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士德与雷士德医工学院
坐落在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的原雷士德工学院老房子修缮一新,立即引起市民的关注,成为网红。雷士德医工学院是“亨利・雷土德基金会”捐资建设的学校,今天就来讲讲雷士德先生与雷士的基金会的故事。

▲ 雷士德工学院  闲猫咪摄影
这是20年前从英国英中协会的官方网站下载的关于亨利·雷士德基金会的资料:
亨利·雷士德托管基金是以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的。在上海,亨利・雷士德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且于1926年在上海去世。亨利雷士德托管基金接受符合以下条件的申请者的申请: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2. 在英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学习。
  3. 学习和研究的級域包括:建筑学(包括市政规划、建筑管理等)、医药学、计算机发展和机械科学。
  4. 申请者的教授、系主任或其他相关专家的正式书面推荐。
  5. 申请者将返回中国。
  6. 一般来讲,申请者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将有益于中国人民。
  7. 对于在英国以外的学习和研究以及研究讨论会不予支持。

亨利・雷士德(1839-1926),1839年出生于英国的南安普顿( Southampton),兄弟四人,他是老么。他在英国的一所大学里攻读建筑专业,获建筑学士学位,后来又回到了故乡,成为南安普顿颇有名气的建筑师。但是就在他业务大有进展的时候,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患上了一种古怪的毛病,并先后离开了人世,这给雷士德以沉重的打击,也给他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位在当地很有点名气的医生给雷士德忠告,离开故乡,离开英国,离得越远越好。于是,雷士德萌生了去远东,去上海的念头。

1867年,27岁的雷士德与他的同胞马立师(今瑞金宾馆1号楼就是他的住宅)搭乘一艘货轮来到了上海,这时,已经是太平天国被清军镇压后的几年。在太平天国时期,估计有二三十万以上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避难。难民中有不少江南富绅,他们携带的巨额现金在上海消费,无形中成了启动上海租界经济发展的资金;难民中更多的是破产的小手工业者,他们又成了租界建设的廉价劳动力。也就是讲,雷士德到上海时,正是近代上海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期,于是,有着职业建筑师资质的雷士德得到了施展他才华的良机。雷士德到上海后,即与工部局订了三年的服务合同,负责租界的城市规划、建设、监督,在此期间,他还协助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对法租界地形作测绘,并协助出版了法租界的第一张地图。

▲ 先施公司
当时,有一个叫史密士( Edwin Smith)的美国人已在上海租界里购置了大批的土地,并注册成立了史密士洋行( Shanghai  Real Estate Agency)从事上海的房地产业。此时上海开埠仅二十几年,几平很难找到真正的职业建筑师,于是,史密士就想方设法争取雷士德成为其合作伙伴。1870年,雷士德与工部局的三年合同期满后,即成了史密士洋行的大股东之一,并负责设计和监建了一大批简易的排联式住宅,这种住宅后来演变为“石库门”房子。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初,史密士打算退休回国,他名下的房地产大部分转入雷士德名下,雷士德也由此成为上海的房地产巨商。据统计,雷士德仅在南京路就拥有地皮8块,共计35亩,比号称“房地产大王”的沙逊家族还多。又如,1881年雷士德以每亩800两的价格从史密士手中购进南京路的一块地块(相当于今先施公司处),当1926年雷士德逝世后,工部局对该地块重新估价,每亩价竟已达22.5万两,当雷士德接管史密士洋行后,就以自己的名字将行名改为 Lester,H,另取中文行名为“德和洋行”,除了从事房地产业外,还承接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绘检验及相关的包工业务。1910年,当年与雷士德同船来上海的约翰・马立师和高登・马立师接管了马立师洋行( Morriss, Lewis & Co.),于是,德和洋行又与马立师洋行合并,英文名改为Lester, Johnson & Morriss,中文名仍为德和洋行。重组后的德和洋行成为上海最主要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 1920年登记,德和洋行在泗泾路2号

▲ 德和洋行在上海的主要作品

雷士德是上海滩的巨富,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雷士德的传闻。雷士德终身未娶,据说这与他因三个哥哥相继病逝有关,当年医生也再三叮嘱,婚姻会直接影响他的健康,甚至生命。这当然仅是传闻而已。不过雷士德的生活倒的确十分简朴,他是百万富翁,却没有自己的独立住宅,只是住在自己用来出租的房子里;除了圣诞之夜,他从不去上海总会消费;他没有汽车,也没有自备的黄包车,当上海有了电车后,他本人就是英商电车公司的大股东,但他宁可乘电车出行,据他自己讲,乘电车的价钱比黄包车便宜,同时还能了解电车司售人员的服务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据说,他的衬衫和领带也大多是朋友使用过的旧货。至于这些“旧闻”是真是假,是高尚品格还是吝啬小气,智者说智,仁者说仁,今人也不必过于追究。1926年5月24日雷士德在上海逝世。他留下了一份经多次修改后又经公证的遗书,这份遗书很长,但是在遗书的第一节中就写明:

