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9﹪的编剧都掉过的5个坑,最后一个亮瞎了!

这篇文章,算是《剧本医生的自我修养》的番外篇。

有人问:老编剧经验丰富,为什么不自救,而要请剧本医生?

牛顿力学定律告诉我们:即便是奥运会举重冠军,也没办法通过拎自己头发来让双脚脱离地面。

再换个维度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今天要聊的,不是方法论,而是编剧创作的心理盲区。这些体会来自于我创作实践中血淋漓的教训,以及我审读过上百个剧本项目后的总结。我欣慰地发现,99%的编剧都曾掉进来过,不管是票房过亿拿奖不断的前辈,还是刚刚入门无知无畏的菜鸟,都难逃此劫,鲜有例外。


4个都是心理层面的误区,无关编剧技巧。只有最后一条例外,它真的太重要了,让编剧想死的心都有了。

进入正题吧。

一.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简单说,就是编剧的自我沉溺在复杂背景世界中,选择将大量讯息藏在暗场,而非剧本里,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看懂了,观众也一定能懂,结果观众却不知所云。近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步之遥》。

“知识的诅咒”一说,来自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lizabeth Newton做的一个实验(记载于畅销书《粘住》)——

志愿者被分为“敲击者”和“猜歌者”两类,其中“敲击者”拿到一份歌单,上面罗列了类似于《祝你生日快乐》之类的广为流传的歌曲,他们被要求在桌子上把歌曲的节奏敲出来,而“猜歌者”必须猜出是什么歌曲。研究人员要求“敲击者”预测“猜歌者”能猜对的歌曲百分比。

敲击者认为,猜歌者会猜对50%,而实际上,猜歌者只猜对了2.5%


为什么落差会这么大?

因为敲击者一边敲击,一边可以在脑子播放该歌曲的节奏,而对于猜歌者来说,他们并没有击节者脑海中的“背景信息”,听到的只是一连串奇奇怪怪、杂乱无序的敲桌子声,自然就猜不到了。

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沉溺”——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想当然地觉得所有人都跟自己有一样的感受,可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对于编剧而言,很有可能陷入“知识的诅咒”,尤其是在中后期的修改阶段。

由于经历了N次长时间的讨论会,N次改稿,有大量作废版本的累积,甚至连人物小传都详尽之至,可以独立成书了,这时候,整个故事在编剧脑子里已经反复播放了上百遍,男主角为什么这么想,女主角为什么那么做,编剧心里面门儿清,甚至觉得这都再明显不过,根本不需要解释。

于是乎,问题来了——

读者:他为什么不肯信任女主角?

编剧:哦,是这样的,在我的设定里,女主角曾经在高中的时候,骗过男主角一次……

读者:哦,但你没写出来啊?

编剧:……

读者:那他又为什么会突然喜欢女主角?

编剧:你没看到伏笔吗?我写了这个男主角每天下班后,会从超市里绕行,就因为他想找机会多看女主角两眼呀?

读者:啊?女主角在超市上班?

编剧:不是。我想的是,女主角每天会自己买菜做饭,每天下班后都会在超市里准时出现……

读者:哦,但你没写出来啊?

编剧:……

相信大家对以上对话都不陌生。忘记交代人物关键前史,或者对于某个伏笔隐藏太深,或者关键细节一笔带过,没有强调,暗场戏太多,完全超出了观众的脑补范围……都是典型症状。

要解除“知识的诅咒”,跳出自我沉溺,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四个字:换位思考

站在观众的角度,审视这个故事。

观众不是编剧肚子里的蛔虫,你千万不能天真的认为,观众看到的,一定是你脑子里看到的。电影不是靠编剧脑子里的设定来完成的,而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作展示出来的。不是你说男主角孤僻,男主角就真的孤僻了。观众要看到的是,他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甚至上厕所都不用关门;在朋友聚会时一个人躲在角落……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我们虽不必迎合观众口味,但必须遵守观众接受信息的基本规律。

另一种版本的“知识的诅咒”,则是不加节制的知识炫耀,尤其是在写行业剧的时候,编剧研究了大量背景资料,发现诸多有趣的知识和细节,恨不得一股脑儿地全部塞进故事里,写几段情节,就解释一段概念。造成节奏拖沓,张力稀释。


二.节奏先行


类型片的节奏,是初学者最容易掌握的。

我曾经推荐过一本编剧教材,《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它将主流好莱坞类型电影拆解成了23个故事段落,让人大开脑洞。


只要你按照这个规律来,不论桥段好坏,单说节奏,很容易达到一个类型剧本的要求——以90分钟的爱情喜剧为例,男女主角在何时相遇,何时爆发首次冲突,何时产生误会,何时彻底闹掰,何时重归于好,都可以提前规划出明确的时间节点。

通过计算节奏,迅速搭建起整个剧本的框架,会让编剧有很大的成就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潜藏其中的创作陷阱。

一旦节奏算好了,编剧很容易开始“倒推着写”,为了误会而误会,为了原谅而原谅,罔顾铺陈是否到位,忽略角色是否真的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甚至不惜用纯粹的意外事件来推进故事,通篇都是“编剧说了算”,角色没有陷入“不得不”的状态,观众也没有足够的代入感,无法移情。

典型的观众反馈——

“他们怎么突然就相爱了?是我漏看了吗?”

