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者患得,迷者患失

2016-05-11 龍泉道人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山野村夫,对“得失”总有很多宏论。得与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因此,每当志得意满,则不免喜显于色、手舞足蹈;反之,每每遭遇艰难险阻、壮志未酬,则多喟然长叹、愁眉不展。这些都是情志,人所共有。情志发于五脏,三魂未定,七魄不安,都是我们无法控制自身情志使然。既然控制不了,便很难在得失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失去,人所不愿。无论是自身财富、幸福、情感甚至生命,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其能长久,即老子所谓“长生久视”,这已成为人类最原始的梦想。其实,说这么多,也是讨论人类的最原始的欲望,即获得、拥有,并防止失去。因而,有“患得患失”之类的辞藻以诠释那种不安与惆怅。

然而,我们真的能永久拥有吗?答案显而易见。其实,任何一种拥有也只是愿望,而根本无法改变。古代方士皓首穷经寻觅长生之方,并研究丹道以延生,以期与天地同寿,然而,自古以来,即使是寿星彭祖也不过活了800岁而已。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持久,而况于人乎?”由此看来,也许不去奢望拥有,才是真的拥有。
我一朋友,四十多岁,尚未娶妻。他高大威猛,眉清目秀,才华横溢,一度成为少女心目中的偶像。年轻时追求者无数,然而,他并未动心,只因心中早已给自己定下标准,因而时隔多年却一直未能如愿。当年龄越来越大,见身边的朋友均有家有室,和和美美,他不禁觉得黯然神伤,最后干脆出家为僧,从此晨钟暮鼓。是福是祸?是得是失?相信各位自有定论,或者类似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

《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所谓失去未必是坏事,得道也未必是好事。这一道理千古传诵,但当我们面对得失之时,却很难保持理性,有所得而欲求更多,而从未想过,得与失往往前后相随,一得一失,一失一得,永无休止地轮回。老子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祸中有福,福中有祸。因此,智慧之人不求得而求失,愚昧之人不求失而求得。不过,最令人五体投地的是,圣人不求,因为不求,所以得失与其无关。

其实,得与失是一对矛盾,犹如阴阳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黑白之间本来没有界限,只是有些人认为非白即黑,非黑即白,所以我们人为地从中划分了界限,且习惯于对任何事情下一个定论,所以善恶、美丑、吉凶、祸福之类的概念就产生了,并用这些概念去评价周遭的事物。其实,在圣人眼里,无所谓善恶,无所谓美丑,也无所谓吉凶祸福。因为圣人总能守中,不偏不倚,所以吉凶祸福之类的人间道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无任何影响。


然而,芸芸众生之中,几乎没有几人能成为圣人,至少老子、孔子之后,几乎未曾出过圣人,因为凡人总是无法超越人类给自己设定的囹圄,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也只能尽量接近那种圣人的状态,因此,我们常常见到那些无欲无求之人一生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只见过他们不喜不悲、无吉无凶,这已经是最佳状态了。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身边不乏聪明者,却很难找到智慧的人。聪明者,耳聪而目明,因而善用耳目,投以机巧,故可为人所用。而智慧之人则知进退、懂取舍,因而能全性而葆真,脱离世俗而自清,身居红尘而不染,不为利所累,不为欲所困。这种境界,高深莫测,非智者可为。欲念起而百祸生,尤其失去,不如不得。此言虽狂放不羁,但却是全身保命之道。慈悲无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子通玄经(中)
胡说《老子》64 —— 祸福得失
5-通玄真经卷之五
经典反思:人生大道千万条,这几个字要看清
6.掌握了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从而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老子的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谈老子的治国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