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药救了别人却害了自己?
快,关注上面这个公众号亚洲新闻周刊杂志,一起涨姿势~
为什么中药救了别人却害了自己?
一流药材出口,二流药材进到大医院,那些不合格、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药渣子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业,这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据调研发现,药材资源日渐枯竭、原材料质量逐年下降、同业恶性竞争加剧、假劣药材横行等现象充斥市场是当下国内药材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为什么中药救了别人却害了自己?到底为何会造成这种这种乱象?
在灰色营销利益链上,不良药企和医院勾结,使得那些原材料低劣的药品在医院、药店低价中标,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据了解,名目繁多的新出品中成药,用各种广告包装上市,2015年第二季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测到12起中成药广告宣传内容均含有不科学的功效断言,扩大宣传治愈率或有效率,以及利用学术机构、专家、医生、患者等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等问题,严重误导消费者。令人遗憾的是,假药被曝光后,没多久又换个名字出来了。
出口利润大
药材出口利润大,将优质药材卖到国内和国外,其产生的利润差巨大,所以国内药企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宁愿把那些上等药材卖给外国人,也不愿留给中国人。当然,这些药企这样做也并非是想要造福外国人,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只有一个动机:钱!
相关部门监管不
药材市场本应是国内相关部门严防监管的领域。然而,现在国内药材市场却乱象频出,之所以那些剩下的药渣子能够重新制成中成药,流向市场,与国内相关部门的无作为、不作为脱不了干系。内陆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能出现这种现象,背后是否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牵扯着一些巨大的利益关系?这个不得而知。
另外,国内中药药材的整体质量出现明显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国内有一位老中医曾叙述过他发现的一个奇怪现象:治疗肠炎和腹泻,以前用中药一两天,最多一周就有效果,如今,基本没啥疗效。一次,一个病人吃了药,反而病情加重。同样的药,以前能治病,而现在却让人生病,这就能够反映出当下的中药药材是一个怎样的窘况。这也就暴露了当下国内药材从种植到加工、储藏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使用化肥农药能促进药材生长,缩短成熟周期,随时可以采摘,所以造成的情况就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中药材中的农药残料超标,这也是我国药材现状的一大弊病,另一方面是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农民种药已经没有专家来指导,他们只能通过一些不准确的经验来种植,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农民种药也就跟着价格走,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
比如采集,人参起码要五六年采,但在传统产地东北,已经见不到成群的野生人参。比如种植,以前强调野生,即使种植也要有机,给药材充分的生长周期。比如炮制,过去的老大夫,每一味药都是经过自己的精心炮制,何首乌古法炮制要九蒸九晒,现在很多药厂是一蒸一晒,有的连这个都做不到。比如加工,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
生产监管不力
药材质量本身很差,更让人痛心的是,而很多不良药企又竭尽全力偷工减料,而且“重面子”不重“里子”,把功夫都花到“面子工程”上。比如,为了让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就采取“打磺”的办法。中药的监管是比较有难度的,从种植、生产到销售,不同的环节,都归不同的部门监管,所以,在监管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由于监管不严格、不规范,中药从源头开始就问题重重了。
据史料记载,大陆是中草药的发源地,而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全世界优质中药材份额中,中国大陆只占5%,其他集中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简单的数据并不好看,作为曾经的中草药大国,这个5%无疑狠狠地扇了大陆一个耳光,大陆政府也该醒醒了,若不赶紧采取相关措施来扶植大陆中草药事业的发展,内陆的中医药行业或许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变质的中药
加大优质药材基地建设
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据资料统计,贵州省目前全省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75.29万亩,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种植辐射带动农户214万人,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贵州已有5个药材GAP基地通过认证,全国排名第四。栽培的药材种类由原来40多个发展到100多个,石斛、白及、太子参、半夏、钩藤、天麻、白术、茯苓等30余种中药材已成为贵州主导发展品种。若此数据真实可靠,无疑贵州中草药事业的发展成果是喜人的,所以,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扶持一批中药材种植园区、加大优质药材基地建设。
重视传统保护和人才培养
内陆对民族医药传统资源、古典文献的挖掘继承和保护等工作,尚没有系统化的安排部署,现在一些老中医大夫的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所以,要将现有特色诊疗技术保护好并传承下去。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奥·乌力吉看来,制约包括中药在内的民族医药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又急于创新。
从基础教育上来看,现在的中小学生很难从教科书上接触到中医药知识,而私下,老师和家长也很少会向他们传播相关知识;从人才上来看,在中医药领域,真正的大师几乎不复存在了,而科研人员也是少之又少。加大对中医药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重中之重。
严打假劣药材,扶持良心药企
只要内陆政府下定决心,严打假劣药材,一定能改变现状。严格管控中药材的品种、产地、药用部位、生长年限、加工炮制方法等。同时,不管是大企还是小企,只要是在用良心做药,就该大力扶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内陆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到如此境地,药企、医院、相关部门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从这幅境地中走出来,还需各方的共同努力。
《亚洲新闻周刊》2006年创刊,为亚洲49个国家36.6亿人民提供独家而精致的新闻及相关服务,发行网络遍布亚洲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近200家媒介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设立30余个记者站及办事机构(包括大陆境外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中药材专业市场现状看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管理体系建设
探讨!食品还是中药材?一盒产品定性引发的监管思考!
【中药】业内建言中药“走出去”: 中成药更易被接受
我国中药饮片产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如何控制中药材质量
对中医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骆诗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