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目前就是这样。

▲ 雷士德葬静安寺公墓资料(网上下载)
根据雷士德的遗嘱,他逝世后葬于上海静安公墓(1956年拆除后建为静安公园),他的全部遗产用来设立“雷士德基金会",主要用于上海建设和发展上海的文化事业。遗嘱还详细规定了基金会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基金会成员由工部局指派的人员及雷士德生前指定的亲朋好友组成,负责基金的使用及项目的审批、确定、监督。雷士德生前就确定,一百万两用于建造仁济医院新楼及添置必要的医疗设施,并规定该大楼内除必须隔离的病人外,不得设立单独病房,病房向普通中国人开放,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对于必须住院治疗而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病人要提供帮助。1932年这个医院大楼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感谢和纪念雷士德的善举,仁济医院一度改称“雷士德医院”( Lester ChineseHospital)
▲ 仁济医院新楼(雷士的基金会捐资建设)1931年

▲ 1947年地图,仁济医院的英文名字还叫做雷士德医院
1927年5月,雷士德基金会正式成立,在工部局的帮助和指导下,基金会对雷士德的遗产进行登记和估价,统计出属基金会的遗产计土地200余亩,房屋近900幢,当年估价总值1434万两:到了第二年又作重新估价,加上地价和房价上涨的因素,估价基金总值2000万两,而当时外资在华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注册资本也只有2000万两,足见雷士德基金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基金会。雷士德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位中国公民,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下一代,才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以在遗嘱中还写明,要在上海建立一所工学院和医学院,聘请热爱中国并在教育上有一定建树的欧洲人担任学院领导人和教师,并规定学院只收中国学生。基金会建立后,即着手这两个学院的等建、组织。当工作正在进行中时,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事变,并出动飞机轰炸上海,使上海蒙受了巨大损失。此次事变,国人对飞机在战争和保卫国土中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全国以上海为中心发起了“航空救国”运动,而此时雷士德工学院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933年,基金会确定这个学院的英文名称为 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中文名为“雷士德医工学院”,任命伦敦大学工学士、英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李赉博( Bertram Lillie)为学院院长兼附设中专校长。
▲ 1934年2月17日,雷士德工学院奠基典礼,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白利南(John Brenan,今长宁路旧名白利南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和教育部长王世杰参加奠基典礼。

▲ 雷士德工学院正立面

▲ 1913年地图,雷士德工学院的地块是雷士德拥有的东贵坊里弄住宅

▲ 1947年地图上的东长治路505号雷士德工学院,它的平面图像一架向东北方向飞行的飞机。
次年2月17日,工学院大楼在虹口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505号)奠基,当年10月1日竣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士德工学院大楼是近代上海建筑中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结合得最完美的建筑。由于受到当时“航空救国“运动的影响,也表达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建筑平面俨然如直冲东北方向的战斗机,建筑以中间的大门为中轴线,犹如飞机的机头,以45度展开的对称的两翼,则犹如机身。上海的不少仿真建筑都为了仿真而不得不放弃建筑的实用价值(1935年建成的航空博物馆几乎就像一架真飞机,但建筑的真正利用价值损失了许多。今上海博物馆造型似鼎,但建筑的利用价值损失实在太大),而雷士德工学院大楼也是座仿真建筑,但建筑面积却丝毫未损。由于这是工学院建筑,设计师又以当时被视为科学与工业符号的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瓶、墨水瓶等图案作为建筑墙面及门窗图案显得十分“功利主义"而又“现实主义”,这些建筑理念使许多当时的名建筑师自愧不如。

▲ 雷士德工学院建筑上的图案

▲ 雷士德工学院大楼窗棂使用科学仪器作为图案。今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雷士德虽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其遗嘱规定,学院不设宗教课程,并严禁教会干涉学校,学校以《孟子》的“苦心志,劳筋骨”为教训。但是,雷士德工学院开学不足三年,1937年8月,日军又占领了上海,虹口区沦陷,学院被迫暂迁至亿定盘路(江苏路559号),直到1944年停办。雷士德工学院正式办校不足十年,但是该学院培养出批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材,为中国建设发挥了定的作用。

▲ 雷士德工学院实验室
在雷士德工学院兴建的同时,雷土德医学院也在公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314-1320号)建成,后作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所在地。从1927年雷士德基金会建立后,受益者还有上海盲童学校.、上海聋哑学校等机构。

▲ 雷士德医工学院在北京路1320号

▲ 北京西路1320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

▲ 1935年北京西路1320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同仁合影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次日,日军进驻租界,公共租界工部局事实上已被日军把持,基金会就将可转移的资金全部转往英国,基金会总部也迁到了英国。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基金会仍遵照雷士德的意愿,继续资助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3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五(虹口)
闯荡上海滩的西方冒险家雷士德
申城记忆 | 雷士德与圣三一学校
雷士德工学院
#乔茗星ART#雷士德了不起的虹口英国人
雷士德工学院的重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