估计一台电视机大约重1吨吧!”
哇!——全班哗然
我不露声色,请了第三位同学“宽”回答:
“你们说得都不对!我知道在测量比较重的物体时才用吨作单位。”“宽”对上面两位同学的回答进行了评价和补充,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一位同学可以答到点子上了,心中不禁有一丝窃喜。可哪料到“宽”的后半句话却让我“瞠目结舌”:
“我估计像泰山这样的一座大山大约重1吨吧!”
“哇——塞——”
“不可能吧!,那一个胖子=一座泰山了吗?”
此时,全班像是被炸开的锅,议论声此起彼伏。
我也忍不住笑出声来,想想学生真是可爱之极!同样是估计“1吨”,怎么可能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同学的体重和一座泰山的份量,这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竟被同时估为“1吨”。
瞧瞧!以上这段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学生原来对于“1吨”的认识几乎像是“一张白纸”。如果课堂上没有真切的自我体验,恐怕掌握的也仅仅是“1吨=1000千克”这样的进率罢了。如果没有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没有参照物作对比,难保学生在在上过课以后,还会举出“我们班的大胖子重1吨!”、“泰山重1吨”的例子来。于是我设计了三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
故事写到这里似乎应该画上一个句号,后面的课堂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练习巩固,继而总结下课,一般的常规上法全都如此。但是因为有着一个胖子、一座泰山、一台电视机都被同时估作“1吨”的课堂对话。作为老师我不得不去怀疑:体验之后学生对于“1吨”真的会有新认识吗?于是在学生结束了体验活动之后,我忍不住追问道:
“现在你对1吨大约有多重有感觉了吗?想一想刚才你举的例子哪些一定不是1吨?”
稍加思考以后,学生开始回应:
“一座泰山肯定超过1吨,因为50桶纯净水大概就是1吨,那一座泰山肯定不止这么点。”
“我们班大胖子的体重到不了1吨,像×××这样25千克重的40个同学大概合起来重1吨,那我们班的大胖子一定没这么重。”
于是,我立刻请“大胖子”告诉全班同学到底有多重。大胖子说:“我离1吨还远着呢,我才55千克!”“同学们,像他这样要几个才大约重1吨呢?”我再一次追问。“20个吧!”全班哗然。
“现在我们的电视机也绝对到不了1吨的。”
……
【“追”根究底,让思考深入!】
虽然我的预设里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想到学生会答得如此离谱!于是也就“生成”了20分钟之后的追问。我认为这样的追问方式是有效的:因为它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让思维变得深刻。
“追问”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说课堂提问是事先预设居多的话,那么“追问”很多时候是老师根据课堂情况生成的。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目标,把握好课堂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究竟应该把握些什么?
(一) 氛围营造——利于数学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这种课堂文化,首先表现在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中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让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发自内在的主观愿望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
(二) 对话互动——启发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认识。互动的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结果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可见课堂对话交流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究竟怎样的对话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呢?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如: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全面的很好途径。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
“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
“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必要时学着等待、倾听……这样的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深入地思考,教师必须学会有效加以引导,在对话中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三)体态语言——引起数学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有时,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冲击力(1)=O.07×言辞+0.38×声音+0.55×体态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准确、恰当、适时、自然地运用体态语,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富有激励的情感,通过赞许的点头,期望、称赞的目光、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思维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变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的心智活动过程。其结果不仅达到对原问题的深刻理解,而且掌握了思维方法,磨练了思维品质。为力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除了精心预设以外,还应把握好课堂,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使学生思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数学教学中课堂交流的有效策略-中国教育论坛网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及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陈惠芬)
教师怎样在课堂上读懂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