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关键在于,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

智慧父母 @ 语言学习与教育国际工作坊


文 / Amy

·青豆书坊首席培训师
·国内“积极养育”理念倡导人
·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
·美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培训导师



育儿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用一种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也就是亲子沟通。


1
沟通到底有多重要呢?


大家肯定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很多育儿理念和方法,无论素质教育、无痕教育、自然养育,还是目前流行的华德福教育和蒙台梭利教育,但无论什么样的育儿理念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


特别在10岁以前,孩子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更多的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和孩子之间,有效和高质量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说:你走进房间,看到牛奶洒到了桌子上,这时你可能很直接会问 “牛奶怎么洒了呀?” 孩子可能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 ” 或者 会说 “不是我弄的。”


假设我们换成说 “我看到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 这样的话,孩子很可能就会直接去拿抹布了。


同样的一件事情,即使是 “一字之差” 的沟通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引发孩子不同的行为。比如问道:“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 ” 又或者 “你把牛奶弄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 这些表达方法,大家更喜欢听到哪一种呢?


所以,沟通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场景是指责与反击的,还是快乐与亲密的。


同样的,孩子的不同行为也是因为他有着特有的感受所引起的。在引导孩子的行为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先接纳他的感受。


2
关于接纳感受,看看几位心理学家的说法: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


“当孩子受到鼓励和尊重,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这些积极的倾听方式正是促成这种情绪宣泄的办法。它能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常常会奇迹般地消失。”


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 (亲子沟通之父):


“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3
大脑科学


我们刚刚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来聊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其实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更是需要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大家先看这幅图。



我们看这幅图,Daniel J.Siegel, M.D.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发现,自我控制与大脑结构之间存在着普遍规律。


前额叶和杏仁核并不是什么新兴的概念,有意思的是他把前额叶和杏仁核所处的大脑位置想像成是一座复式的房子,分成楼上大脑和楼下大脑两个部分,这样也很便于我们理解。


楼下部分是大脑中体现原始功能的一部分,比如呼吸、眨眼、心率,还有一些先天的反应,像战斗、逃跑、僵持,另外,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和恐惧。我们知道,楼下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产生情绪和发展情绪的脑部组织。


那么楼上大脑呢?重要的前额叶就位于这里。楼上大脑主要包括大脑皮层,这部分和思考、判断、想象力、计划性、同理心、道德品格相关,特别是与我们今天涉及到的“控制情绪和身体”相关,这也是前额叶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前额叶负责控制情绪,产生深入思考和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的“楼上大脑”运作良好,他们就会非常擅于平衡“楼下大脑”带来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强烈反应和冲动。很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预见行为的后果,或者在打人之前深思熟虑,想想之后会发生什么后果,并且善于体谅他人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同理心。


但是知道了这些和先接纳孩子的感受有什么关系呢?


楼下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相当充分了,因为它要产生一些本能反应,而楼上大脑通常要到二十八到三十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


大家还记得我们所说的楼上大脑的功能吗?


是的,楼上大脑负责深入思考、判断力、对情绪的控制、同理心等等。还记得我们的老话儿“三十而立吧”?这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我们的脑部发育才趋于完善。


所以,这意味着,所有我们想要孩子去学习的行为都是基于一个正在发育中、还远远未完善的大脑组织。


我们要求一个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求他们要在做事情前先考虑一下会引发什么后果。这些事实上都是给到孩子十分不现实的压力。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被激活的杏仁核会阻断与“楼上大脑”的连结,让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大家还记得我们说杏仁核是干嘛的吗?


对的,它会产生和发展情绪。确切的说,它就像是大脑的守门人,通常负责扫描危险,它也很敏感,能够迅速酝酿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愤怒和恐惧。一旦它感到这些,就会完全掌控全局,挟持“楼上大脑”的运作。


当他被触发,我们的行动就会先于思考。


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的楼上大脑还处于发育中的阶段,它的功能本来就不完善。而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和压力之下时,即便是这个功能尚不完善的部分也会被阻断,无法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时候,他们的杏仁核被激活了,呵斥、责备、惩罚只会更强烈的刺激到楼下大脑的继续运作,让楼下大脑更猖狂,无法从理性层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安抚和平静。


设想一楼堆满东西,无法到达二楼,所以先需要清理干净。


只有通过接纳和理,感受与孩子成功联结之后,孩子才会慢慢平静,等待楼下大脑不那么亢奋的时候,楼上大脑开始恢复运作,利用他尚不完善的功能开始恢复思考,这个时候再去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等等,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我们所说的话、或者多次“屡教不改”,又或者孩子不接受我们所设定的行为界限时,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期待值和教导方式是否正确。自己是不是先接纳和解决了孩子的感受。


