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献学知识送| 校勘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比较、考订 :审查核定 ,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

·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

·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 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元明校勘成果: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明.梅族(加鸟字底)《尚书考异》

·清代校勘学得以独立发展。

清校勘专著: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召(加弓字旁)《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1931年 陈恒《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全面总结校勘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称为标志着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构成:一定时代的历史知识、一定时代的语言文字。多数传世古籍因反复整理的传抄刊刻,其基本构成已成为多层次的叠加。

·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改定的定本”。在历次整理中,经历了该时代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古籍产生时代的知识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越是受重视的古籍,在所经历的历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积的知识和语言的层次也就越多,且异文与歧解参差错综,这就是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最为典型的为:儒家经典。

·清代学者段玉裁强调“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的分别,提出“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构成类型和特点,做好层次辨析,是观测古籍校勘“存真复原”的根本原则的重要一步。P269

·校勘就方法论而言,则为比较分析和科学考证。

·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对校:选定一个版本作为定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录出异文。

本校:比较本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进行校勘,发现并订正错误。前提:掌握本书内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断。

他校: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通常只能作为旁证。

理校:用理论知识(如本书的思想内容、本书所处时代的语言文字知识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等)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所得结果在没有版本依据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合理的假设,不可轻下结论。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内,称内证或本证,包括对校、本校。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外,称外证或旁证,包括他校、理校。次要地位,从属与内证。

·校勘考证从实质上说,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确凿的证据。校勘考证具有综合考证的性质。

·校勘考证的材料依据:

1.古本旧本:包括发掘和发现的简帛和写本,具有较高校勘价值

2.古注旧疏:指历代公认、影响深远的注疏著作,价值近于古本旧本

3.他书资料:其他古书引文、古书注、古类书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资料

·致误原因

异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类型:误字、脱文、衍文、倒文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

·校勘通例:对致误原因和错误类别的归纳。

1.误字通例:误字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文字讹错,是古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又称“讹”“谬”。分为:字形致误;语音致误;文义致误。

2.脱文通例:脱文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称“漏”“夺”或“阙”。原因:书籍残损而缺脱;抄脱;删脱。

3.衍文通例: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亦称“羡”。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删改致衍;与古书形制相关的衍文,如注文误入正文、旁记误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窜”“乙”,纠正倒文叫“乙正”。原因:疏忽致倒;误乙;错简和错乙。

·底本: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装本。

参校本: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

·具体校勘步骤: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实事是正,多闻阙疑”

·表达校勘成果要求:出校精要;校记扼要;叙例简要

出校: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

1.照录底本,注记正误;

2.择善而从,无本不改:采用校者认为正确的文字,写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校勘记;b定本附校勘记;c、改正底本,并见异文

·校记:校勘成果的具体体现,语言以准确精炼为宗旨。分为简式和详式。

·叙例:一本古书全部校勘工作的总结说明,要求简要精当,条理清楚地对校勘的依据和体例做出全面交代,为读者提供使用这一校本的纲领性指导,通常置于全书卷首。

完整的叙例应具备的内容:

  1. 本书流传的历史情况;

2.本书版本源流系统;

3.校勘的底本和参校各本;

4.校勘所用他书;

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

6.出校的具体原则;

7.校改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式;

8.对校记和按断的具体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再版
喜欢阅读丹经的朋友——来看一下古籍整理的出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校勘学方法论
杜泽逊:谈谈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为用——以《十三经注疏汇校》为例
校勘记
刘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平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