“怎么说变就变啊?莫名其妙啊!”

“这也太巧了吧?”

……

按照类型的节奏,倒推着写,完全放弃了让一个故事自由生长的机会,就算完成度不错,也只会是一个计算精准的工业品,而不是情怀饱满的作品。


三.新点子的诱惑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为了桃子丢掉玉米,为了西瓜丢掉桃子,为了兔子丢掉西瓜,结果,兔子跑了,猴子空手而归。


创作道路上,我们就是那只猴子,总会面临无数新点子的诱惑,“其实这场戏,还可以这么玩……”“他俩的关系,还有另一种可能……”本以为是捷径,后来发现是陷阱。写着写着,都忘记当初要写什么了。

另一种情况是害怕故事不够精彩,就不断地增加元素、角色……想让自己的电影很有层次,有很大的阐释空间。最终呢?电影讯息量爆炸,反而模糊了焦点。美其名曰这是“有野心的代价”,实际上是心虚的表现。电影是一个信息承载量很低的媒介,能老老实实地说清楚一个主题,就已经功成圆满了。

如果什么都想要,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典型的观众反馈——

“主线不清晰,导演到底想说啥?”

“这片子好像讲了青春、教育、爱情、友情、创业……但好像什么都没讲清楚。”

“前面是爱情片,中间是剧情片,最后是动作片……”

千万不要被极个别的影史经典给误导了,“你看XXX,同时讲了好多个主题呢!”……经典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的。

至于解决方案,还是老生常谈:厘清故事主题、找回创作初心。然后依此回看所有的素材。但凡游离在主线之外的,一律删掉。

四.耳朵好像堵住了?

聊聊编剧听意见时的心态。

这是一门学问,有几种常见的误区。

症状一:“不是我没写好,而是你没看懂。”

“这是我的故事,我的个人趣味,你不是目标观众。”

“我想要的是……我想表达的是……我为什么要去迎合观众?”

这种一副“我就是自己故事的上帝”的表情,大家应该不陌生。事实上,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自负有时候是必须的。坚持个人风格,其实也无所谓对错。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你有没有真正的才华。

有才华的,坚持己见,那叫风格。

没才华的,坚持己见,那叫愚昧。

你自己属于哪一种,也许市场会给你答案。

症状二:盲目崇尚权威,漠视普通人意见

明明身边有很多朋友(甚至是圈外人)可以帮你看看剧本,你却藏着掖着,认为只有大监制、导演、大编剧才有资格跟你交手,给你提意见。由此,错过了不少改进的机会。

有趣的是,我的实操经验表明,把剧本扔给有基本审美sense 的圈外朋友看,对方的反馈也相当具有参考价值。

换句话说,判你的故事好不好看,找你的普通朋友就足够了!

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混乱不堪的故事投稿,请我帮忙诊断诊断,让我很无语……在此建议想要投稿给影视公司的新人,不妨先把你的故事给你身边的朋友看一圈。

一般来说,大家都说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说不好,就是真有问题。他们和专业的剧本医生的差距,不在于对于剧作问题的敏感性,只在于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有时候,权威的意见可能只是他个人口味;而普通读者的意见,却是大多数人的观感。你迎合了权威,也许会使得项目推进顺利,但若罔顾普通人的意见,很可能在上映之后遭来大规模吐槽。电影不是拍给甲方看的,而是拍给观众看的。

症状三:选择性失聪

编剧在听意见时,很容易“自欺欺人”。

譬如,明明听到五条批评意见,只接受自己早就意识到的那一条,其他四条就充耳不闻。甚至,听到赞美就忽略了批评题材还算有意思,结构也完整,但是……”这个“但是”之后的内容全部被忽略。似乎“一好可以遮百丑”。

个中危害,不言自明。

一定要记住:只要读者觉得有问题,十之八九就真的有问题!

不管读者是圈外的朋友,还是剧本医生,都一样。

那什么时候需要选择性倾听呢?

答案是:听取修改意见的时候。

问题的确诊率一般会高达90%以上,修改意见的准确率低于50%。头痛不一定要医头。你得去找到背后根本的原因。不能盲从任何人的修改意见,必须根据剧本的整体状况,寻找修改策略。

如果说,以上4个坑,影响到的只是剧作质量。那么,最后一个坑,则让编剧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个错误,即便不是编剧,想必大家也都犯过。它就是——

五. 忘、记、保、存、了!




没错,就是这么残酷!!它还有很多变种,譬如写到一半,电脑死机了,Word强制退出了,键盘进水了,电池没电了……

总之结果都一样:辛辛苦苦写了一天,甚至一周的稿子,不、见、了!

真、的、不、见、了!!!

连历史记录也没有!!!!

编剧…………卒~~~


祝全天下编剧都记得保存!!



(回复“剧本医生”查看本文姊妹篇《剧本医生的自我修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业编剧告诉你 写剧本千万别踩的三大坑
陈秋平系列讲座(一) 答疑解惑
写剧本前要先学会读剧本
编剧知识:技巧修炼一百招(中)
编剧可有捷径?(上)
专访《潜伏》编剧兼导演姜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