另外,谈到接纳感受,我们不得不谈谈“发脾气”和“哭闹”,这是让我们最为抓狂的事情。


我们没有见过哪个老公没给老婆买包或衣服,老婆坐在地上哭的吧?呵呵。但我们见到太多孩子的情绪来的很快,坐在地上哭闹、咬人、打人的都有,他们前一秒钟还很好,却突然之间哭闹起来。


但这种情况消失的又会很快,只要他们得到理解和安慰,或者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种情况又会马上消失。


这也印证了刚刚托马斯·戈登博士的那句话“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常常会奇迹般地消失。”


上天很公平,他给这些前额叶尚未成熟,还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孩子们一个应激的机制。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把这种机制称为“防故障的安全机制”,那就是“发脾气”和“哭闹”!


和所有人一样,在生活中孩子也会不断地面临压力,比如刚上幼儿园、换了新环境、爸爸妈妈最近很忙没时间陪伴、在幼儿园发生了冲突、家里多了个妹妹等等。


从生理的角度讲,这些压力和问题会激发孩子压力荷尔蒙的不断累积,包括皮质醇和肾上腺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大人可以通过思考和交谈来释放这些生物化学物质,但孩子没办法。


还有我们之前谈到的,孩子的前额叶还不成熟,没有办法控制和调节这些情感,还能怎么办呢?如果不去释放和调整,任何人都会憋出问题。所以,他们需要通过运动、哭喊、发脾气等方式来释放这些与情感相伴的生化物质,来帮助他们自己恢复生理的平衡,仅此而己。


所以,当孩子再向我们表达他们的负面感受、发脾气、哭闹时,别再以为孩子是针对我们,或者针对我们的养育行为,而仅仅是针对他们此时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就把这个时候看成孩子是在卸下他们身上的情感包袱或者恢复生理的平衡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也许我们的感受也会好受些,也更容易去接纳他们。



4
案例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的漫画:说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说: “我的小海龟,今天上午死了。”




爸爸是如何应答? 第一幅漫画和第二幅的做法区别在哪呢?


第一幅中爸爸告诉孩子“别难过了”、“我再给你买一只”,孩子更多听到的是“别”,“再”这样的词,孩子并没有感受到爸爸理解自己,甚至会觉得爸爸认为这件事情并不值得自己难过。


第二幅中,爸爸仅仅是不断地说出孩子想要表达的语言和感受,孩子就会感到爸爸是感同身受自己的难过的,会觉得这个事实更容易接受。


我们习惯脱口而出:别难过了,别伤心了,别哭了,别生气了……难道爸爸真的不理解孩子难过吗?也许是理解的,但出于本能,更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


想安慰孩子可以,想之后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之前别忽略了开心门的动作,只有这样,孩子才容易听得进去。第一幅漫画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说出的话,共情并不是我们的语言习惯,我们怎样才能把我们本身没有的东西给到孩子呢,就像今天一样,也许需要更多的交流,需要更多的练习。


很奇怪,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不论我们说得多么亲切),孩子似乎越伤心。因为他们听到的全是“别”这个否定词,即使我们是想快点安慰好他们的情绪。


我们通常不敢说出孩子的感受,担心一旦把这种感情点明了,情况会更糟。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说明一点,接纳孩子的感受和说出感受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接纳孩子的行为,甚至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今天我们这次分享也算是个开门动作,我们希望孩子乐于合作,希望孩子充满自信,感受这个话题永远是无法逾越的,认可感受才有可能更好的去和孩子沟通,去引导孩子合作,去制定规则,去限制不可接受的行为


孩子经常会,气球破了,就要这一个;香蕉掉了,就要吃掉的那个。先不说孩子的完美敏感期,单就情感上的确是需要得到安慰的。所以,我们需要—— “先解决感受,再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态度是感同身受的


后记


公号近日组织了国际微信群联播活动。本文作者Amy在讲座中,给全球的读者做了一次主题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精彩分享。本文为讲座精华内容回顾,以飨读者。




更多Amy的介绍:


·美国INSTEP“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课程认证讲师
·美国“平和式教养法”课程认证讲师
·《妈咪宝贝》、《现代教育报》特约早教专家
·北京小学丰台分校特聘家庭教育辅导师
·曾受邀于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长江商学院、北京市妇幼保健系统、北京小学、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红黄蓝教育集团等机构开展讲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阳光芳草地系列节目特邀嘉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绪问题成A娃家长的“老大难”!想学会控制,先学会认识!
培养孩子专注力,最忌讳的两个字,99%家长都忍不住
如何面对一个愤怒的孩子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提高孩子情绪控制力,要多培养“加法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解决儿童拖延的有效途径(生理因素)
摧毁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反复对他说“你要加油!”90%的父母还在这样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