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艺术创作现状:风格多样化,追求形式美,重在取法新异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70年代中期,书坛创作的主流风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北碑大家陆维钊、沙孟海、萧娴等为代表的雄强朴茂的书风,另一类是以帖学大师沈尹默、林散之、启功等为代表的轻灵秀雅的书风。其中,沈尹默以他在文化界和政治界的声誉,提倡盛唐楷书和东晋“二王”的行草书风,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书坛宗师。

到20世纪80年代,一场群众性的书法运动骤然兴起,打破了原来书坛沉寂和相对单一的局面。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竞相挥毫,各展风采,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对传统碑帖的选择和学习方面,人们不再局限于“二王”或颜、柳的法帖,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追求,自由选择,不拘一格,不少人为了求新求奇,有意识地挑选古代碑帖中的“死角”,在别人忽略的碑帖类型中倾注自己的创造热情。如甲骨文、金文、帛书、竹简、镜铭、摩崖石刻、造像记、地契文稿等等,一时都成为人们临摹的范本。即使是学“二王”,也更有兴趣学其信札而不是《兰亭序》、《圣教序》,这种找“冷门”、取巧的学习方法,自然会给书坛带来新的气息。

随着新一代书家对传统碑帖的多样化吸收,书法展览也迅速出现风格多元化的格局。在1980年代初期,地处中原的河南先后举办了“国际书法展”、“首届墨海弄潮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大多数人选作品都表露出对雄强豪放一路书风的追求,以夺人的气势震撼读者,在书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到1980年代后期,参加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的书法作品,在书体上走向真、草、篆、隶、行五体兼备,在风格上走向雄浑博大的秦汉格调与清秀娟美的元明气息并举。最足以说明问题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展览评奖中,小楷、章草和尺牍式的小字行草作品获奖率很高,这正是书风走向多元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说明,1980年代初期那种表面剑拔弩张而实质是粗浅的“大众趣味”,已被典雅秀逸而讲究内在功力的作品魅力所取代。

书法家文师华认为,在风格走向多元化的书法浪潮中,值得一提的是,书家们开始对作品形式美特别地重视。所谓形式美是指作品的格式、分行、纸质、色彩、外形设计等。在几次大展的获奖作品中,以形式美取胜的作品占了大多数,获奖比率高。我们不能把形式美简单地斥之为搞雕虫小技,事实上,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书写技巧自然是最主要的,但作品的外观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书法本来就是一种给人观赏的视觉艺术,它既要具有内在的美,也要有外观的美。

总之,风格多样,取法新异,注重形式美的整体构成,这是当今书坛展现的新的面貌,也可以说是书法创作走向未来的一种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亭百家| 甘守寂寞 入古出新
《书法导报》访谈 | 杨陌:“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姜寿田:当代书法的经典转向,构成“国展”的价值趋赴
陈洪武:从“三届临帖展”看当前书法创作
大有名堂 | 李林 — 翰墨贺岁 迎春接福 专场
薛养贤与你聊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